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云
【教材解读】
《昆虫记》是八年级上册名著阅读篇目,它既是一本科普著作,也是不朽的文学经典,全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教材名著导读的阅读提示摘录了法国戏剧家罗斯丹对法布尔的评价:“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这句话提示我们,可以从科学家、美术家、文学家三个角度来阅读这本书。
从科学性的角度阅读《昆虫记》,我们会发现作者在整个过程都秉持着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对人类后世的启迪意义不亚于发现昆虫习性本身的重要性。从美学趣味去看,我们可以发现法布尔始终以一种儿童的方式,默默注视并天真地叙述这一切,让观察与生活情趣结合在一起,获得了耐人寻味的美感;从人文性的角度阅读《昆虫记》,我们不难领悟到鲁迅先生对这本书的评价“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在这本书中,昆虫世界也有美好的情感,作者用散文的方式,用史诗般的语言,写出了对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新认识。
新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要求学生能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阅读《昆虫记》,学生除了可以了解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等科学知识,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关爱之情。书中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以及诗意的表达,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类与自然如何共处这一问题的思考。因此,我除了准备引导学生感知著作中体现出的科学家精神、文学家品质、美术家审美之外,还希望学生能通过精读文本,理解《昆虫记》中虫性与人性的相互观照,引发对科学和生命的思考。
【学情分析】
阅读《昆虫记》的是八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情感方面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经过一段时间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实践,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我将这一堂课的主题定为“从《昆虫记》看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专题展示,汇报前期阅读所获得的知识。
2.通过评价量表,总结阅读活动的得与失。
3.通过活动反思,引发学生对科学和生命的思考。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展示,总结阅读活动的经验。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反思,引发学生对科学和生命的思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预习作业】
分组安排作业:
1.观察组:昆虫观察表。
2.专题研究组:将昆虫分成几个主题进行阅读。
3.主题剧本杀组:仔细阅读“大孔雀蝶”故事的情节梗概,在阅读过程中,尝试牢记故事内容。
4.故事分享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牢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科学性和人文性是打开《昆虫记》大门的两把钥匙。从科学性的角度阅读《昆虫记》,我们可以跟着法布尔去探索、发现昆虫世界的奥秘,去领略一个科学家的细致、严谨、锲而不舍……从人文性的角度阅读《昆虫记》,我们能感受到昆虫世界有美好的情感,体会法布尔行文间史诗般丰厚的语言,以及对人类生存秩序的反思和认识。一个多月的阅读,我们边读边做,仿佛也都成了一个个小科学家、小昆虫学家,现在到了大家展示成果的时候了,下面我们将请各组成员上来进行展示。
二、展示环节
(一)观察小组展示:“跟着法布尔学观察”专题汇报
1.首先由小组长就“实践部分个人评价量表”,反馈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接下来由小组成员对自己的观察成果进行汇报展示。
2.小组成员汇报展示。
生1:我展示的是蚂蚱观察笔记(见下图)。我接到观察任务后,马上就想到这个季节我总是会和小伙伴一起在草丛里抓蚂蚱,学校这么多草地,一定也有许多蚂蚱。不出我所料,学校草丛里有很多蚂蚱,我看到有些蚂蚱叠在一起,书上说它们是在交配。它们交配的时候即便有人经过它们都还是保持交配的姿势一起跳开。我还发现学校草丛里的蚂蚱和学校操场上的蚂蚱颜色不太一样,草丛里的是绿色的,操场上的是灰褐色的。阅读《昆虫记》我了解到,绿蚱蜢这种昆虫是非常残暴的,它们最喜欢捕食蝉。每当夜幕降临它们就会凶猛地扑向蝉,撕开蝉的腹部,得手后还会唱歌。这一点我有点怀疑,我从来没有听过蚂蚱唱歌,书里写的和我捉的應该不是同一种昆虫。我上网查找资料后得知蚂蚱就是蝗虫,它会周期性大爆发。它们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我观察到的到底是蚂蚱还是蚱蜢呢?这一点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观察。从这件事中我发现,科学观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想当科学家或是昆虫学家需要很多的耐心,真不容易。
生2:我展示的是蚂蚁观察笔记。我从小就喜欢观察蚂蚁,发现它们整天都忙忙碌碌的。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蚂蚁也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在我的印象中,蚂蚁是一种非常勤劳可爱的小昆虫。可当我看到《昆虫记》中《蝉和蚂蚁》这个章节时,我被法布尔对蚂蚁的评价惊呆了,蚂蚁居然是专捡便宜的家伙,是可恶的抢劫者。我开始明白,看书不能一味地接受作者的观点,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很多真相是需要通过长期观察才能得知的,做科学研究更是如此。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学会质疑,权威不都是对的,这就需要我们用更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才不容易被伪科学、伪真理蒙蔽。
3.邀请其他同学点评汇报情况,建议可以从观察方法、汇报语言的组织、探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展开。
预设:我觉得xxx同学的汇报很全面,他不仅向我们介绍了他的观察方法,语言生动形象且幽默风趣,让大家仿佛和他一起经历了一场昆虫探索之旅。但是他的观察卡制作得比较粗糙,我建议可以……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此环节侧重让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自己在实际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及独特感受,巩固实践探究成果。通过同学的互评,提高了分享活动的参与度,能更好地帮助大家进一步巩固所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
(二)专题研究小组展示:自己喜欢的专题研究汇报
专题研究小组主要是将《昆虫记》中具有相似习性的昆虫进行归类对比,专题有:母性、歌唱家、勤勞者等。
预设:
生1:我汇报的专题是“母性”:在法布尔的心中,昆虫不是渺小的小玩意儿,而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鲜活生命。他以人性写虫性,又以虫性反观人类社会,昆虫世界因此显得更加妙趣横生、充满温情。我看到被管虫在产卵后舍弃自己的衣服以保幼子安然生活,即使死了还会将身体当屏障保护幼子。母松毛虫会把自己身上的毛给它的卵(孩子)做一件温暖的外套。条纹蜘蛛在替它的卵(孩子)做巢时可以耗尽自己所有的丝乃至死去。蜣螂把自己的卵包裹在精心准备的最适宜的食物里,使得幼儿刚出生时就能大吃起来,不至于挨饿。
生2:我汇报的专题是“歌唱家”:在法布尔的笔下,这些可爱的生灵会用独特的方式歌唱,比如蝉是用生命在歌唱生活;蟋蟀小心翼翼地唱歌;蝗虫是追逐阳光的歌者;长耳鸮独唱爱情忧伤歌曲;绿蝈蝈则似乎是敲着小小的三角铁;拨动小提琴E弦的是意大利蟋蟀,这些昆虫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生3:我汇报的专题是“勤劳者”:舍腰蜂在筑巢时可以坚持不懈、不辞劳苦地工作下去,被管虫幼虫从出生后就开始为自己做“衣服”,即使面对美食也不改变目标。蜣螂不停地从土面收集污物,搓卷成圆球,然后滚到它希望到达的地方。
其他组的成员可以相继补充一些没有说到的内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去探究书本内容更有利于促进阅读整本书的效果。展示课展示的是学生对书本的独特阅读体验,主题的设定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地进行展示,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探究性。
(三)主题剧本杀——《难忘的晚会》
该小组通过剧本杀游戏方式,合作阅读了“大孔雀蝶”这一章节内容,以下为该小组展示内容。
组长介绍《难忘的晚会》剧本杀缘起: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作家,他常常深入昆虫世界,真实地记录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一天,他惊喜地发现实验桌上的一只雌性大孔雀蝶破茧而出了,他用钟形罩罩住了这只雌性大孔雀蝶。不久后的一天晚上,像鸟儿一样大的雄性大孔雀蝶便飞满了整个房间。这真是一场盛大且难忘的晚会。之后的8天内,来访者的数量高达150只!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因为这种大孔雀蝶在法布尔的昆虫研究基地——荒石园附近是非常罕见的,那么这场难忘的晚会是怎么发生的?
请组员1说一说“公聊阶段”的内容。向其他玩家布置剧情任务:一只雌性大孔雀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来满屋子的雄性大孔雀蝶,一如C位出道的众星拱月般的女王。请大家在《昆虫记》这本书中找到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说明大孔雀蝶能C位出道的原因,解答疑团。
请组员2说一说“搜证阶段”大家做了哪些事情。
为了弄清楚数量众多的雄性大孔雀蝶是如何找到这只雌孔雀蝶的,法布尔也做了多次猜想与验证,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搜证吧。(展示搜证过程)
第一轮搜证过程:
问题:雄性大孔雀蝶是靠什么样的信息器官寻找到雌性大孔雀蝶的呢?猜想:利用触角。
实验:用小剪刀剪掉雄性大孔雀蝶的触角,但并未触及它们身体的其他部位。
结果:被剪去触角的雄性大孔雀蝶很少会飞回来,并且有一部分在剪去触角后奄奄一息。
第二轮搜证过程:
问题:雄性大孔雀蝶会不会是因为失去了美丽的装饰(触角)而不敢在情敌们面前向雌性示爱呢?
实验:把雄性大孔雀蝶胸前的毛拔掉少许。
结果:只有两只飞回来。
第三轮搜证过程:
问题:既然荒石园附近的大孔雀蝶非常罕见,那么它们是如何获知实验室里的情况而纷纷前来的呢?
猜想:排除光线和声音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气味吸引来的。
实验1:在雌孔雀蝶生活的屋子里放置很多樟脑丸。
结果1:雄性孔雀蝶依然能找到雌孔雀蝶。
实验2:将雌孔雀蝶放在密封盒内,使得气味无法散发出去。
结果2:一只雄性孔雀蝶也没有飞来。
请组员3说一说“收尾阶段”并作一个小结。
根据第一轮和第二轮搜证过程可得出结论:雄孔雀蝶一生中唯一的目的是寻找配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们继承了一种很特别的天赋:不管路途多么遥远,路上怎样黑暗,途中有多少障碍,它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对象。在它们的一生中大概有两三个晚上它们可以每晚花费几个小时去找它们的对象。如果在此期间它们找不到对象,那么它们的一生也将结束了。因此,雄性大孔雀蝶不再回来或是奄奄一息,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周期已经结束了。根据第三轮搜证可得出结论:雄性孔雀蝶有非常强的对气味的辨识能力,并靠着气味找到雌孔雀蝶。
请组员4“复盘释疑”。
经过层层搜证分析发现,法布尔所居住的荒石园附近,虽然很少有大孔雀蝶,但是在雌性大孔雀蝶的气味的诱惑下,大量雄性大孔雀蝶不远万里,排除障碍,追寻而来,因此才会有“像鸟儿一样大的雄性大孔雀蝶飞满整个房间”的壮观景象。法布尔的科学研究方法闪耀着智慧之光,遵循了“先假设后求证”的规律。
设计意图:这个主题的产生源自小时候看动画片《黑猫警长》中的《螳螂杀夫》这一集,希望借助活动带领学生进行一次沉浸式体验,将阅读成果进行展示。
(四)昆虫故事汇
该小组通过故事汇集的方式,由小组成员各自介绍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以下为该小组展示内容。
主持人:在许多人的眼里,昆虫是不起眼的生物,其实历经几百万年的进化,小小的昆虫已成为高度发展而又复杂的生命群体。它们在湖畔和花丛中相亲相爱,在森林和草地上繁衍栖息。为了生存,它们善于分工合作;不管環境多么恶劣,自有生存策略;即使面对的是强大的敌人,也有出奇制胜的法宝。在昆虫世界里,有着和人类社会一样的秩序与美好,也有着同样的激烈与残酷。今天就让我们小组成员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跟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
生1:我要分享的是一段“圣甲虫抢掠粪球”的小故事。在这段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弱肉强食在昆虫世界中的明显体现。“它们双方身体对身体,胸部对胸部你顶我撞开来。它们的爪子绞在一起,节肢缠绕,角盔相撞,发出金属锉磨的尖厉之声。然后,把对手掀翻,挣脱开来的那一位便慌忙爬上粪球顶端,抢占有利地形。围困又开始了,忽而抢掠者被包围,忽而被抢者受包围,这全由肉搏时的胜败来决定。抢劫者无疑贼胆包天且敢于冒险,往往占据上风。因此,被抢掠者经过两次失败之后,便失去了斗志,明智地回到粪堆去重新制作一个粪球。”(人教社《昆虫记》172页)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该是昆虫界的生态平衡原则。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好便一定有坏。我们还可以去想、去思考:它为什么要去抢这个粪球呢?读《昆虫记》后我了解到,圣甲虫抢劫粪球可能是为了它的宝宝。它会把宝宝放在粪球中最柔软的地方,就像小时候的我们被妈妈放在柔软的婴儿床上,这也体现了圣甲虫的母爱,昆虫世界中的爱。在那个世界,除了有残酷的互相杀掠,还有浓浓的温情。
生2:我要分享的是一段“螳螂捕食蝗虫”的故事:“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恶魔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
在这个片段,作者着重于对螳螂的动作进行描写,为读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微小的昆虫世界中的一幕,不仅表现了螳螂的英勇凶猛,表达了作者对螳螂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还巧妙地借用昆虫折射了人类的一些特性。
生3:我要分享的是一段“萤火虫”的故事:如果你仅看萤火虫小巧柔弱的外表,一定会觉得它们非常善良,或者觉得它们应该是吃素的,不是那种凶残的肉食性昆虫。可事实是,你们的想法大错特错!它们可不吃素,而是彻头彻尾的肉食性昆虫,并且有着相当凶残的捕食手段。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萤火虫的捕食吧。萤火虫的食谱里有许多小昆虫,对它们来说,最美味的珍馐是那些背着房子到处溜达的小蜗牛。夏天的时候,路旁的枯草或是麦秸上常常聚集着成群的小蜗牛,而萤火虫也经常光顾这里,把这儿当成它们的餐厅。这些小蜗牛虽然有硬硬的壳保护自己,可只要它们稍微露出一点软软的肉,就很可能被等候在一旁的萤火虫捕食。萤火虫的身上有两片颚,它们弯曲起来并合拢到一起,形成了一把尖利的钩子。这个钩子上有一条沟槽,萤火虫就是通过这条沟槽把麻醉药注入蜗牛体内的。通常,它们只需要用这把钩子对蜗牛刺上五六下,就能让对方失去知觉,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等蜗牛彻底瘫痪后,萤火虫就可以享用美味佳肴了。
在故事中我重新认识了萤火虫,它看上去小巧柔弱的外表下居然有着这么凶残的捕食手段。俗话说“人不可貌相”,看来虫也不可貌相,我们看待事物还真是不能带着自己的主观偏见呢。
主持人:综合大家的分享,我认为法布尔用自己的视角观察昆虫的生活,是用昆虫的世界来反观我们人类的社会。人类和昆虫一样,同样存在着弱肉强食的现象,只不过在昆虫社会中更加明显罢了。同时,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爱,不只是母爱,还有同学与同学间的关照。所以作者用“以虫性观照人性”的方法,从虫性中折射出人性的鲜活与冷漠,从而让人类知道,我们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要对大自然存有敬畏与尊重之心。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体会法布尔的哲思。
三、课堂总结
《法布尔传》写道:“在行人如织的小道上偶然发现的最细微的事实,也许会打开与整个星空一样浩瀚无边的景象。”这就是法布尔的追求,宏观和微观就这样结合在了一起。“他就是这样在最微小的生命身上隐约看到了最宏伟的景象,最低级的昆虫的躯体突然间变成了某种深奥的秘密,照亮人类灵魂的深渊,或是向人类星空发射出一缕光芒。”昆虫身上不仅有与我们不一样甚至超越人类的精神,而且还拥有一些人类不曾拥有的东西,人类应该尊重并敬畏大自然。
【教学反思】
《昆虫记》是一部集美学、科学、文学于一体的昆虫学巨著,法布尔以虫性观照人性,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还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八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阅读《昆虫记》时,能够自主理解著作内容,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因此对于探究“昆虫”的热情也很高。《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所以本节课教师应以学生展示活动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走向深入解读,以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在这节课中搭建了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能充分地展示自我独特的阅读感受,之后让学生在互评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知作者可贵的科学家精神,从而达到顺利地引导学生产生对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思考。
在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评价量表,让每个学生都清晰地了解本次阅读的时长、内容、重点与难点,明确名著阅读的评价过程和评价方式。它不仅可以帮助大部分学生理解教师期待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还能帮助一些因起点较低而在初始阶段无法理解学习要求的同学,逐步明了名著学习的目标,并为同类书的阅读积累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腾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