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视域下智慧课堂与初中英语多模态教学融合实践

2024-05-31 17:13:56程樟木
英语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设计说明模态智慧

程樟木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所有个体都具有不同程度的8 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官、触觉等感官,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教育部2022)。多模态话语理论提倡利用各种感官智能参与学习,促进学生智力的多元化发展,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成效。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变革课堂教学理念、教学空间、教学方法,重建课堂样态已经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赋能课堂、变革课堂教学已成共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英语课程教与学的辅助作用(教育部 2022)。为进一步推动英语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将多模态教学与智慧课堂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多模态智慧课堂,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多模态话语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构建更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教学体验,以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多模态教学与智慧课堂融合的新课堂是科技赋能教育的结果,该课堂以诊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教育教学起点,设置更加人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和自我效能感,使教育更加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实现规模化的因材施教。

一、多模态教学与智慧课堂融合的特征

(一)融合多模态资源,情境创设真实化

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智慧课堂需要教师整合多模态资源,创建真实情境。随着人工智能AI 和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 等技术的使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境走向真实的具身沉浸,迫使传统以语言创设的单一、静态的情境朝着数字技术营造动态化、多模态真实环境发展。多模态智慧课堂融合全域场景,突破时空的边界,沉浸体验互动。数字化情境则以数字技术驱动全要素载体,使情境具有直观的动态机能。数字化融合多模态场景创设,能够让教育主体感受智能互动,强化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获得沉浸式体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全场域沉浸式的环境为教育带来新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二)创新多模态教学,人机交互协同化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指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和协同智能三种智能相互补充,彼此增强,协作共赢。多模态智慧课堂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等)与多模态资源(VR/AR、全息、视/音频等)或教师进行交互,实现“人—机—物”完美融合。教师依托人机协同重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重构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为重心,开展多模态诊断式服务,促使教学目标精准化。课堂教学中开展人机协同的自适应互动,教师、学生和环境中的设备之间多维度交互,无缝互联,协同工作。教师使用多模态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以全场域数据驱动其深度学习,提升其深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促使其获得沉浸式愉悦学习体验,助力其知识内化和自主建构。教学评价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习全过程,依托教师、学生和智能设备之间多维度的交互数据,给学生个体画像,形成智能可视化的分析报告,实现伴随式多模态全场域和全过程的教学评价。教师依托立体化教学评价驱动教与学的创新发展,助力落实“五育”并举,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

(三)推进多模态诊断,教学评价多模态化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徐继存、赵昌木 2008)。多模态智慧课堂倡导多元化的学习评价体系(周晓春 2020)。多模态教学评价以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学评价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助力他们可持续发展。多模态评估包括评价方式的多模态、评价手段的多模态、评价维度的多模态等方面。多模态智慧课堂评价是数字化赋能的评价,由主观经验认定转向客观数据认证的循证诊改。评价方式从结果性评价转向课堂过程性的证据循证导向。评价路向从面向考试结果的测量模式逐步转向面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诊改模式。学习评价从单一考试数据分析转向采集全过程、全场域、全要素等多模态数据而生成的可视化表征报告。教师利用该报告,结合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主观评价,实现人机协同诊断,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可信、量化、可视、立体的精准评价结果,并据此在教学进程中修正教与学,最终实现教与学策略的动态调整,提升教与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多模态教学与智慧课堂融合的初中英语教学实施路径

下面,以仁爱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下)Unit 1 Topic 2 Section C 为例,探究多模态教学与智慧课堂融合的教学实施路径。

本单元以The Changing World 为主题,属于“人与社会”大主题范畴,以中国人口问题为主线。学生通过阅读语篇了解中国人口问题和社会现状,讨论目前和未来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思考解决方案。这是一堂读写结合课,文本体裁为说明文,从过去中国人口规模面临的社会问题到人口现状及改进措施,文章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讲述世界人口和亚洲人口;第二段讲述过去中国巨大人口规模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第三段讲述中国人口现状及政府采取的措施。

(一)多模态诊断学情,促使教学目标精准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多模态智慧课堂依托教师课前推送的相关主题的多模态教学资源让学生测评,平台对其学业表现作出准确、全面、合理的评价与反馈,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与诊断,形成立体化的学生评价报告。教师根据多元化的学习报告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水平。教师基于诊断报告画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设置教学目标,对其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从而提高教学目标的针对性、精准性。秉承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依托课标,结合单元主题和学情,将本课教学活动设计为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通过阅读,获取、梳理关于过去中国巨大人口规模造成社会问题的信息,借助表格呈现结构化知识;基于结构化知识阐释人口过快增长的危害,通过读图表、看视频及小组讨论等活动,比较中国过去、现在及将来的人口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评价在不同时段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源,为中国人口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迁移文本所学,写一篇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文章。

(二)多模态教学互动,促进教学活动适配化

教学活动适配化指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个性化诊断,在课堂上开展与学生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适配化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实施多模态教学,以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王慧君、王海丽2015)。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多感官参与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以多模态资源(VR/AR、全息、视/音频等)为载体,实现“人—机—物”完美交互,助力学生在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最终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1.学习理解类活动

活动1:感知与注意

视频导入:教师先播放以世界人口快速增长为主题的视频,并提问:“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video?”学生整体感知本堂课的主题是“人口问题”。

【设计说明】通过视频模态资源引出本堂课的主题,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表达:“What problems does the world’s population cause?”引导他们说出too large number 和grow too fast 两个主要问题。然后,教师通过图片自然引出“What social problems does it cause?”的问题,再通过图片过渡到“What about China’s population? Does it have the same problem?”,最后通过 brainstorm 活动让学生简单分享。

【设计说明】通过图片、对话、看、听模态引出话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激活他们对人口问题的认知,为课文阅读作背景知识的铺垫。

活动2:获取与梳理

Scanning:让学生1 分钟跳读并基于文本内容找出文章的title,然后再次浏览文章,找出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设计说明】在此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结合多模态学习测评数据,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动作、表情、语言等模态的实时点评和鼓励,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

活动3:概括与整合

让学生再次细读文章第一段并画出逻辑思维导图:social problems—less living space—fewer job opportunities—less energy and water—more crowded cities—heavier traffic,然后深度思考:“What other social problems did it cause?”

【设计说明】此活动通过文字、思维导图模态助力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复述文本的效果。

2.应用实践类活动

活动1:阐释和描述

学生使用文本内容的逻辑思维导图阐释过去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导致的社会问题。

【设计说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其进一步巩固结构化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活动2:分析和判断

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回答以下问题:(1)What’s the main measure did Chinese government take?(2)Did it work well?Why?

活动3:分析和内化

让学生分析以下问题:According to the passage,how do you understand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Is the problem fully solved?

【设计说明】以上活动使学生深入文本,了解作者的意图,内化语言知识,加深对文本意涵的理解,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当然,在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并给予及时的多模态评价。

3.迁移创新类活动

活动1:批判和评价

让学生观看关于人口问题的采访视频并回答问题:(1)Can one-child policy really solve the population problem?Why?(2)How to solve the population problem?

【设计说明】此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多模态资源,让学生对作者观点进行分析、评判,引导他们了解语篇背后的价值,加深对语篇主题意义的理解。

活动2:赏析语篇文体和语言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What feature is this writing?(2)What writing skills does the writer use to express social problems?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该活动对语篇的文体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评判,对该文体和语言特点有深刻的认知,为后面写作作铺垫。

活动3:赏析语篇结构

让学生回答问题:What is the writing structure of this passage?

【设计说明】学生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了解该文本的结构及作用,为下一步迁移作准备。

活动4:想象和创造

让学生给China Daily 写一封关于如何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信。学生写完后进行互评,选出最优的文章。

【设计说明】该活动让学生迁移所学语言知识创作一篇文章,并通过自评、互评、机评、教师评价等多元化、多模态的评价,实现人机协同诊断,促进教学的高效推进。

(三)多模态评估,促成教学评价诊改常态化

课堂评价对教与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评一体化,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育部 2022)。谭达文(2022)认为,教师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评估证据,评估证据包括能够展现学生理解程度的表现性活动方式及对活动的评价标准。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反馈,无法以学生为中心,多模态智慧课堂不仅强调多模态资源的输入和输出,还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模态化。多模态智慧课堂能够依托其先进的智能感知设备,实时采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把监控数据及时转化为多模态的诊断测评报告。通过多渠道、多视角、多方式、多层次,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达到评价全面、准确和灵活。基于教与学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测评结果和诊断报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真实反馈其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反思不当的学习行为,修正学习错误,提升学习效果。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教学评价能够如实反映教学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教学行为,通过修正教学误区,改善教学效果,实现诊断、反馈、改进与提升的以评促学、促教的教学闭环。

结语

多模态智慧课堂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课堂,反映英语教学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多模态智慧课堂改变以文字模态为主的教学,引入适切的多模态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其学习兴趣,顺应其个性化特征,符合教育发展和人的认知规律,同时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多模态智慧课堂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体验,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其在真实情境中主动学习、高效输入、内化和输出的意愿。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融合多模态智慧课堂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助力其个性化发展,从而实现规模化的因材施教,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设计说明模态智慧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大众文艺(2020年20期)2020-11-18 08:05:08
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Section A 1a—1c
“次氯酸分解的数字化实验”设计说明
Unit 4 Making the newsReading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有智慧的羊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计算物理(2014年2期)2014-03-11 17:01:39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外语学刊(2010年2期)2010-01-22 03: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