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清
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相应的练习,这些习题类型多样,融合了单元语文要素,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巧用课后习题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后习题内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因此,在“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后习题这一教学资源,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布置教学内容,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
语文是目前基础教育的核心科目之一,阅读素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的“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亟待提高。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课后习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教师在使用课本后面的习题中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这些习题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而是等课程结束时“另起炉灶”,让学生做课后练习,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第二,有的教师将课本后面的习题作为教学目标融合在课堂教学中,但是缺乏巧妙引导和情境设置,趣味性低、创意性差,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第三,有些课后习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没有考虑学情、搭建支架,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第四,有的教师在讲解课后练习时实行“一刀切”,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第五,课后习题的检查和反馈机制不够完善,有的教师没有出具评价标准,只是简单地批改学生的答案,而缺乏对学生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的深入了解,这样的反馈无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纠正错误,也无法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未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和鼓励,导致学生失去对习题的兴趣和动力。
以上种种“高耗低效”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明确单元要素和学生实际水平合理安排课程内容,教学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后习题有效整合,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呢?笔者摸索了几种教学策略。
二、巧用课后习题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增强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创设合理的情境是巧用课后习题提高阅读教学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对枯燥的阅读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教师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但是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学生喜欢玩游戏,那么教师就可以将游戏活动串联在教学中。
例如,在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课后习题教学中,首先,教师扮演荷叶姐姐,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再出示课文句子“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让学生读一读,体会课本中叠词的妙用。其次,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苹果,让学生模仿课文句式说一说,再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再次,当学生读完这些生字词后,便成功地领到了去“荷塘”的入场券,继续读课文,提取相关信息,完成课后第二题: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分别把荷叶当做什么?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加上动作,分角色配乐朗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看着板书背诵,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愉快地完成课后练习,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除了创设游戏式情境,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关联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任务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统编版二年上册《风娃娃》一课教学中,课后习题要求讲故事,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童话剧场的大情境,创设给禾苗、船夫写表扬信的小情境,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欲望。学生在复述故事时还能自然而然地将禾苗、船夫对风娃娃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融入故事中,将故事讲得声情并茂,这一任务目标得到有效完成。
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所不同,任务群教学是具有情境性的,通过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将课内知识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搭建支架式
语文课本上有些习题让学生直接回答有一定的难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根据学生水平、知识能力和个体差异,以促進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要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搭建支架、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助力学生解决课后习题。
1.搭建内容支架。
笔者以在执教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黄帝的传说》一课为例,本课的课后习题要求默读课文,借助提示讲一讲黄帝造车和造船的故事。这两个要求是本课的语文要素,如果直接要求二年级学生复述故事,很多学生是无法完成的。
首先,笔者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在文中画出来,用横线画出皇帝看到什么、用波浪线画出皇帝想到什么、用双横线画出皇帝怎样做的、用括号画出结果是什么。其次,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来搭建支架。二年级的学生抓句子中的关键词是有困难的,笔者以教学黄帝看见了什么为例子,提问学生表现草帽特点的词是什么,学生准确地找出“圆、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关键词、怎样抓,从而从扶到放,搭建内容支架。
2.搭建评价支架。
新课标提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的情况时,要出示具体的评价表。例如,在进行写字评价时出具:写字姿势正确☆;书写正确☆;书写漂亮☆,从而让学生的努力有方向、评价有依据,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分层推进式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作业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作业目标设计的分层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例如,《黄帝的传说》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学生复述故事,课本提供了黄帝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这些词,教师也提供了内容支架,但是学生水平不一,如果作业统一要求,必然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完成这项作业,获得成就感呢?笔者做了拉拉卡,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完成此项作业,如图1所示。
教师为学生讲解拉拉卡的玩法:玩法一,學生借助拉拉卡上的句子提示把故事讲下来可以得到一颗星。玩法二、玩法三,学生可以在有需要的地方借助句子的提示,这样他们就能得到两颗星或者三颗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挑战自己,拉下拉拉卡,不借助句子提示,看纲要提示讲就可以得到四颗星。如果学生在此基础上还能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将造车过程讲具体、讲生动,就能得到五颗星。然后,学生将课前教师分发给他们的拉拉卡拿出来练习,同桌依据评星级的标准互相画星星。
有了这个拉拉卡,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分层推进,讲述故事。课堂上,每个学生都热情参与,学得有滋有味,到个人展示环节时,学生声情并茂,富有创意的表达让人惊叹,最终高质量地完成了课后作业,有效地减轻了课业负担。
(四)整合信息式
整合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场景相联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首先,整合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阅读过程中,文章往往会涉及多个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可能来自不同的学科,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其次,整合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场景相联系,并将所学知识融入实际场景。
例如,在《大象的耳朵》一课教学中,课后习题“画出文章里大象说出来的话,并谈一谈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上进行比较与整合。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将大象说的话画出来;其次,要看得懂大象的话,并让学生提炼关键字,用适当的连词来表达大象的思维变化。这种能力的培养已经由单个信息的抽取发展为多种信息的抽取,由显性信息的抽取发展为隐性信息的抽取,使学生逐步树立整合信息的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五)跨学科融合式
“要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要求。所以,教师在使用课后习题时要拓展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与开放性,让学生在各类探究中观察、体验,运用多学科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跨学科学习。同时,教师可以以统编版语文课后习题为目标,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在二年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中,课前,教师带领学生种植了两棵植物,一棵长势很好,一棵却长了蚜虫,学生仔细观察,上网搜索植物生长的科学视频,并探究原因,写观察日记,进行课上交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完成课后习题“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有得到”从而深刻感悟这篇课文的寓意。
(六)自主探究式
课后习题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除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之外,教师可以紧扣单元要素,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探究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拓展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例如,统编版三年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中的三道习题:
读句子,体会加点的词语“抽出”“浸”好在哪里。
如果到小兴安岭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选做: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写一段话和同学交流。
经过认真分析可以看出:第一题是基础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作者抓住小兴安岭季节的景物,运用生动、准确的动作描写,将小兴安岭的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词语比较中感悟它的语言美,再让学生观看视频,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小兴安岭树木的灵动美。
针对第二题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情境:小兴安岭旅游局要聘任小导游,看看我们班哪些同学能聘任上呢?让学生小组合作,带着任务学习课文,将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和自主表达结合起来,对文本进行深入学习。在学习课文后,教师出示竞聘内容:小导游要推荐哪个季节去小兴安岭游玩,请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来解说。同时出示评价标准,让学生评价有依据。
第三题是第六单元语文表达要素: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联系平时观察到的景物,选择一个季节的几种景物,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介绍家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为更有条理地写作提供帮助。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统编教材的课后习题丰富多样,在“双减”背景下,立足教材,巧用课后习题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聚焦课后习题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落实语文要素,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提质减负的教学目标。
注:本文系福清市“聚焦高效课堂——让双减从源头开始“(课题编号:FQ2022GH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