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发生流行特点、发生规律和有效防控技术试验研究

2024-05-29 14:50:29张怀革唐音凯罗忠奇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5期
关键词:南丹县卷叶螟生物防治

张怀革 唐音凯 罗忠奇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作为优质水稻高产区,当地稻纵卷叶螟问题较为严峻。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当地水稻总产值,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应基于稻纵卷叶螟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从而降低虫害带来的影响。本文将阐述南丹县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提出有效的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南丹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凤凰山脉的余脉,是中低山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472mm,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无雨,春、秋季干旱频繁。年平均气温17.2℃,最低气温-2℃。≥10℃的年活动积温为5233℃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257h,由于气候特点所致作物病虫发生比较严重。水稻作为南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培育优质水稻,并在栽培中运用绿色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切实要求。基于优质水稻高产栽培种植技术不断深入,各生产区水稻产量与品质直线上升,但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病虫害问题较为突出。南丹县水稻种植经验丰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水稻主要培育地区,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病虫害问题越发严重,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南丹县示范稻区作为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项目”试验地,针对当地常发的稻纵卷叶螟虫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旨在降低虫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切实实现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目标,进而有效提升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一、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

南丹县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寒山区中稻区,4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水稻和育期在150d以上,水稻生长期受到2代以上稻纵卷叶螟为害。境内稻纵卷叶螟是稻田常见害虫,具有严重的破坏性,会直接影响水稻栽培种植产量与质量。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呈爆发性发生,年发生面积在8万亩次以上。主要表现为:来势猛、发生量大、为害严重、主迁峰提前、田间世代重叠严重、为害虫时间拉长、常规杀虫剂防治达不到应有效果。稻纵卷叶螟发生主要依据是:境内外耕作制度变化,导致迁入峰提前、迁入量增加;稻作区以中晚熟品作为主,以粗杆大穗型为主,生长量大、生育期长,有利于害虫为害和完成世代发育;化学农药使用量大,田间生态脆弱,自然调控能力减弱;主治药剂抗性增加,防治效果下降;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有利于境外虫源迁入扩散,全县所有稻作区都害其为害。南丹县稻纵卷叶螟具有迁入早,迁入量大等发生特点,据调查,南丹县稻纵卷叶螟每年5月中旬迁入,主要爆发期为7月。根据南丹县项目示范稻区田间稻纵卷叶螟测报数据可知本地7月7日所监测到好田、中田、差田稻纵卷叶螟数量分别为2050头、1000头、2500头;7月11日所监测到好田、中田、差田稻纵卷叶螟数量分别为2000头、1500头、1500头;且7月7日至11日期间每天监测到的稻纵卷叶螟数量均超过1000头,由此可见,7月上中旬为南丹县大量稻纵卷叶螟迁入期。

此外,根据南丹县项目示范稻区5个调查样点采集到的数据可知,调查样点1~5的水稻总丛数、总株数、总叶数、卷叶数分别为:10、135、472、27。

二、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

1、形态特征

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体长约8~12mm,翅展约18~22mm。其身体呈细长形,前翅呈淡褐色或灰褐色,背面有深色或棕色的纵纹,前翅上还有一条明显的白色横纹,从翅根延伸到近翅尖处。后翅较为透明,并且有时带有淡褐色斑点。稻纵卷叶螟的头部较小,呈三角形状,触角细长,成虫的触角比雌虫稍长。复眼黑色,复眼下部有一条白色纵纹,口器发达,具有针状吸管舌,用于取食植物汁液。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体长约12~15mm,呈淡黄色或淡绿色。幼虫身体细长,有许多黑色的细纵纹。头部呈暗褐色,口部发达,有锐利的颚。幼虫的胸部和腹部各有三对细小的脚,用于爬行和取食。稻纵卷叶螟的卵呈半透明的白色或淡黄色,长约0.5mm,卵呈卵圆形,表面有细微的纵纹。

2、生活习性

稻纵卷叶螟以稻株的嫩叶为食,尤其偏好吸食叶片的叶肉部分。幼虫在叶腋处或叶片脉上钻入,并通过吸食细胞液来获取养分。幼虫的吸食活动会导致叶片出现卷曲或干枯的现象,严重时可能会造成叶片的凋萎和死亡。稻纵卷叶螟的繁殖能力较强。成虫交尾后,雌虫会选择适宜的地方产卵,一般是在稻株的叶片或叶鞘上。每个卵批内可含有30~100个卵,卵批呈黄白色,排列整齐,卵期一般为5~7d。稻纵卷叶螟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孵化后,会从卵壳中钻出,然后进入稻株的内部取食。幼虫在稻株内生活,经历5个龄期,平均发育时间为15~20d。在最后一个龄期,幼虫会钻出稻株,找到适合的地方结茧,进入蛹期。蛹期持续约7~10d,之后便会成虫羽化。

3、危害症状

稻纵卷叶螟以稻米叶片为食,其危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卷曲、叶缘死缘和叶片干枯。第一,稻纵卷叶螟幼虫在叶片上取食,导致受害叶片出现明显的卷曲现象。初期叶片呈现轻微的卷曲,逐渐加重,最终形成明显的卷曲状。叶片卷曲不仅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还会导致叶片表面积减小,降低水分蒸发速度,影响稻米的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第二,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叶片的同时,还会对叶缘进行破坏,导致叶缘出现死缘现象,受害叶片的边缘逐渐变黄、干枯,最终导致叶缘部分或整个叶片枯黄,影响稻米的正常生长和养分吸收。第三,当稻纵卷叶螟幼虫大量繁殖并取食葉片时,严重受害的叶片会出现干枯现象。受害的叶片逐渐变黄、干燥,最终完全枯萎死亡,从而导致稻株的光合作用受阻,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三、稻纵卷叶螟监测技术

稻纵卷叶螟监测是稻纵卷叶螟防治工作开展的基础工作,通过监测数据能够及时发现病虫害问题,将病虫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避免病虫害扩散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南丹县把稻纵卷叶螟监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通过监测技术明确稻纵卷叶螟为当地水稻种植中主要病虫害,南丹县在开展稻纵卷叶螟防治工作中,积极落实了有害生物监测技术,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有稻纵卷叶螟监测规程、稻纵卷叶螟监测巡察制度、稻纵卷叶螟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等。全面开展虫情监测,关键时期,做到3天一调查5天一报告制度。切实为防控好重大有害生物提供了基础依据。根据稻纵卷叶螟分布情况结合南丹实际情况,南丹县农业农村局购置350盏杀虫灯,重点安设在稻纵卷叶螟虫情较重的地区,成功消杀了大量稻纵卷叶螟成虫数量,从而有效控制住了当地稻纵卷叶螟虫害问题。

四、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

1、生物防治技术

伴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日益高涨,对水稻种植提出新的要求,强调培育优质绿色无公害水稻。在此要求下要想实现稻纵卷叶螟防治则应将化学防治技术作为最后手段,尽可能减少化学药剂使用,为此生物防治技术成为稻纵卷叶螟防治主要措施或主推技术,也是南丹县项目示范稻区主要采用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技术。例如,南丹县项目示范稻区开展的螟黄赤眼蜂生物防治稻纵卷叶螟项目。当地在投放螟黄赤眼蜂前各稻田均存在一定数量的稻纵卷叶螟成蛾,主害代稻纵卷叶螟成蛾已到发生期,为观察螟黄赤眼蜂生物防治效果,当地相关人员设置2块放蜂田与1块对照田,在放蜂前放蜂田1与2的稻纵卷叶螟总卵数、寄生卵数、寄生率分别为:47%、8%、17.02%与153%、16%、10.46%,放蜂前对照田的稻纵卷叶螟总卵数、寄生卵数、寄生率分别为:202%、25%、12.38%,此为当地螟黄赤眼蜂田间自然种群产生的自然寄生率。通过植保无人机4次连续投放螟黄赤眼蜂,人为快速增加田间螟黄赤眼蜂种群数量后,在4次放蜂后8d进行田间调查,发现放蜂后放蜂田1、放蜂田2、对照田螟卵寄生率分别为62.05%、65.64%、4.90%,相比化学防治对照区,放蜂区的平均螟卵寄生率提高58.78个百分点;放蜂区卷叶率最高2.79%,最低1.64%,平均为2.25%,化防对照区卷叶率为6.37%,相比化学防治对照区,放蜂区的卷叶率下降4.12个百分点;放蜂区枯心率最高0.66%,最低0.00%,平均为0.31%,化防对照区枯心率为1.07%,相比化学防治对照区,放蜂区的枯心率下降0.76个百分点。项目示范稻区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显著。基于此,南丹县项目示范稻区稻纵卷叶螟防治中可以积极采用螟黄赤眼蜂生物防治方法,一方面既能实现虫害防治,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证水稻的绿色无公害属性。

2、化学防治技术

施药前应观察田间虫害严重程度,再针对性施用农药,虫害严重、虫龄较大,要加大药剂的用量,化学防治要适时进行,最好是傍晚,或者早晨露水未干前进行,此外,阴天可全天用药,喷药时避开雨天和高温时段。施药时要将药液均匀喷施在水稻卷上,在施药期间,保持田间水层在3~5cm,保持要有3~4d时间。一季稻不宜超过2次,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稻叶嫩绿是防治关键时期,害虫盛孵期是最佳防治时期,常用农药有:阿维菌素、甲维盐、虫螨腈、四氯虫酰胺、甲维.苏云菌等。选择低毒高效或生物农药,并时常更换,避免害虫抗药性增强。为提高防治效果,要统防统治。防治时要做到精准施药,做到依据视觉传感器查看稻区稻纵卷叶螟分布情况和数量,对其进行合理药物防治的现代化化学防治技术。在利用技术喷药时,可以利用先进智能技术精准控制喷药区域,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大量消灭稻纵卷叶螟虫害,也可以保护没有病虫害发生的区域不受农药侵蚀。精准施药技术可以对农药使用情况进行监控,从而分析出对防治稻纵卷叶螟最有效的农药信息和用量,避免药物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

3、农业防治技术

①科学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从根源上提高水稻抵御稻纵卷叶螟虫害的能力。如:中浙优8号、野香优莉丝、更香优莉丝703、泰优7203等品种。

②合理施加有机肥,保障水稻在成长期间拥有充足的营养供给,从而切实提高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施750~1000kg/667m2腐熟有机肥。水稻收获后种植压青油菜、苕子、肥田萝卜等绿肥作物。

③做好灌溉管理,科学开展田间水分管理,合理灌溉、适时晒田控苗、干湿交替、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在雨季需要做好排水工作,防止水淹禾苗。害虫孵化期间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害虫化蛹期期可灌水以杀死虫蛹。

④合理施加富士1号乳油、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等有针对性的药剂,药剂喷洒次数不应超过2次,之间需要间隔1周以上。

⑤合理施肥,在水稻成长期合理施肥,应做到测土配方、精准施肥,不偏施氮肥,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防止植株徒长,长势过旺。精准施肥能够提高水稻抗病害能力以及实现保蘖、促花、保花、增粒、增粒重的作用。

4、全域飞防与人工地面和生物防治相结合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设置巡查路线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通过巡查路线的设置,可以及时观察和监测稻田中的虫情,发现早期虫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根据稻纵卷叶螟实际情况设置巡查路线,不同方位布设稻纵卷叶螟监测點,其中包括灯诱监测点、埋蛹监测点,成虫期再增设性诱点。巡查路线的设置应基于稻田的布局和特点。稻田通常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和分布,设置巡查路线时应根据稻田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巡查线路,巡查路线应覆盖不同类型和生长阶段的稻田,以确保全面观察和监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情况。巡查工作应有针对性和持续性,巡查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虫情鉴别能力,能准确判断稻纵卷叶螟的种类和数量。巡查工作应定期进行,特别是在稻田的关键生长期,如秧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应增加巡查频次,及时发现虫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此外,还应设置虫情监测预报网络,同时为稻纵卷叶螟监测配置测报专家、专职测报员、兼职测报员、虫情调查员。通过不间断的稻纵卷叶螟监测详细掌握了稻纵卷叶螟羽化情况、产卵情况、幼虫蛹发生期。并根据监测数据结果结合各稻作区具体情况合理进行飞机施药防治与人工地面和生物防治相结合,在适合开展无人植保机防治稻作区尽量开展飞防,在不适宜开展飞防稻作区,如水稻与桑叶、蔬菜交错区,同时间采取人工地面喷药防治;相比传统的人工喷洒方式,无人植保机能够实现自动化、连续化的作业,大大提高了防治效率。无人植保机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路径和作业计划,按照一定的速度和药剂喷洒量进行作业,有效覆盖整个稻田,这不仅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还确保了防治效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生物防治区,尽最大力度保护好天敌,不因喷施农药而把天敌一同杀灭的现象发生,严禁破坏生态平衡,保持好稻作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到全域飞防与人工地面与生物防治有机结合,有效提升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推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农业快速发展,构建现代化绿色农业体系,从而提升当地农业总产值,应提高南丹县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水平,深化无公害优质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促使南丹县绿色农业事业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病虫害防治工作尤为关键,针对南丹县项目示范稻区田间常见的稻纵卷叶螟问题,应积极采取赤眼蜂生物防治、精准施药技术、稻纵卷叶螟监测技术、农业防治技术、全域飞防与人工地面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等手段进行防治。

(作者单位:547299 广西南丹县病虫测报站;547299 广西南丹县农业科学研究所;547299 广西南丹县经济作物站)

猜你喜欢
南丹县卷叶螟生物防治
南丹油菜产业现状及多元化发展对策的探讨
种子世界(2024年2期)2024-04-05 11:06:08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长江蔬菜(2022年11期)2022-07-29 02:15:42
广西南丹县秃杉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16
南丹县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语文(S)版第九册《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12
纵卷叶螟绒茧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