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个娃娃九个黄”,约有80%的新生儿会出现黄疸。什么是新生儿黄疸?这是一种因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新生儿皮肤、巩膜等处发生黄染的现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黄疸会在新生儿出生后一周内消退,持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4周。那么,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新生儿会发生黄疸呢?
●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引起黄疸的原因有很多,但一般来说可以分为2大类: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较为常见,通常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2—3天,4—5天时达到高峰,1周左右就会消退。黄疸仅局限于面颈、巩膜、躯干部、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生理性黄疸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微摩/升或每小时<0.85微摩/升。
除了生理性黄疸,还有一些疾病会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这些疾病包括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性黄疸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患儿的血清胆红素>220.6微摩/升,或每日上升超过85微摩/升。病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长,足月儿皮肤黄染超过2周,早产儿皮肤黄染超过4周,容易退而复现,并伴有吐奶、发热、抽搐、嗜睡、大便发白等表现。
● 新生儿为什么会发生黄疸
首先,新生儿黄疸主要的发生因素就是胆红素生成较多。在新生儿出生时,红细胞数量相对较多,而人体中的红细胞寿命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坏速度更快。当红细胞衰老或受损时,会被脾脏等器官破坏,释放出胆红素等代谢产物,超过了新生儿的代谢能力,由此发生黄疸。其次,新生儿的肝功能不全,也是黄疸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胆红素代谢须依赖肝脏酶的参与。然而,新生儿的肝功能尚不健全,肝脏酶的分泌量不足,胆红素的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如果胆红素不能在新生儿体内正常代谢和排泄,就会在体内积聚,从而引发黄疸。胆汁排泄异常也是原因之一。在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道,并最终随粪便排出体外。这是一个自然的循环过程,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当胆汁排泄出现异常时,这一平衡就会被打破。胆汁无法顺利排出,胆红素就无法正常排泄,这会导致其在体内积聚,当这种积聚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引发黄疸。
● 病理性黄疸不容小视
除了皮肤黄染,黄疸还可能导致一系列其他症状。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可能对其他器官造成损害,如引起肝功能异常、心脏疾病等。生理性黄疸不会影响婴儿的大脑发育,而病理性黄疸因为黄疸引起的胆红素生成过多,可能会穿过血—脑屏障,导致胆红素脑病。因此,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治疗。引起黄疸的原发病也会有表现,例如,由于胆汁无法正常进入肠道,患儿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面对黄疸,许多家长可能会感到担忧,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新生儿的肝功能尚未完全发育,胆红素代谢异常也属正常现象。通常来说,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左右,黄疸就会逐渐消退。即使有些新生儿的恢复期稍长,也很少超过4周。这段时间内,家长须密切关注新生儿的状况,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喂养,黄疸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
如果出现严重的黄疸症状,如持续时间长、病情加重等,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