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经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全球有高达5000万人受该疾病的困扰,我国约有800万。在生活中,多数患者会遭到外界的言语暴力、冷眼看待,对病情较轻的患者而言,其主客观世界并未产生较大变化,异样目光导致的强烈耻辱感影响更大。我们对精神分裂症多一分了解,就能对患者多些理解和支持。
● 分裂是心理活动的混乱和不协调
精神分裂症中的“分裂”并非涉及大脑结构的物理分裂,而是描述个体在思维、情感及意志行为这些基本精神活动方面出现的障碍。有两层含义:一是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的不协调;二是指思维、情感及行为等大脑功能之间的分裂。
在精神分裂症中,思维的分裂表现为患者思考过程的不连贯性,逻辑上出现断裂和混乱。他们可能在理解和连接一系列的想法或事件时遇到困难,这会导致他们的行为显得缺乏情感和充满矛盾感。情感的减退是指患者可能对日常的情感体验反应迟钝或淡漠,表现为对他人的情感表达或自身的情感体验反应不足,在面对情感刺激时表现出较低的情感强度。矛盾感指的是患者可能对同一事物或情感持有相互冲突的看法、感受或动机。这种内在的矛盾会导致患者的行为显得不一致和难以捉摸。同时,精神分裂症患者还会自我封闭,但并不是指自闭症,而是指患者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反应能力减弱,从而导致与现实世界的脱节。患者可能会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构建一个独立现实,对外部环境的关注程度低。
●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明确
由于人类大脑结构和功能活动的高度复杂性,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本质认识尚存在较大争议。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具体病因和影响因素还不十分明确,常将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分为生物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其中生物因素起主要作用。简单来说,好比心血管问题可能导致高血压,胰腺问题可能导致糖尿病,大脑的某一部分生病就会出现精神分裂症。而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指的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如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矛盾、工作问题、重大自然灾害等。这些负性生活事件确实会增加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危险性,但并不是独立因素。
● 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式
很多患者在第一次发病后,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症状会完全消失,能够恢复正常生活,这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早期。然而,症状消失后,还需要坚持用药数年来防止复发,过早停药会让患者面临较大的复发风险。一旦复发,再次对其实施药物治疗,治疗效果会越来越差。疾病慢性化后,患者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严重时,需要他人照料和看护。慢性化是精神分裂症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所以一定要注意遵医嘱用药,不能自行停药或减药。用药后症状得到缓解的患者,需要逐渐回到正常的生活和环境中,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也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辅助治疗方式。在患者接受用药治疗后,妄想、幻觉症状消失,可对其实施心理支持治疗,对诱发疾病产生的病因进行隔离,降低复发风险。对接受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通过电休克治疗法等物理手段应对紧急情况。
精神疾病并不可怕,希望大家能够正视此类疾病群体,减少偏见与歧视,给予他们支持与关爱,协助他们战胜疾病,早日重回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