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毅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在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与人文素养。然而,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情感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深入探讨如何运用多种策略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从以往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来看,导学引领、问题讨论、活动探究等策略在提升学生古诗词欣赏能力方面具有潜在优势。本文将聚焦这些策略的有效性,探索其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价值定位
(一)培养良好语感
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这不仅是对语言的感知,更是对情感、文化和历史的体验与领悟,通过古诗词诵读,学生在感知语言韵律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语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度,不断提升个人的表达能力。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与文化内涵,诵读古诗词,学生得以深刻感受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这种体验超越了单纯文字的表层意义,而是融合文学与情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审美情操。古诗词所展现的历史场景、生活百态如同一扇时光之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先人的思想和情感,欣赏古诗词,学生在情感共鸣中不仅拓展了对历史文化的认知,而且培养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因此,古诗词的诵读与体味不仅是学习文字表达,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二)提升审美能力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深邃的审美价值,诵读古诗词,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力和理解能力。古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学生在感知语言美感的同时,开阔了审美视野,提升了审美情趣。赏析古诗词中的意象、修辞和韵律,学生能够培养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力,进而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古诗词中的情感抒发、意境描绘、形象描写等元素激发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其文学审美素养和文化品位。
古诗词作为历史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一面反映历史演变和民族精神的镜子。学生学习与赏析古诗词,不仅是品味文字之美,更是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底蕴与审美特色,这种体验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沉淀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在古诗词的诵读中,学生仿佛与历史时空相连,感受着诗人笔下的情感与思想。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拓宽了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引导他们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从而在心灵深处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之情。
(三)增强文化自信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深入学习和诵读古诗词,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古诗词所蕴含的历史、地域、人文等丰富元素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能够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古诗词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内核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我认知提供了重要支撑。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不仅是传授文字技能,更是通过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展现,引导学生建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进而促进文化自觉和情感认同的形成与升华。
(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得以深入感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词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情感抒发、生活哲理等,承载着历史与民族的积淀,反映了古代先贤的思想与智慧。在诵读中,学生得以直接接触、理解和传承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融入自身的成长过程,这种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尊重,更是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滋养。经典的古诗词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励他们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同时,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支撑。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以导学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诗词内容
导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教师导入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或诗人生平等知识,引發学生对诗词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诗词主题、意境、形象等内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登高》这首古诗在古诗词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这首古诗,能够帮助学生领略古诗词背后的情感与内涵。首先,古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白鸟飞回等景物描写呈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愁,这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共鸣。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身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从诗歌中领悟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在古代诗词中,“登高”常被视作寄托思乡之情的象征。《登高》这首古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深刻传达了作者对家园的眷恋和对光阴流逝的无奈。这些诗句对学生理解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诗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内心对家国的深切眷恋,探讨“登高”在古代诗歌中所隐含的思乡情感。学生分析诗句可以感知诗人心灵深处那份对故土的眷念,体会作者在异乡的心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还能激发学生对诗歌中所包含情感的共鸣与思考。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感知诗人对故土的思念,有助于拓展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内涵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登高》这首古诗教学中,学生不仅在欣赏古诗词的优美与深邃,更在感受诗人对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情感抒发。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深入诗人内心,理解其情感与思想。在分析诗歌意境和抒发的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领悟到诗人对时代变迁的反思,以及对生命的独特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感悟,还能促进他们审美情感与文学素养的培养。学生从诗歌中感知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从而对文学创作背后的人生体验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进而促使其形成更深厚的审美情操,为其人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研读古诗词表达技巧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以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的策略有助于学生深入研读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针对特定诗词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深入讨论,探究诗词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的表达技巧,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相互交流、碰撞思想,能够开阔视野、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引导他们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这种以问题组织合作讨论的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还能够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作品是古诗词教学中的珍贵文本,利用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助于学生深入研读诗歌,探究其中的表达技巧。
针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历史的态度是关键。这句话直观表现了时间流逝、历史变迁中英雄人物的兴衰消逝,学生在探讨时要聚焦作者情感表达的细微差别。或许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无奈,认识到伟人的风采与功业随时间消逝;或者作者并非悲观,而是以淡然心境对待历史变迁,意识到人生匆匆,一切皆为浮云。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诗人是否借此表达了对历史潮流的敬畏与敏锐洞察力。这种问题导向式的探讨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诗人对历史的感悟与态度,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领悟历史的沧桑和人生哲理,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水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景物描写生动地描绘了赤壁战场的壮阔景象,教师指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如何烘托战场气势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分析诗句中的“乱石穿空”表现出战场上的混乱,仿佛战争中的混战场景;“惊涛拍岸”表现出波涛汹涌、气势汹汹的水势,突显了战争的激烈;“卷起千堆雪”则暗示了战场烽烟四起的场面。通过这些生动的意象描写,诗人营造了一种磅礴壮阔的赤壁战场景象,令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紧张的氛围,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产生强烈共鸣。这种景物描写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和解读水平。
接着,教师结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等句,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询问学生这些描述是否展示了苏轼对周瑜和小乔的景仰与敬意。进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词的后半部分,特别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醉江月”的表达方式和意蕴,让学生思考作者的人生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享各自的观点,并鼓励其提出更多疑问,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这种以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意境与情感,进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蕴含的文学表达技巧。
(三)以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思和态度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登岳阳楼》是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思与态度。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引导学生深入诗人内心世界。学生可以分组探讨诗词意象、抒情手法和诗人情感表达的巧妙之处,共同探究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对其情感态度的影响,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诗人情感,感同身受地理解其情思表达。“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句话饶有深意,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其中反映的诗人过去与现在的反差是至关重要的,思考作者通过这句话传达的个人感慨以及对时代变迁的体验。或许,诗人通过“昔闻”与“今上”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嘆,感慨个人经历的变迁与岁月的更迭;或者这句话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许,借洞庭水与岳阳楼的对比,暗含个人成长与经历的转变;或者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展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现实的思考,传递了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感知。这样的讨论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人情感变迁,培养学生对诗词中隐含的人生哲理和时代情感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与品味。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表述,深入探讨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学生分析诗句内涵,领悟诗人对社会动荡的观察与思考,聚焦古诗的整体情感和表达方式,以及诗人的抒情手法和语言表达,深入探究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转折。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关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描写,探讨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学生可以思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诗人心境和对周遭环境的感受。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分享个人观点,并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深入思考诗歌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思想。这种以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登岳阳楼》诗歌背后的情感意境,进一步理解诗词中的文学意义与情感表达。
三、结语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词教学则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桥梁。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词欣赏能力的重要意义。导学引领、问题讨论、活动探究等策略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认知视野,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与审美体验,期待教师在后续的古诗词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多种策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古诗词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