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

2024-05-30 23:05申静
新课程·上旬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学评研习古典

申静

一、问题提出

“教学评”一体化,指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那如何实现才能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一是要研读课标、教学基本要求、考试说明,领会指导性文件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立德树人。二是要以学定教,“学”指学情,包括大学情和小学情两个方面。大学情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小学情是指课堂随机生成、动态生成的言语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监测学生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三是重视以评促教,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提供细致的、可操作的评价量表,通过师评、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发展现状,并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本文将立足“教学评”一体化教育理念,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为例,以期总结“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经验,反思不足并加以改进。

二、案例描述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为中国古典诗歌。所选编的古代诗歌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共4课。单元人文主题是“诗意的探寻”,意在引导学生体悟诗情、发现诗意,挖掘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本单元所编的诗歌都有着丰厚的意蕴,需要学生细细品味、咀嚼,而对意象的揣摩与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是鑒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

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学习、接触了许多古诗词,具有较充分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认识。此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单元所选诗歌的时代、体裁、内容情感以及抒情方式,但仅停留在简单汇总的阶段。可见,我们要真正深入地把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内在机理,还需引导学生关照单元整体,从多个维度对自己掌握的古诗词认识进行梳理,努力将相对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课前学生已初步完成梳理作业,从作业来看基本能找出核心意象,也能把握作品情感,但对意象组合如何服务于抒情这个问题少有涉及。

因此,基于语文课程标标准的要求、本单元教学重难点以及学情,这节课将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聚焦古典诗歌的意象组合,进一步把握其与抒情的关系,提高揣摩诗歌情感意蕴的能力。具体课堂学习活动步骤如下。

(一)导入

袁行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中曾说过:“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语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即诗人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将不同意象进行组合搭配,构成浑然统一的意境,从而表达具体的思想情感。

(二)作业呈现,交流评价

1.课前作业:自主梳理本单元七首诗歌,找出核心和辅助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是怎么组合的?这种组合是如何服务于抒情的?(学生示范作业展示)

2.分组交流评价

借助评价量表(见表1),评价前五首诗歌的示例作业,小组讨论交流。

示例作业存在的问题(学生自评或互评):

《氓》:看出了单个意象的变化。《氓》中的“桑叶润泽”与“桑叶陨落”意象对比,以桑树的茂盛到衰落,写男子情感的变化,生动形象,含蓄隽永。但意象不全,没有关注到三次出现的“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以淇水绵绵象征二人两情依依,淇水阻隔又让人产生天然的相思。“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水之盛大、汹涌仿佛如遭遇不幸后女主人公再次渡过淇水,物是人非,充满凄然。“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象征着淇水之有界而氓的情感没有准则,见证女子的觉醒与决绝。《孔雀东南飞》也是这种组合方式,两次出现“磐石”“蒲苇”形成对比,体现叙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

《离骚》:未关注意象对比。意象组合比较典型,由大量楚地香草意象组合成一个意象群,构成一个意象体系,且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体现出屈原对高洁人格和政治理想的坚定追求,但未关注到香草与臭草、美人与众女之间的对比,体现屈原对奸佞小人的批判。

《蜀道难》:缺少意象,但意象组合关系表示清晰,关注到了意象群与意象群的关系,且情感对应准确。《蜀道难》凭借大胆、奇绝的想象,运用许多具有奇特、险峻特点的意象,使这首作品突破前人始于蜀道之险的束缚,还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对国家时局的隐隐忧虑,体现出对自然、人事的生命关照。

《蜀相》:未分析不同意象表达的不同情感。“柏森森”庄严肃穆,“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等意象富有生机,从声音、色彩两个角度立体地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之景,不属于意象并列。但一个“自”和“空”又显示出诗人情感与意象的疏离,属于乐景衬哀情。

(三)修改完善,寻路探径

1.修改《望海潮》《扬州慢》两首作品的示例作业,重新画在卡纸上,借助图表的形式直观呈现意象组合与情感的关系(见图1、图2)。(小组上台展示汇报,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2.回顾这节课开头提出的问题:如何理解意象组合与抒情的关系?通过本堂课的研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请自行思考2分钟,写在任务单上。

生:我们大致归纳出意象组合方式的几种类型:并列、对照、层递以及虚实叠现等,而且也得到许多启示,如要注意单个意象的变化、不同意象表达的不同情感、意象群与意象群的关系等。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以进一步理解古典诗歌意象组合与抒情的关系,提升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聚焦意象组合,通过对单元七首诗歌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本单元各首诗歌在意象组合等方面各具特色,这些差异显示出诗人们独特的艺术构思。意象间似乎没有关联,其实在深层上却互相勾连着,始终有一条隐秘的纽带连接着。这就是所谓的“峰断云连,辞断意属”,因此古典诗歌读起来便有一种涵咏不尽的余味。

基于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还可以整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关于意象的学习,从整体归纳通过意象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1.景——圈画意象,可借助修饰语、限定词以及常见内涵分析意象特征。

2.境——揣摩意象组合方式,想象诗歌整体画面。

3.情——知人论世,体悟诗歌整体意蕴和情感。

(五)布置作业

1.梳理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及选择性必修古典诗歌篇目,从意象组合方式的角度进行专题研习,进一步研究意象间的组合规律。

2.结合本节课内容,聚焦意象组合,分析《江上》这首诗歌的情感(见表2),进一步提升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能力。

江 上

(北宋)孔武仲

万里长江一叶舟,客心萧索已惊秋。

乱霞影照山根寺,落日光翻水面楼。

浅浦耀金知跃鲤,前滩点雪见栖鸥。

少年壮气悲寥廓,未忍沧江下钓钩。

三、案例分析

(一)以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以及考试说明为纲领

“教学评”三元关系走向整合,最终都指向学习目标,而课程标准是确立学习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教学案例以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以及考试说明为纲领,确定学习目标。本节课关照单元整体建构,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典诗歌的经验并得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同时尝试比较诗歌艺术手法使用的差异,进而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单元梳理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单元内部的共性与差异,给予学生深度学习的空间,在梳理中“以旧促新”,产生新的认知。

(二)有效把握单元研习任务在“教学评”一体中的功能

“双新”改革后,语文统编教材一大变化在于出现单元研习任务。单元研习任务作为单元教学目标的细化、教学重难点的显性化、学习方法路径的构建等,在“教学评”中发挥重要作用。“诗意的探寻”单元研习任务中提到,鉴赏诗歌要注意揣摩意象,体察意境。本节课即是从意象组合与抒情的关系出发,引导学生构建古典诗歌的鉴赏路径,提升其审美水平。

(三)切实基于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做到以学促教

以学促教的关键点在于把握任务的“痛点”与“堵点”,以实现学生的深度结构化研习。任务的“痛点”与“堵点”,类似于以往教學设计中的教学重难点,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关注的是学生在研习过程中,由于个人经验、知识水平的不足,存在的薄弱之处或者是会遇到的问题。那么,本节课基于学生学完单篇后的情况以及课前梳理作业出现的问题,确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学有所得。

(四)注重评价的结构性策略以及主体多元性

评价的结构性策略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要进行评价维度、评价目标的设计,给学生提供可视化的评价量表。在评价“示例作业”学习活动中,笔者从评价维度、评价内容、水平表现三个层面设计评价量表,评价维度为梳理内容和图表形式两个方面,评价内容是对评价维度的进一步细化,水平表现是学生作业展现出的能力和层次。学生借助这一评价量表,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指出示例作业的优点及不足。

四、结论与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同时教师也能反思自身的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保驾护航。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评”一体化并不意味着“以评定教”,切忌以应试引领课堂,而是应该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旨归。归根到底,教师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中应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一课一得、实有所学。若想要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一定要在研读课标理念基础上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反思、不停地学习。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

编辑:陈鲜艳

猜你喜欢
教学评研习古典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怎样读古典诗词?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评”的一致性
基于提升英语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评三位一体模式研究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