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路径的琵琶演奏艺术传承研究

2024-05-29 22:33:52李颖
百花 2024年1期
关键词:演奏艺术创新路径琵琶

李颖

摘要:琵琶演奏是我国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拓展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路径,分析其艺术发展的规律、特征,有利于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进而增强大众的文化自信。本文以创新路径为基本思路,对琵琶演奏艺术传承进行阐述,希望对琵琶演奏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创新路径;琵琶;演奏艺术;传承

琵琶演奏艺术在历史的变迁中,逐步形成了五大流派及其代表作,这令琵琶演奏在艺术界熠熠生辉、独领风骚。对于琵琶演奏艺术的创新变革,需从技法创新、新民乐创新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琵琶演奏艺术的民族特性、文化价值、审美追求等,促使琵琶演奏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实现开放性发展。[1]

一、琵琶演奏艺术流派分析

我国的琵琶演奏艺术分为五大流派。一是以华秋苹(清代江苏无锡人)为代表的无锡派,他梳理清代琵琶北派和南派两大流派的长处,绘编而成《南北二派琵琶秘谱真传》,上卷题名“燕京正声”,中卷题名“武林逸韵”,下卷载有“大曲”。该琵琶谱拥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鲜明的特点,是我国发行最早的有正规记录的曲谱集,每首曲谱的开头均标明了作者与来源,以“尊师重道”为基本原则去保留传统,在借鉴古琴工尺谱的基础上创新了指法符号。二是以李芳园为代表的平湖派,其与友人和父亲共同完成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分为上、下两卷。该琵琶谱收录了当时有记载或民间流传的大曲,琵琶谱有小标题的介入,将多个传统小曲串编成新的一整部大曲,演奏技法多样且演奏极富地方特色。三是浦东派,浦东是陈子敬、鞠士林等专业琵琶大师的聚集地,强调传承性、延续性是浦东派的最大特点,一般在师承资料的基础上逐步补充资料。沈浩初创编的《养正轩琵琶谱》是浦东派的代表作之一,此谱涉及文套、武套、大曲,是体例与编辑最为详尽的琵琶谱,相对于华丽的技巧手段更注重對情感因素的有效运用,具备固定位置的“勾搭”等其他流派没有的特色技法,演奏乐曲时注重内容与真情实感的表达。四是崇明派,崇明岛聚集了诸多书法家、音乐家,为崇明派琵琶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沈肇州依据《文板十二曲》编创的《瀛洲古调》是崇明派的代表作,有慢板、快板、文板、武板共计45首琵琶小曲。崇明派琵琶谱的特点在于作品短小精致,可用于连缀演奏或独立演奏,推拉弦、勾音的打音在技术上广泛应用,且有着清淡幽远、质朴明丽的演奏风格。五是以汪昱庭为代表人物的上海派,也被称作汪派,其创编的代表作《汪昱庭琵琶谱》以传统的古曲为主,没有新的作品;从实际的演奏效果出发,重组、改编繁琐的作品,促使老版本演奏更具感染力。汪派作品的演奏技法有所创新,乐曲的表现手法较为丰富,如“上出轮”的弹法,一直沿用至今。

二、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发展

(一)刘天华先生的国乐改动

一方面,从创作手法的改动进行分析。刘天华对于琵琶创作手法的改革,在继承传统音乐变奏方式的同时,借鉴了西方国家作曲的再现创作方式。代表作《改进操》,整合了进行曲节奏、古琴演奏、西方复调和声等特色。代表作《长夜吟》,在创作中模仿古琴演奏技法的同时,融入了“带”“打”“吟”等琵琶演奏技法,并结合当时流行的音乐元素,极具地方特色。另一方面,从演奏技法的改革分析。琵琶需要左右手配合演奏,右手需达到悠远连贯的演奏要求,长轮要松弛有度地进行演奏,半轮演奏不能急于求成。如代表作《歌舞引》,将泛音的装饰音作为主旋律,琵琶的音乐表现力更强。

(二)追求个性化审美

首先,从点与线的融合入手分析。音乐旋律由点状发音,各点密集相连形成完整的旋律。滚奏、摇指、双飞等演奏技法灵活运用,达到和谐统一的音色以及均匀统一的力度。演奏时线条轮指的强弱明显得到把控,指力控制恰到好处,通过点与点间的连贯性,为听众营造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其次,从线与点入手分析。要求在线条中强调点的效果,让流畅的音乐变得棱角分明,当线上没有点时,必然会呈现出空洞的音乐效果,无法体现出音乐的流动性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最后,从音韵美进行分析。琵琶是利用点与点连成线表达的,由于点的发音余音较短,无法形成完整的乐句,需在演奏中注意延长与美化余音。余音与演奏韵味的关系密切,余音长即韵长,短则止。利用带、拉、推等技法营造音的波动感,呈现出动态的音色,更利于突出音韵美。

(三)形神兼备

琵琶演奏也是一种表演艺术,含有表演的成分,灵活变化演奏状态,更利于达到打造最佳音乐感受的目的。演奏状态包括静态、动态两种,又涉及演奏者的情绪、神态、气势等,用恰当的演奏状态,更利于准确表达演奏者的情感,以此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如在《天鹅》抒情琵琶独奏曲的演奏中,需保持静谧、祥和的演奏状态,避免过大的动作幅度,尽量做到和谐自然与收放自如。在《霸王卸甲》的演奏中,要求运用夸张的演奏状态,以彰显英雄气概,以利落、大方的演奏状态,渲染悲惨的情感基调与故事结局。演奏者不仅需具备娴熟的演奏技法,还需投入真挚的感情,彰显乐曲之精神,把握好音韵美,以此达到形神兼备的演奏效果。

(四)追求自然之美

一方面,在演奏中需做到气、力、情的和谐统一。融入真挚的感情,随着情绪的变化,调整气息,做到气随情动、情缓而气畅。如《十面埋伏》,涉及“大战”“呐喊”等段落,为营造出磅礴的气势,需通过气息的深浅、急缓、连断等,控制演奏的力度大小、强弱,即做到气深手稳、气运手提、气延手缓。这就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做到发音方式、虚与实、音色音量等方面的统一,根据乐曲的特点,巧妙灵活地运用技术。另一方面,追求自然之美,即巧妙自然地呈现出层次感。这需要演奏者灵活地调整演奏技法,合理地表达音乐内涵,避免出现杂乱无章的演奏情况。琵琶演奏推崇纯朴归真、不拘泥的修饰,强调在音色、虚实、发音方法等方面的统一中突出变化,并在变化中寻找和谐之感。[2]

三、琵琶演奏艺术的创新发展

(一)传统与创新的整合

首先,从开拓创新入手分析。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需在继承传统的音乐元素并借鉴西方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发明创造。如刘德海创作的《人生篇》,在沿用传统滚轮、扫弦、弹挑等演奏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正反弹的演奏技术,实现了对琵琶演奏领域的积极创新。尤其刘德海先生研究的三指取点、人工泛音等创新演奏技术被广泛应用。又如刘德海的《天鹅》,广泛利用传统的泛音的演奏技术,呈现出天鹅展翅的轻盈感。

其次,从变与不变的原则入手分析。创新是琵琶被现代社会接受的重要手段与必经之路,如刘德海对《塞上曲》等传统曲目进行创新改编,深受大众的喜爱。古曲新弹对应变与不变的原则,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利用新的技巧与手法去演奏,也是“变”的直接体现。音乐艺术在时代发展中是不可能做到绝对不变的。

(二)演奏手法创新

首先,从常规演奏技法的创新入手分析。一是双划音,是单划音的拓展,是在划过四弦后反向划两弦形成的,可使音响效果更加豐富。二是定数轮,轮指量化后形成的定数轮,相对均匀的轮指恰到好处,轮指形式更具魅力,包括“两轮”“四轮”等,解决了以往轮指长度控制主观随意的问题。三是肉扫,由刘德海开创,运用右手拇指掌左侧肌肉在最短的时间内扫过四根琴弦。肉扫可发出“砰砰”的声响,音色混沌且醇厚,而传统扫弦的爆发力强,音量较大,难以引起观众共鸣。四是山口上摸拨,在左手发音时,右手可配合拨动山口上方的琴弦,形成剔透而又轻盈的音响效果。五是双摇,指右手的中指与食指同时在两根弦上摇指,形成和音的效果。

其次,从非常规音响的创新入手分析。一是弹弦品,右手中指用指甲面击打空弦、面板,发出软硬皆有的空旷声。二是刺弦,四弦和品经过右手大拇指侧面的敲击后,发出“刺”的音响效果。三是相角音,在弦的相把位上,左手将弦拉出相角处快速揉弦,右手在最低音量进行滚奏,形成纤细的音响效果。四是拍弦,在拍弦时,除大拇指外的四指并拢弯曲,制造一定音响空间,形成天鹅扑翅的音响效果。

如在《天鹅》的演奏中,利用滑音、“擞”音的演奏技法,营造出天鹅挥动翅膀的灵动感;运用泛音与左右手的配合、大臂发力,营造出纯净的音色,突出浓厚的韵味;用力度区分音色的强弱对比,右手在品上方演奏,形成委婉、柔和的音色;从弱拍起运用大段的长轮,随着呼吸的起落控制节奏的强弱起伏,突出旋律的层次感;利用外弦装饰音衬托外弦轮指的连贯性,轮指与装饰音相对均匀,左手的上弦音拨弦镶嵌其中,并与右手交相辉映,在食指与中指的交替中,音量强弱对比明显,为听众呈现出天鹅渐行渐远的画面感。为使天鹅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刘德海也运用到了弦上发音、拍弦、勾搭、八度跳音、里弦推拉音、食指与大指交替、扫拂轮、凤点头、反弹等创新演奏技法。

(三)新民乐的多感官体验

新民乐与含蓄内敛的传统民乐演奏法不同,创新体现在各方面,包括视觉与听觉等多感官刺激。一是从听觉层面的创新入手分析。听觉层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丰富变化的音响效果、西方音乐元素融入、电声乐队的运用等方面。音乐的内容也是骨架,可充分反映出时代的内涵、风格。传统作品的思想色彩浓厚,具备严肃的主题动机。新民乐作品更加简单,以生活的素材为主,具备自由活泼的特点,又兼具传统的民乐风格。音乐融入爵士、拉丁乐等西方音乐后,舒畅的体验感更强。如《自由》融入了阿拉伯风格,整合二胡与扬琴等传统乐器的音色,从内而外透露出欢快之感。再如《绣荷包》融入电声模式后,使新民乐的魅力和时代气息更加突出。在京剧、昆曲等音乐作品中融入爵士等西方音乐形式,可使其成为流行乐,音响变化的层次感更强。二是从视觉层面的创新入手分析。视觉层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艺术的包装手段、现代化的演出造型等方面。新民乐与传统民乐的区别较大,在演奏模式、服饰、发型、表演形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乐坊可以理解为在新民乐的基础上再度创作,打破了传统民乐封闭与刻板的演奏模式、表现方法,自由性与随心性更强。乐坊的服饰设计更加时尚,在用色与造型上充满东方意味,为观众带来了别致的视觉体验。大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视觉体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民乐利用升降舞台、冷烟火、烟雾、舞美、服饰创新设计等手法,使视觉效果更加突出,华丽的西方演奏技巧,加上精心编排的乐曲,无不体现出演奏者的热情洋溢与青春活力,从而为观众奉上视觉盛宴。三是从民乐的发展方向入手分析。突破创新是民乐发展的必经之路,新民乐突破了传统,融合了现代民乐的特点,以此创作出更加契合当下人审美的作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民乐的发展不再固步自封,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如《刘三姐》的乐坊演奏,利用独弦琴赋予作品较强的民族属性,更利于放大作品的艺术价值。新民乐充分考虑了当代人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张力,时代气息与生命律动感更强,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创作出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新民乐作品,需利用传统民乐的文化基因调动大众的本土情怀记忆,整合当下的时代创新元素,推动民乐的动态化发展,赋予其更多的新鲜感,促使新民乐更加契合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西方音乐艺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民乐的地位,更不能盲目照搬照用他方的音乐艺术,需深入把握传统民乐与西方音乐艺术的精髓。由此可见,新民乐的创新发展需做到这几点:根植于民族,面向开放性的市场与世界,创新的过程中减少破坏传统的音乐资源,深刻体现出豁达、深刻的思想;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本着开放性的思维、包容性的态度,吸取各方的精华,进一步丰富新民乐文化的内涵;不再苛求传统的民乐模板,积极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凝聚着新时代所特有的气息,利用全新的演绎模式,不断放大乐坊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在国内外的市场提高占有率,从而让乐坊大放异彩,更利于夯实新民乐现代化发展的基础。[3]

四、结语

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要吸收传统琵琶的演奏技法、艺术价值的精髓。琵琶演奏艺术的创新发展,要根据演奏效果的要求,吸收与整合中西方传统音乐艺术的精髓。本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借鉴优秀的经验,打破传统的束缚,不断拓展琵琶演奏艺术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避免传统文化发展的边缘化。琵琶演奏艺术在当下社会文化环境中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契合大众的审美取向与价值追求,更利于提高大众参与琵琶演奏艺术现代化发展研究的积极性。

(南宁市中小学校外教育活动中心)

参考文献

[1] 马小航.关于琵琶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4):57-59.

[2] 王漫溪.多元音乐文化视域下浦东派琵琶创新与传承的模式研究[J].黄河之声,2022(2):21-23.

[3] 段妍.琵琶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分析[J].戏剧之家,2021(35):73-74.

猜你喜欢
演奏艺术创新路径琵琶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9:55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8:01
板胡演奏艺术中的技术运用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0:58:02
钢琴演奏中如何缓解心理紧张情绪
戏剧之家(2016年13期)2016-07-07 11:41:41
现代小号的演奏艺术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10期)2016-06-18 11:33:11
论竹笛演奏艺术的“技、韵、情”
戏剧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11:34:55
窈窕淑女琵琶妹
学生天地(2016年15期)2016-04-16 05: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