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2024-05-30 02:31丽,翁艳,薛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赛岗课赛证教学管理

陈 丽,翁 艳,薛 鋆

(1.四川开放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73; 2.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7)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对职业教育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战略需求状态的基本价值判断,是评价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基本标准,具体表现为坚持人才培养的高素质目标、实行多主体协同办学等[1]。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各高职院校切实推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改革,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育人道路。

一、“岗课赛证”育人模式的内涵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推动“岗课赛证”融通,提高教育质量;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岗课赛证”要求职业教育对接职业标准,将“岗”作为逻辑起点;将“课”“赛”置于中间,通过课程、竞赛衔接职业标准与培养质量;将“证”作为逻辑终点,以能力本位作为出口[2],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是指在科学质量观指导下,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育人目标和培养规格,以高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职业技能竞赛为育人核心,以学历、职业技能、职业资格等证书的获取为育人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意义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实现预期目标的活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等内容,涉及学校、二级学院、基层教学单位三个层级,其目的在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教学管理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对学校教学管理的统筹性、整体性、前瞻性,对二级学院和基层教学单位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的自主性、灵活性、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立足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实际,创建岗位、课程、竞赛、证书“四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协调和运行机制,适应和推进“岗课赛证”育人实践[3],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路径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要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从管理层级、制度建设、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全面体现岗位、竞赛、证书对教学各环节的新要求,切实激发育人要素的活力。

(一)学校层面:完善管理层级,强化制度建设,加强数字治理

1.构建三级联动教学管理机制,明确管理层级,加强数字治理

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纵向系统,学校、院系、基层教学组织应形成三级联动机制,在多级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基础上,提高基层教学组织的治理能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基层教学组织治理体系;明晰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充分发挥各个主体,尤其是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和能动性[4]。

首先,强化职能部门宏观管控,充分发挥教务处等部门在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统筹各类教学资源、协调各种工作关系、推进各项任务落实,以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其次,重视二级学院承上启下作用,指导、关注二级学院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确保二级学院在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权,以切实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增强育人主体活力。最后,落实教研室基础组织功能,督促其根据学校整体设计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教学及其他环节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组织学术活动,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基本建设,并做好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各层级应实现分级联动,要确保上级的决策能够被基层理解和贯彻落实,基层意见、落实情况也能够及时地得以反馈,成为管理决策的依据;同时,同一层级的不同机构、部门应加强沟通交流,互通有无、紧密协作、资源共享。为提高联动效率,高职院校应搭建智慧校园一体化平台,重点实现其在学生岗位实践、课程学习、技能竞赛、证书考取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实现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系统的全面对接、信息共享,做好数据甄别、筛选、收集、分析、运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决策、执行、评估、反馈管理,构建信息化协同育人新生态,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

2.构建动态开放调整体系,强化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教学管理涉及专业建设和评价、课程设置和建设、教学实施和改进等方面,学校在构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时,应考虑各二级学院的个性化需求,秉持动态、开放的态度,为“岗课赛证”育人实践提供制度保障。

(1)围绕标准,立足整体,关注主体个性需求

教学管理部门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应遵循整体意识,注意标准性、统一性、规范性、科学性。首先,确保规章制度符合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学管理各环节的标准性要求,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架构、资源配置等具体情况的差异性,确保各项教学工作有章可依、有序可循。其次,由于各二级学院在专业设置、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特征,统一标准难以适应所有具体性、差异性情况,因此,学校应允许、支持、鼓励各部门在不违背学校教学管理基本原则基础上,制订符合自身情况的实施细则,为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依据。最后,确因极端特殊情况,不适合制订新的细则,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特事特办、特事特批、一事一策。

(2)保持开放,提前谋划,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学校应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关注、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行业变革、经济转型等客观环境变化,适时调整、修订一些已经不适应新情况的制度、规定,体现新要求、新变化。如果需要改动的范围比较小,可以只修订制度中的部分条款;针对新的重大改革,应重新拟订管理办法或制订专项制度对相关工作加以规范指导,并促进落实。

产教融合制度是推动岗位与课程双元协同育人、助力产业和教育有效对接的重要保障,但在学校和企业对接与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参与方式、收益分成、管理运作等方面的问题,阻碍着双方合作的推进深入,导致一些思路、项目有头无尾、有名无实、无疾而终,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权责、流程方面的制度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和地方有关产教融合的政策,比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积极寻求政府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认真听取主管部门关于学校改革实践的建议;同时,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明确产教融合的形式、渠道、途径,落实各种合作形式中相关主体的权责,从制度上解决产教融合的难点,助力产业和教育有效对接,全面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二)二级学院层面: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1.对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二级学院应结合学校和区域特点,立足地方行业发展情况,明确专业人才服务方向;广泛调研目标区域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梳理并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坚持标准引领,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工作岗位、高水平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能力证书的灵活性、适应性、紧密性;坚持持续改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及时将行业的新变化、新要求、新技术融入课程内容;建立健全由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2.对接行业,双元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行业要求做到对接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在探索、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二级学院应主动邀请有经验、有资源的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各环节,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实现共建共享。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以“阿米巴裂变式”项目小组为载体,搭建起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主副教练协同配合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进阶和全程连贯方式,依托京东、阿里巴巴等产教融合实践项目,开展校企联合双主体育人,按照网商需求实现定制化人才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实行“校企双责任教师”制度,校内教师按照学校关于课程教学管理的要求做好课程整体设计和落实,行业教师作为企业代表,着眼于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3.重视实践,关注素养,做好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学分、资历以及其他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5]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并在实践中凝练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二级学院应在学校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换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情况,制订岗位实践、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大赛经历以及职业资格(职业能力)证书、各类荣誉称号等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化的实施细则,确保凡达到规定条件即可认定折算对应学分或免修相应课程。

首先,参加跟岗、顶岗、专项实践项目等岗位实践活动,只要达到一定时长与考核要求,即可进行成果认定。企业教师或其他实践指导教师应严格做好岗位实践过程记录,并科学设计实践考核内容、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引导学生不言苦、不放弃、肯学习、能坚持。其次,根据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的专业类型、比赛内容、比赛等级,是否是团队负责人、是否获奖和获奖等级进行学习成果认定。再次,获取人才培养方案中证书替代课程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可直接获得课程学分,获取未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注明的证书,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定。最后,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专项培训,完成培训任务,获得认定学时和培训合格证书,也可进行学习成果认定。除此之外,允许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旁听、选修自己有兴趣的其他课程,选修的课程成果一经认定,也可进行积累并依规转换。认定成果可与免修免考以及课程成绩挂钩,如在课程开始前已获得相关成果,可以直接免修免考;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或修习完成后获得相关成果,可申请免考直接认定成绩,或以成果对应的标准分数进行课程成绩的重新认定。

(三)教研室层面: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团队建设

作为基层教学单位的教研室应从课堂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切实推动“岗课赛证”融通。

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为更好地践行“岗课赛证”育人机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课堂中的自主权利和主导地位,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融入课程教学;解构、重构职业能力证书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体系,将考证需求转化为学生的素养、能力要求,实现专业课程与企业认证共生共长。同时,结合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采取更具有针对性、创造性的课程组织形式,比如灵活确定上课地点、上课形式,将课堂安排在工厂、公司、市场、实训室、图书馆、操场、寝室,采用线上、线下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行为改善、习惯养成、能力提升、持续成长是数据智能支撑的课堂教学管理的四种作用指向,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短期、中期、中长期和长期目标[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能力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反馈,以及各项教学目标达成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和工具,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关注学生过程性数据,分析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等具体情况,为增值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2.过程增值、评价多元,创新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课程考核存在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评价主体、评价目标单一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应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关注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和影响质量的全要素。

(1)根据考核目标设计考核内容,促进结果分析运用

课程考核的目的不在于根据成绩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而是通过考核判断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组织,并对提高课程质量起到诊断和借鉴作用。因此,教师应建立以考促改的理念,在明晰考核目标的基础上,设计重难点突出、结构合理、难度适宜的考核内容,合理判断多数学生对重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素养的形成情况,重视考核结果的分析和运用;对接国内、国际高水平职业技能大赛,强调德技并修,将行业标准、比赛内容、职业素养纳入考核范围,引导学生技术能力、综合能力的养成。

(2)结合考核内容优化考核方式,“过程”“多样”“实践”引领

考核目标和考核内容是确定考核方式的基础。在设计考核方式时,应引入增值评价理念,关注学生在一个阶段,尤其是课程学习前和课程学习后知识、能力、素养变化的情况。因此,应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及阶段性任务的完成情况,又利用总结性评价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课程考核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作品、设计、实践操作等;根据是否允许查阅资料,又分为开卷、闭卷。教师可结合课程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公共课程可采取口试、作品、设计、实践操作的形式,如一段表演展示、一份调研报告、一篇读书分享等,进行课程考核;专业课程则可以采取考试、实践操作、设计的方式进行,通过考试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实践操作获得学生对操作流程、操作标准的掌握情况。证书替代课程、项目替代课程则可根据证书获得和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专兼结合、内培外引,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社会实践经历作为聘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重要条件[7]。在选聘教师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应采取“专兼结合、内培外引”的用人制度。一方面,除从高校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外,完善行业教师的引入、管理,适当放宽对行业教师学历、专业的要求,注重行业经验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重视教师队伍专业性、技能性、实践性能力的培养,深度对接企业行业资源,用“能工巧匠”培养“能工巧匠”,用“专业素养”孕育“匠心精神”,将行业教师作为培训校内教师的重要助力;制订并严格落实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计划,鼓励教师进行学历、非学历进修和行业企业挂职实践。

四、结语

为适应数字教育、终身学习背景下“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对教学管理提出的灵活性、开放性、创新性要求,服务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各高职院校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创新教学管理。因教学管理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研究有待更加持久和深入。

猜你喜欢
课赛岗课赛证教学管理
“岗课赛证”融通在职业本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