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高校中国画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2024-05-30 18:04:44牛文娟
中国美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画数字化数字

牛文娟

[摘要]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对中国画专业而言,如何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机制,成为高校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数字化时代的相关语境,旨在探讨高校中国画教学的改革路径及实践意义,以期在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类人才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中国画 教学改革 数字素养

一、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语境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技术是哲学创新思维取代常规思维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新思维革命”的到来。数字化时代的人才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培养先进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迎来了巨大挑战,高校亟须适应时代需求,合理规划课程,改进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我国数字化教育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期,从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到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和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上线,已经形成了“三横三纵”的发展格局。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共同召开了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大会围绕“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这一议题,大力倡导推进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体系。由此,我国的大学、中学、小学教育迈入了由传统教学向数字化教学的转型期。

数字化时代迫使高等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资源体系上发生转变。在教学理念上,高校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科技手段输入信息、储存知识,学会利用资源优势提升创新能力。在教学模式上,高校教师应具备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要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信息,以此更好地管理和评价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创新和改进教学活动,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使自身成为一名技术素养、艺术素养、学术素养过硬的教师。在资源体系上,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虚拟的数字化载体更新知识的速度更快,信息能够实现高度共享,更能满足学生需求。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因此,破解我国教育发展瓶颈的方式就是进行教育改革。

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之一,其如何在数字化时代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何更符合时代需求,如何在数字领域、虚拟空间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目前艺术类院校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往,高校一般采取分阶段授课的方式教授中国画,即阶段性教授学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画种的技法与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较为综合、系统,但方式相对单一,基本为教师讲解、示范,课程相对固定,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课堂不活跃。在数字化时代,随着虚拟空间技术的发展和数字艺术的兴起,一种新的观看方式与学习方式已经应运而生。因此,高校应在艺术类课程,尤其在中国画课程中融入科技,使课堂设置与上课方式更加多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

二、中国画教学改革的路径

科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先进的指导思想、完备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丰富的教学内容、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严格的考核标准和监控措施。[1]改革中国画教学的目的在于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资源体系四个方面来探讨优化的方式。

在课程设置上,传统中国画实践类课程主要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理论类课程主要有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与古代画论等。在数字化时代,若要进一步优化传统中国画课程的设置,笔者建议增设中国画数字艺术类课程、博物馆或美术馆虚拟空间类课程和人工智能体验类课程等,由此构建开放式、互动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数字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画被转换成NFT进入互联网世界。因此,如果学生对前沿技术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那么他们将无法快速跟上时代的步伐。未来是数字艺术大放异彩的时代,高校要做好引导工作,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将中国画应用于不同领域,让中国画在数字化时代重新焕发活力。开设虚拟博物馆或美术馆体验类课程,能够打破时空限制,突破传统实地观看艺术品的局限,为学生打造更广泛的艺术空间。博物馆、美术馆有大量优秀的馆藏作品。利用科技手段讲解艺术作品、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虚拟空间等教学措施,可以提升学生搜集图像的能力,增强课程的体验感与鲜活性。此外,高校还应鼓励中国画与其他专业,如设计专业、影像专业开展联合教学的相关项目。

在教学模式上,中国画作为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高校对其传承与教授方式应给予足够重视。在古代,中国画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张彦远对南北朝时期的师承关系这样论述道:“晋明帝师于王廙,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墨、荀勖师于卫协,史道硕、王微师于荀勖、卫协……”[2]除了通过师徒关系进行传承外,一部分画家也会通过自我学习和独立探索的方式自行领悟。自北宋宫廷设立画院开始,中国画教育进入了一个较为规范的阶段,班级制教学的雏形由此产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专业学习苏联模式,对美术教育体系进行了调整,开始推行一师多生制,不同课程安排不同的教师教学。改革开放后,一些美术学院开始对教学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比如,中央美术学院从1988年开始推行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創设了书法篆刻专业,落实了诗、书、画、印“四全”的教学体系。除此之外,部分院校开始实行分科教学和工作室制,这为改进中国画教学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画教学由此向学院化、正规化的方向开始发展。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在中国画教学中逐渐得到推行。尤其是在高校内,线上教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未来,在数字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将中国画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为线上与线下结合、开放、互动、定制化的新型模式,引导教学模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启发性、多元化等方向转变,构建从学校教育到社会实践的有效转换机制,以此创造出更智能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形成现代化思维模式。作为授课主体,教师决定着授课方向与授课方式。20世纪60年代,在师徒制向学院制过渡的过程中,潘天寿等一批画家提出了分科教学、素描革新等教学方式。[3]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教师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锻造出敏锐的洞察力,打破自身的固有观念,用发展、创新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提升自身的现代化数字素养。教师要将输入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模式。输入式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学生吸收,课堂缺少互动性和启发性。引导式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启发为主,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互联网资源拓展知识面,鼓励学生关注国内外艺术发展现状,开阔他们的眼界,使之形成开放、前沿的艺术思维。

在资源体系的构建上,高校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转变。一是开设数字媒体课堂,设立虚拟网络展厅,制作数字图像信息储存图库。数字媒体课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网络画板软件类课程、技术伦理类课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现代媒体工具创作中国画,从而有效提高创作效率和专业素养。虚拟网络展厅可以跨越地域限制,最大限度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近年来,很多高校艺术专业都将学生的毕业展设立在虚拟展厅中。这种展示方式的社会反响很好且宣传面很广。基于艺术类专业对图像要求的特殊性,数字图像信息储存图库的构建将可以让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能够随时提取电子图片资料进行研究,对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有着积极影响。二是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建立数字成长库,多角度采集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从而构建学生的个人数字学习档案,实现对学生思想状态、艺术实践的实时记录,达到随时可查询、可研究的目标。另一方面,高校要构建数字化多维评价体系,即施行数字化考核机制,运用综合考量的方式,培养出更为优质且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三、改革策略的价值与意义

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应与时俱进,改进教学内容,使课程在具备实用性的同时,还能兼具新颖性与前沿性。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绘画技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追求,还要让学生的作品展现时代性。因此,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改革中国画的教学方式,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理论,以此达到高质量的教学目标。高校要坚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充分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中国画专业的特色课程。

中国画教学的改革在数字化时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首先,对中国画教学进行创新性改革有利于学科发展、学院发展。只有学院不断发展,学科才能走好特色发展之路。于洋曾提出,我们要构建具有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中国画现代教学体系:“其关键在于重建中国现代艺术的价值标准,在中国文化的固有理念上构筑当下艺术创作与美术教育的精神根基。”[4]中国画专业在应对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时,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建立科学、先进、健康的教学体系。其次,课程改革有利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时代下,中国画专业也面临着改革,高校应多设立实践类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加强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步入社会、顺利就业贡献力量。再次,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助于他们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也有助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向上。最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构建新型中国画教学体系能够间接地影响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四、结语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数据驱动、智能化服务是未来教育的新特征。未来教育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创新教育理念,同时突破时空和物质壁垒,提供更开放的空间和更海量的资源,通过融合形成“数字社会空间+物理社会空间”的新范式。

如何进一步实现数字化是中国画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画具有民族性、独特性、传承性、时代性等特征,在改革过程中应保持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因此,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高校都要以服务专业为首要准则,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更广泛的信息分享,建构中国画的教学新体系,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郑州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数字化时代中国画教学内容创新性改革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ZZUJG152。)

注释

[1]曹桂生.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西北美术,2010(4):13.

[2]陈师曾,徐文治.中国绘画史[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37.

[3]刘海勇,徐新虹.20世纪下半叶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J].美術大观,2021(6):126.

[4]于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画学科的延伸与衍进——以新时期中国画坛与中央美院中国画学科为中心[J].美术研究,2018(5):42.

猜你喜欢
中国画数字化数字
中国画
华夏文化(2021年3期)2021-11-04 04:46:34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08
《远方》中国画
吐鲁番(2019年3期)2020-01-01 07:42:04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海燕(2017年2期)2017-03-18 05:34:09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