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莲
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探讨文本的语言形式、感悟文本的语言密码、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良好的语感、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创意表达。在文本阅读中怎样落实,才能让学生自如表达、准确表达、个性表达和创意表达呢?
一、撩开词语面纱,深度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一、二年级“阅读与鉴赏”部分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对词语的学习、理解、积累、运用特别重要,是说话、写话、习作的基础,是奠基石。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落实呢?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小蝌蚪游哇游”、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小蝌蚪游哇游”、第四自然段开头第一句“小蝌蚪游哇游”,通过文本的感悟,学生明白了“游哇游”说明游了很久。教师顺势提问:“爬了很久怎么说?跑了很久怎么说?跳了很久怎么说?飞了很久怎么说?”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类似的词语,如“跑呀跑”“爬呀爬”“跳呀跳”“飞呀飞”。
又如,《要下雨了》这篇课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一句中的“弯着腰”,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形式密码是动词加名词,感悟文本要表达的意思是身体的某个器官的状态,于是教师举起手让学生仿说,学生能够说出来“举着手”,然后让一个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学着相同的语言形式说词语,能够说出很多类似的词语,如“抬着腿”“伸着舌头”“闭着眼睛”“耸着肩”等。
再如,《雪孩子》一课中的“雪孩子冲进屋子里,冒着呛人的烟,烫人的火”一句中的“呛人的烟,烫人的火”,说明烟非常呛人,火非常烫人,在学生理解文本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花非常香怎么说?烟非常熏怎么说?学生能够说出类似的词语,“香人的花”“熏人的烟”等。在语文教学中,词语的积累不是机械的积累,而是要在语文实践中让学生理解词语的内涵,感悟语言表达的实际意义,了解语言的形式密码,创造实际情境让学生再造性地表达,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提取所积累的词语,才能自如、创意地表达。
二、关注语句特点,自由表达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一、二年级“表达与交流”部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被编入教材的课文不仅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体现,更是教师与编者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依据。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桥梁,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理解文本语句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其实用性地表达、自主性地表达、仿说性地表达、个性化地表达。
例如,在《雾在哪里》这篇课文教学中,首先,教师从文本的关键句“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雾是个淘气的孩子?接着,让学生默读,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雾来到了哪些地方、说了哪一些话、是怎么做的?雾来到了这个地方之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交流反馈雾来到哪些地方时,学生一下子就能够说出“雾飞到了海上”“雾来到了岸边”“他躲到城市的上空”,作者用了不同的动词“飞、来、躲”,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使用动词的准确性。学生进行续说,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雾钻进了森林”“雾跑到了操场”“雾奔到了游乐园”……
在反馈交流雾所说的话时,学生能够说出“我要把大海藏起来”“现在我要把海岸线藏起来”“我要把自己藏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么淘气的雾,还会把什么藏起来?学生可能会說出“我要把森林藏起来”“我要把操场藏起来”“我们要把游乐园藏起来”。
在反馈交流雾怎么做时,学生能够说出“于是他把大海藏了起来”“于是他把天空连着太阳一起藏了起来”“雾把海岸藏了起来,同时把城市藏了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雾可能会怎么做,学生会说出“于是他把操场藏了起来”“于是他把森林藏了起来”“于是他把游乐园藏了起来。”
在反馈交流雾来到这些地点后,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时,学生能够说出“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天,远方都看不见了”“无论是天空还是天空中的太阳,都看不见了”“房屋、街道、树木、桥梁,甚至是行人和小黑猫,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接着,教师让学生续说,学生能够说出“无论是树木,还是树木下的小草,都看不见了”“无论是跑道,还是跑道上跑步的孩子,都看不见了”“滑滑梯、旋转木马、积木,甚至卡丁车,雾把一切都藏了起来,什么都看不见了。”
教师学生思考雾消失之后,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关注词语“连同”,让学生仿说。学生能够说出“不久,森林连同树木、操场连同跑道、游乐园连同滑梯都露了出来。” 这样的教学由于有相似的语句作为参考,学生就能把自己想说的话、感兴趣的话、想象的话用参考性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雾在哪里》这篇课文,而且创造了一篇《雾在哪里》的文章——“从前有一片雾,他是个淘气的孩子。有一天他钻到森林,我要把森林藏起来,于是他把森林藏了起来,无论是树木还是树木下的小草,都看不见了。他跑到操场,我要把操场藏起来,于是无论是操场,还是操场上跑步的人们,都看不见了。他奔到游乐园,我要把游乐园藏起来,于是无论是滑滑梯、旋转木马还是卡丁车,都看不见了。”
又如,《小蝌蚪找妈妈》第一自然段描写小蝌蚪外形的部分,教学完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段落:“草地上有一只公鸡,大大的脑袋,金黄色的身子,甩着弯弯的尾巴,自由地跑来跑去。”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学会了课文的表达方式,还理解了文本的用词方法,掌握了文本的语言形式,依据自身情境学会了创意表达。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对例子的理解、品悟、感受,学习自由表达的能力。
三、剖析段落结构,学以致用
教材中的文本是作者巧妙的构思、独特的观察视角、有序的写作方式、恰当的语言;段落是课文的骨架,每个段落都由若干个语句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一个核心意思,形成独特的结构方式,“总-分”结构是小学教材中常见的构段方式。在教学中,笔者常常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尽情地观看、自由地读、大胆地表达,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解读、品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这样,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海滨小城》中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教师先播放课件,让学生尽情欣赏海滨小城庭院各种各样的树,各个地方的桉树,美不胜收的凤凰树,在学生感受树的过程中追问:“海滨小城庭院给你怎样的感觉?”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不禁发出海滨小城“树多”的赞美声。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树多?”学生能够从各种各样的树、许多、桉树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凤凰树开得“热闹”等词语中感受树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段落中的第一句与后面几句话的关系,在理解体悟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后面几句话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第一句话概括了后面的几句话,与后面的几句话是总-分关系。
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之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仿写,进行拓展应用。教师可以展现本地的公园美景、可以展现校园、可以展现本地风景区、可以展现本地田园风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作为段落的总句。接着,镜头聚焦到典型事物上,让学生将典型事物的特点,用颜色、形状、感官、状态、修辞方法等具体地表达出来,几个典型事物的描写就是分句。最终将总句和分句结合在一起,一段总分的段落就写成了。下面就是学生学习《海滨小城》之后,用以上方法再造的一篇实用性总-分构段方式的习作:
河滨公园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迈入河滨公园中心,抬头一看,深秋的寒意给银杏树镀上了金色的花边,金灿灿的叶子在阳光下显得熠熠生辉,微风轻轻徐来,扇子似的银杏叶在空中飘呀飘,好似蝴蝶在翩翩起舞。低头一看,满地金黄,我情不自禁地拾起一片,在脸旁一扇,微乎其微的风似乎只有发丝能感受到冬的来意!站起身,触摸到银杏树旁的花坛,满坛的银杏树叶,好像给花坛盖上厚厚的棉被,我似乎感受到花种子躲在棉被下睡觉,等到春天睡醒后的绽放。啊!银杏叶啊银杏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再仰头一望,咦!和银杏树空中比肩而立,绿叶和银杏金叶相嵌的是什么树木呢?哦!原来是柳树呀!你看!寒风虽然时不时掠过树梢,但它还是舒展着纤纤枝条,留着深绿中透着褶皱的叶子,在冷风中瑟瑟发抖,又显得不可摧残的样子。柳树叶、银杏叶,你们共同演绎着美不胜收的冬日童话!
这样的教学融阅读理解与语言文字运用于一体,学生不仅鉴赏了课文、陶冶了情操,而且学会了留意身边的事物,掌握了细致观察和构段方式,以及遣词造句和语言表达技巧。
四、揭示文本语言形式,学会仿写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深刻的内涵或隐藏的语言形式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即使解释了,学生也不会运用。因此,只能让学生学着文本的形式进行仿写,在仿写创造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涵,感悟文本表达的形式密码。
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学生很难理解雷锋精神和现代诗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那么教师可以这样教学:首先,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明白雷锋叔叔在小溪边抱着迷路的孩子和在小路上背着年迈大娘的事情体现了雷锋叔叔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品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哪里就有雷锋叔叔。其次,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需要献出爱心,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许多,如医生义诊、河岸上跑步的人们救下溺水者、行走的人们帮助拉车的农民推车、爬山的人们帮助伐木工抬木头。再次,让学生说说文本用几个小节写一件事。学生通过朗读知道用两个小节写一件事,并知道了用两个小节都是开头对齐,结尾可以长短不一,两小节之间空一行。最后,让学生观察一二小节和三四小节,哪些地方形式相似,哪一些地方一模一样。相似的地方,让学生根据以上所说的雷锋献出爱心的事件进行仿写,一模一样的地方进行抄写。于是,一节节小诗就这样诞生了。
走在宽阔的田野上,
寻找雷锋的足迹,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田野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
推着沉重的板车,
弯着酸痛的腰,
看,那深深的车轮印,
就是他留下的足迹。
通过这样的仿写,学生不仅理解了雷锋精神的内在含义,而且感悟了语言表达方式。语文是一门运用性、实用性、创造性的学科,教师要站在高度创造性的视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表达。
五、补白篇章主旨,拓展创作
小学有些课文只写了一部分内容,还有一些内容没有写出来,留下了一些空白,这些空白有的是对文本语言形式的运用,有的是对文本主题的深化,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拓展,是具有教学核心价值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课文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之后,指导其将空白点写出来。比如,学完《狐假虎威》之后,教师安排学生写续写故事:“老虎信以为真,其实他受骗了。从此,狐狸便到处炫耀自己的聪明。这件事传到老虎的耳中,有一天,老虎在一座山上又遇见了这只狐狸……”。又如,学完《我要的是葫芦》之后,教师安排学生编写故事:“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那个人看见一地的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还要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
六、结语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欣赏、理解、品悟、感受,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觸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不仅要知道写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写,真正达到得言、得意、得法的高度,学会自由创意地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