“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双语交通人才培养研究
——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

2024-05-31 17:13:56
英语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工科工科英语课程

张 杰

引言

在现实生活生产组织体系中,交通运输是有关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决庞杂的交通系统问题,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高质量发展,交通运输产业日益与互联网、大数据、AI、新能源等新技术、新业态高度融合、协同发展,努力培养一批适应当前交通建设发展、具有较强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这与国家“新工科”建设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基于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发展的新局面及“新工科”建设的新使命和交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交通类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课程应如何冲破传统桎梏,构建专业特色,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交通人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培育高水平交通创新人才、打造高素质交通建设者的第一阵地,交通类高等院校应具备对交通行业发展变革的敏感性、前瞻性,抓住“新工科”发展机遇,探索打造竞争力强、特色浓郁的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新范式。作为交通类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应打破学科壁垒,求新求变,切实践行“新工科”建设的工程教育新理念,积极推进交通人才培养体系的蜕变升级。英语教师应深刻领会“新工科”背景下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内涵,精准把握交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杨敏、陈峻、许映红 2021),以大学英语课程为载体,以“交通+思政”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将交通育人元素与课程联系起来,建设高水准的双语交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满足“新工科”和交通强国建设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双语交通人才,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为“新工科”背景下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双语交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生逢中华民族发展关键时期的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自己人生最好的阶段,同时面临着严峻考验。高速发展的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高校青年学生的眼界,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职业认知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依托网络平台,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文化。但高校学生由于人生阅历不足,判断能力薄弱,极易受到一些网络虚假信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以至于部分人政治领悟力不强,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方向不明确,对我国党史、新中国发展史等认知不深刻,对“新工科”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理念的认同不深切。同时,部分高校学生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够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存在抵触心理,科技报国意识不强,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这些现实因素给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与挑战,从而在无形中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教师方面

在行业意识和行业素养方面,部分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理解不透彻,全面深化英语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房洁2021),行业意识和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教学实践方面,对我国交通建设和发展的了解不深入,对交通育人元素挖掘不全面,交通育人素材准备不充分,交通育人设计不系统,交通育人元素与英语专业知识讲解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在教学目标方面,对交通育人元素融入点的布局不规范,与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机制不完善。

(三)教学模式方面

长期以来,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分英语教师由于受教学进度限制,习惯采用“填鸭式”和“教条式”等过于僵化的教育模式。教师通常围绕教案、课件,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地将预先设计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同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英语教师只是将思政教育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授课过程中机械、生硬地把交通育人素材塞给学生,没有引导他们自觉地内化思政元素,制约了交通人才的多元培养。

(四)教学评价方面

部分英语教师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片面,评价目的过于褊狭,评价主体也不够多样化。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以学生最终的学业成绩为考核、评优评先所需的必要性支撑材料,极度强化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在内的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未能时时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追求、人格品质、家国责任、战略使命等关键内容,以致教学评价不具备教育性,与课程思政理念背道而驰。在实际英语课堂中,教学评价主体相对单一,主要是英语教师,使最终的评价结果不够客观,甚至失之偏颇。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双语交通人才培养方式

(一)建设交通育人双语资源库

基于“新工科”和交通强国时代背景,面向教育教学育人要求,交通类高校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建立数字化交通育人双语资源库,增强学生的思政意识。

第一,深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交通育人元素。面向立德树人和“新工科”背景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交通类高校英语教师可深入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与我国交通建设相关的德育元素,积累交通育人资源。通过大学英语专业课程与交通育人元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交通情怀。

第二,补充我国交通故事。交通类高校英语教师可针对办学特色,补充与大学英语课程知识体系高度契合的中国交通故事,以课件、微课、图片、案例、教学视频等呈现形式,利用“互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数字化双语交通育人教学案例资源库,包括“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奋斗精神、当代民航精神、雪线邮路精神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达我国交通建设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科技创新、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这些都是大学英语课课程思政需要植入的元素。

大力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优质交通思政素材,系统设计、建立数字化交通育人素材资源库,可以给学生提供了解我国交通建设发展的渠道,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充分了解自己的国家,从而更加热爱国家,更加理性地看待国家的发展,自觉担任交通行业改革创新的奋斗者和弘扬中国交通精神的践行者。

(二)提升大学英语教师育人能力

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发展的新变革及“新工科”和交通强国建设的新任务(李春梅、林伯海 2022),交通类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进行英语专业知识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第一,深化课程思政认识。交通类高校英语教师要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积极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持续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转变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课程思政理念,增强课程育人的自觉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授课内容中潜在的交通育人素材保持敏感性,自觉使大学英语课程始终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取得育人效果。学校可以以育人思政教学创新大赛为抓手,将交通育人设计作为重要评选指标,深化英语教师的育人意识,调动他们教书育人的热情和活力,激发其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组建教学、考核、监督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激励机制,引导英语教师自觉为学生提供双语交通知识学习、交通精神培育、人生价值培养等多方面的针对性指导。

第二,强化交通育人能力。交通类高校英语教师要通过集体研讨、集体备课等强化交通育人能力。新入职的教师通过参加包含师德师风、国情党情、国家交通发展、工科建设等在内的培训、讲座活动,抓好交通育人关键,提升交通育人能力。在岗前培训中,强化课程思政要求,增加交通育人教学观摩与实践环节。在整个学期内,开展“老带新”活动,新入职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向老教师请教,共同研讨英语专业课程与交通育人有效融合的方法,虚心学习老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课程的技巧,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水平和质量。青年教师要定期参加交通育人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沙龙、团队磨课、竞赛等活动,发挥一线教学组织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交通类高校英语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秉持好学不倦的态度,持续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能够以个人的独特性格魅力、学识修养感化学生,以身作则;要谦恭虚己,勤学好问,积极进取,精准定位“新工科”发展方向,熟悉我国交通强国建设,掌握我国交通故事,了解交通育人工作要求,更好地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落地落实。

(三)创新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模式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教育部 2020)《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应自觉与课程思政教学要求同向同行,在增加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应把握大势,摆脱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唯一目标的固化思维,坚持立德树人,主动将交通育人理念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实现高素质双语交通人才培养效果最大化。

第一,坚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反复琢磨,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点拨引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升他们的热情度和参与度。通过 BOPPPS(B—导入、O—学习目标、P—前测、P—参与式学习、P—后测、S—总结)教学设计,采用任务式、合作式、探究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加之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如鼓励学生用英语讲我国交通发展史、翻译交通篇章等,以夯实他们的英语语言知识应用能力,使他们成为我国交通建设发展的对外传播使者和具备工匠精神、交通强国使命担当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双语交通人才。

第二,开发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迎合“新工科”和交通强国发展趋势,针对交通院校办学特色,英语教师要积极开发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新体系。通过让学生制作弘扬交通强国建设成果、重现交通强国建设奋斗历程的英语微电影、英语话剧、英语宣传页等文艺作品,以及开展交通主题英语辩论等活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唤醒他们的交通强国意识,使其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体验感、真实感。同时,协调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在深度参与过程中形成强烈的交通强国建设责任感与国家民族认同感。

(四)健全多维评价体系

健全学生评价机制,突出素质能力导向,摒弃“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转向多维立体化评价模式,创新评价方式,聚焦过程评价,完善增值评价,如出勤、课上课下活动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结合办学特色,构筑针对中国交通故事、中国交通精神、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专门的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把评价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情况、职业能力、人格品质、家国责任、战略使命等层面,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采用契合“新工科”背景新人培育要求的、契合国家交通强国战略需要的评价办法,引导学生把握“新工科”发展方向,切实强化学生的强国建设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使其成长为既通晓交通学术知识,又具备双语交际能力和责任担当的高素质双语交通人才,将交通育人作用发挥到实处。丰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推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深度融合,扎实促进多维度评价协同发展。

结语

鉴于课程思政改革发展及“新工科”和交通强国战略对交通类高等院校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必须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改革,使颇富中国特色的交通育人元素与大学英语教研互联互通,拓展大学英语课程的深度、厚度和温度,强化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在“新工科”和交通强国背景下,教师须科学部署交通资源共享体系,全力保障高质量、高水准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化;引导学生聚焦“新工科”和交通建设发展方向,对其进行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使其自觉担当我国交通故事的传扬者、交通精神的践行者、交通强国建设的推动者,为“新工科”和交通强国建设背景下国家创新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双语交通人才。

猜你喜欢
新工科工科英语课程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计算机教育(2017年8期)2017-09-01 15:00:02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科技视界(2017年10期)2017-08-21 07:51:35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