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龙?苏晓芳
现运用东方符号学中的“DIMT”模式深入解读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分析其如何通过视听符号(言与象)传达其核心主题(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电影体现的中华文化深层次内涵(道)。首先,简述“DIMT”模式的理论框架及其在电影文本分析中的应用意义;其次,分析《长安三万里》的符号运用;最后,讨论电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期为其他影视作品讲述中国故事提供新视角。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潮流中,传播好中华文化,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尤为重要。电影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使命。《长安三万里》是一部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动画电影,不仅展现了唐代的历史风貌,还传递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在此背景下,深入解析该电影的符号学意义,对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符号学是指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在电影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现有研究多集中在西方符号学理论的应用方面,而对东方符号学,特别是对“DIMT”模式的研究较少。这一模式注重符号与文化、历史的深层联系,为理解电影中的文化表达提供了新的视角。以《长安三万里》为例,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诠释和视觉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DIMT”模式
东方符号学与西方符号学存在显著的区别,西方符号学更关注符号的结构和解构,强调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现实的映射和重构,而东方符号学则更侧重于符号与文化、历史的深层联系,注重符号的整体和谐与文化内涵的传递。我国学者李思屈基于《易经》中的“阴阳球”理念,提出了东方符号学模型——“DIMT”符号模式。东方符号学认为符号不仅传达表面的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DIMT”模式阐释了言(Discourse)、象(Image)、意(Meaning)、道(Tao)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文化产品中的文字符号与视觉符号(言与象),可以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意)和文化哲学(道)。言(Discourse)是指电影的语言符号,主要以文字或声音形式出现,如台词、宣传语、音乐、音效等;象(Image)是指电影中的视觉符号,包括人物形象、场景和镜头景别;意(Meaning)是指解读电影是如何通过符号和叙事阐明主旨和调动观众感官的;而道(Tao)是电影艺术审美的最高追求。
“DIMT” 模式为电影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基于“DIMT”模式深入分析《長安三万里》,能够系统地探讨电影作为视听媒介,是如何有效地传递复杂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通过“DIMT”模式,可以更精确地分析电影中的符号如何服务于整体叙事结构,如何与观众的文化预期相互作用,并评估这些互动如何影响电影的接受和解读过程。在“言”的层面,分析《长安三万里》中的对话和旁白可以揭示角色的社会地位和个人关系,同时反映出电影的文化背景。通过深入剖析电影对话的语言风格及其使用的修辞技巧,可以精准把握电影是如何通过语言传递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动态的。在“象”的层面,对电影中的视觉元素进行详细分析,如色彩运用、服装设计和场景布置等,不仅可以展现出电影对唐代文化的视觉重现,还能体现其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创新融合。视觉符号不仅可以增强电影的沉浸感,还能加深观众对这一历史时期文化身份和社会结构的理解。在“意”的层面,《长安三万里》通过符号的层叠和叙事的交织传达深层次的主题和信息,传递关于人性、道德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引导观众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道”的层面,《长安三万里》既是对唐代历史的再现,也是对现代社会价值和哲学观念的反思。
综上所述,“DIMT”模式为分析电影中的“言”和“象”如何上升到“意”,并揭示中华文化的“道”之内涵,以及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角度。
“DIMT”模式下的《长安三万里》
“言”——电影语言的符号表达
1.对白与旁白:诗意与叙述的交织
《长安三万里》中的对白在实现信息传递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艺术和诗性功能。电影引用了大量唐诗,尤其是李白和高适的诗作。这不仅有助于丰富角色的内心世界,还能更好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影片中,李白的《将进酒》通过背景音乐与电影场景的配合,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诗中的激情与挑战精神,有效强化了场景的情感浓度和文化氛围。
在《长安三万里》中,旁白不仅是叙事的桥梁,更深刻地反映了电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宽度。电影以高适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旁白,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为观众带来了仿佛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高适的旁白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讲解,更是一种情感与智慧的传递,通过他的讲述,观众可以感受到唐代的繁荣和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在描述长安城的繁华场景时,高适的旁白不仅详细介绍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还融入了个人的感悟和对时代的反思,不仅使得历史背景的讲解更加生动形象,还能让观众深入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
2.音乐与音效:情感表达与氛围营造
音乐与音效是电影传递情感和营造氛围的重要工具。在《长安三万里》中,音乐既独立于视觉元素,又与之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电影的艺术性和观众的体验。例如,在表现战场和边塞景象时,使用激昂的鼓点和笛声,增强了场景的紧张感;特定的音效如马蹄声、剑戟交击声等,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此外,音效在传达电影“意”与“道”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如将诗歌朗诵的声音与背景音乐融为一体,使观众在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
“象”——电影视觉的符号表达
1.色彩与造型:文化元素的现代应用
在视觉符号的运用上,《长安三万里》十分讲究色彩的搭配与造型的设计,每个场景的色彩搭配都充分体现了唐朝的文化特色。例如,在表现长安城的繁华时,使用了大量的金色和红色,象征着富贵与繁荣。在人物造型上,通过对细节的精细处理,特别是主要人物的服饰,力求还原唐朝风貌。这不仅可以增强电影的真实感,还能让观众深入感受唐朝的审美情趣。
2.画面与镜头:叙事节奏与视觉表达
《长安三万里》的视觉表达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画面和镜头使用技巧实现的,从而有效深化了电影的主题。全景画面的使用不仅展现了长安城的繁荣壮观和秀美的边疆风光,还让观众感受到了唐朝的包容和开放,给观众带来了仿佛身临其境的体验。
电影通过运用变速摄影技术,强调了诗人李白和高适孤独的内心世界。摄影技术的应用不仅突出了人物情感,还营造出了浓郁的氛围。例如,当电影放慢节奏展现李白朗诵诗歌的场景时,他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被放大,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韵味。电影中快节奏的战斗画面可以让观众产生紧张和兴奋的感觉,而慢节奏的画面则容易让人沉思,产生情感共鸣。
“意”——电影主旨的意蕴与传达
1.历史与现在
《长安三万里》将历史与现在结合了起来,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时空对话。这不仅增强了叙事的层次感,还加深了电影的主题意蕴,实现了历史与个体经验的交织。《长安三万里》对长安城及其文化景观的再现,不仅是视觉上的回溯,更是对历史的深度探討,使得个体与文化、历史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2.文化传承与创新
《长安三万里》使用了大量唐诗表达情感和主题,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古代诗文被重新解读和呈现出来,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将古典诗词融入电影中,使之既保留原有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提升了观众的体验。
3.角色与故事的交织
《长安三万里》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唐朝社会的多样性,角色不仅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体现。在《长安三万里》中,李白的心路历程是一条重要的叙事线,深刻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这种深刻的人物刻画突出了个体与文化、历史的联系,加深了观众对电影主题的理解,即一个关于探索和自我认同的旅程。
“道”——中华文化精髓的揭示与映照
《长安三万里》通过丰富的视觉诠释和深入的故事叙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电影不仅重现了唐朝的繁荣景象,还运用现代技术将其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传统文化的视觉诠释
在《长安三万里》中,建筑细节丰富,视觉效果良好,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唐朝的繁荣。例如,长安城壁垒森严的城墙、错综复杂的街道以及繁华的市集等。这些建筑及场景的处理不仅提升了视觉效果,还深刻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电影中的装饰艺术如瓷器、织锦和书法作品等,不仅展示了前人高超的技艺,还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民族精神的全方位展现
《长安三万里》通过主要角色的冲突与成长,深入探讨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李白为例,他的生活和创作常常与传统社会的期望发生冲突。电影中描绘了李白叛逆的性格和对自由的无限追求,以及这种追求与社会期望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不仅展示了李白如何在社会文化框架内寻找自我表达的空间,还反映了个体在社会压力和个人抱负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电影中英雄人物面临的危机和他们的应对行为,充分展示了勇气与自我牺牲的重要性,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刻意蕴。
3.当代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长安三万里》不仅为国内观众提供了文化自省的机会,还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和艺术表达,向国际观众展现了中国面貌。电影中的文化元素和故事讲述完美融合,使其不仅能够符合市场发展要求,还能促进跨文化交流,加深国际观众对电影的理解。《长安三万里》通过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该电影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加快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步伐。
基于“DIMT”模式深入剖析、解读《长安三万里》,凸显“言”“象”“意”“道”四要素的聚合升华与价值隐喻。“道”展示了电影如何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电影不仅是一个娱乐产品,更是重要的传播媒介,通过电影的形式讲述中国故事,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本文基于“DIMT”模式对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电影如何精心运用语言和视觉符号表达主题,并反映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电影中的符号不仅是为了再现唐朝文化,更是对其精神内涵与哲学思想的现代诠释,电影中的对白、旁白、色彩、造型等元素共同作用,构建了一个既古典又现代的叙事空间,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唐朝的文化与思想。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