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东杰
牛结节性皮肤病属于外来传入性的病毒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发病周期较长,病毒传播速度较快,并且该种疾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发病初期诊断的症状并不是很明显,很容易造成该种疾病的大范围传播流行。在开展牛养殖管理过程中,由于很多养殖户对结节性皮肤病造成的危害认知不足,并没有掌握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发病之后不能够及时将病情上报及时诊断,延误了病情,给养殖场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使养殖户蒙受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牛结节性皮肤病又被称为疙瘩病或者结节性皮炎,是由痘病毒科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接触性的全身性感染的疾病,临床上以体表皮肤出现结节为主要特征,患病牛发病之后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四肢、腹部、会阴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现象。当前,隨着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结节性皮肤病的风险增强,尽管该类疾病造成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病毒能够在多种组织和牛皮当中存在,并且很难被彻底消灭,如果发生流行将很难彻底清理,会对一个地区的牛养殖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为此就需要开展针对有效的诊断,及时淘汰患病牛,加强环境有效清理,减少环境中的病毒数量,切断病毒传播渠道,保障牛养殖安全,降低经济损失。
一、流行病学
1、病原特征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粒子呈砖状,直径约为360-400nm,表面有长约40nm的刺突。病毒粒子内部包含一个双链DNA分子,长约190kbp。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对环境适应性较强,能够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存活。病毒在牛皮肤结节和淋巴结中以囊泡形式存在,能够长期存活。此外,病毒在血液、精液和乳汁等动物体内液体中也能存活较长时间。病毒对热敏感,56℃时需要45min才能使其失活。病毒在4℃条件下能存活数周,在-20℃条件下能存活数年。此外,病毒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敏感,但在脂质双层膜中稳定。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对紫外线、甲醛和乙醚等消毒剂敏感。一般消毒剂如次氯酸钠、硫柳汞等可在较短时间内使其失活。
2、致病机理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包括动物间的接触以及带毒物品与动物的接触。病毒进入宿主后,首先在皮肤和黏膜等部位繁殖,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病毒在感染部位繁殖后,可进入淋巴结和血液循环系统,进一步扩散到其他组织和器官。病毒感染后,宿主免疫系统会产生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细胞识别病毒抗原,并将其清除。然而,在病毒清除过程中,免疫反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加重。病毒大量复制之后引起皮肤、淋巴结、内脏等组织和器官的病理变化。皮肤病变表现为局部红肿、结节、脓疱等;淋巴结肿大、充血;内脏器官如肝脏、肾脏等出现炎症反应。
3、流行特点
牛结节性皮肤病患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可以在感染牛的皮肤结节、淋巴结、血液、精液和乳汁等组织中繁殖并排出体外。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包括动物间的接触以及人与动物的接触。病毒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进入宿主。此外,病毒还可通过精液、乳汁等传播。各种品种和年龄的牛均易感,但年龄较小的牛更易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二、临床症状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潜伏期通常为2-4周,但也有报道指出潜伏期可长达6周,致死率较低,一般在5%-20%之间。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和器官表面结节、体型消瘦、生长缓慢及产奶量下降等。感染牛体温升高,可达到39-41℃。皮肤出现红肿、结节,结节逐渐增大,表面呈褐色或黑色,质地坚硬。结节通常分布于头部、颈部、胸部、四肢等部位,严重时可遍布全身。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不振,奶牛产奶量显著下降。感染牛的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肩部、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部分感染牛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三、病理学变化
表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局部角质层增厚,角质细胞内水肿。在病变部位,表皮细胞可能出现棘皮增生、银屑病样增生、乳头瘤样增生等病理变化。真皮内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等。在病变部位,真皮内可能出现水肿、纤维组织增生、胶原纤维溶解等病理变化。淋巴结肿大,淋巴滤泡增生,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严重时,淋巴结可能发生坏死、溶解。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如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肌肉组织可能出现水肿、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关节腔内可能出现浆液性、纤维蛋白性或脓性渗出液,关节囊壁增厚,纤维蛋白沉积。
四、实验室诊断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准备所需试剂和器材,如ELISA检测试剂盒、标准品、样本、洗涤液、酶标仪等,将待检测的牛血清或组织样本按照ELISA检测试剂盒的推荐量加入到对应的孔中。在每个孔中加入适量的酶标抗体,轻轻振荡混匀,孵育。用洗涤液充分洗涤每个孔,去除未结合的酶标抗体。在每个孔中加入适量的底物溶液,轻轻振荡混匀,孵育。用酶标仪检测每个孔的吸光度值。将检测到的吸光度值与标准曲线进行比较,计算出对应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抗体滴度。根据ELISA检测试剂盒的说明书,一般以样品吸光度值大于或等于对照组吸光度值的2.1倍时,判定为阳性结果。也可以采用临界值法,即将样品的吸光度值与阴性对照组吸光度值的比值与临界值进行比较。当比值大于或等于临界值时,判定为阳性结果。
2、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
准备所需试剂和器材,如F-PCR检测试剂盒、核酸提取试剂盒、荧光定量PCR仪、核酸提取仪等。从牛的血液、组织或其他样本中提取核酸,可以使用核酸提取试剂盒进行提取,根据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于F-PCR扩增。配置F-PCR反应体系,包括引物、dNTPs、Taq酶、荧光探针等。将提取的核酸作为模板,进行F-PCR扩增反应。使用荧光定量PCR仪检测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记录Ct值。将检测到的Ct值与阳性对照组Ct值进行比较,计算出对应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核酸浓度。根据F-PCR检测试剂盒的说明书,一般以样品的Ct值小于或等于阳性对照组Ct值时,判定为阳性结果。也可以采用阈值法,即将样品的Ct值与阴性对照组Ct值的差值与阈值进行比较。当差值小于或等于阈值时,判定为阳性结果。
五、疫情处理
对于牛结节性皮肤病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应该按照动物防疫法规和农业农村部的相关规定,对该种疾病实行快速报告制度,任何单位个人发现疑似患病牛之后应该立即向所在地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或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报告。有关单位在接到报告之后应该立即按照规定开展疫病防控,主要按照可疑病例、疑似病情、确诊病情的程序认定疫情。
对确定为牛结节性皮肤病感染的养殖场实施严格的隔离监视,禁止牛只和相关产品物品的转移,并注重做好吸血昆虫的消杀工作,推荐使用2.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对隔离场内外部环境进行严格的卫生消毒,坚持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使用一次,推荐使用2%-5%的氢氧化钠溶液和10%的生石灰乳。
对相对独立的规模化养殖场以患病牛所在养殖场为役点,散养牛主要以患病牛所在的自然村为役点,役点边缘向外延伸3km作为疫区,疫区向外延伸10km作为受威胁地区。根据疫情的发病严重程度实行封锁隔离。扑杀并销毁役点当中的所有患病牛和病原学检测为阳性的牛群,并对所有的病死牛扑杀牛和相关产品进行深埋或者焚烧处理,同群病原学检测为阴性的牛群应该隔离养殖,采取防范吸血昆虫叮咬的措施,并鼓励提前出栏屠宰。在疫情防控期间,应该大力实施吸血昆虫的控制措施,消杀养殖场当中的吸血昆虫和幼虫清除滋生环境。
对牛的排泄物、病原污染物以及可能被病原污染的饲料、垫料、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置。对病毒污染或者可能被病毒污染的各种物品如养殖管理用具,交通用具建设的器具和场地都需要执行严格的卫生消毒,推荐使用2%的来苏尔溶液,2%-5%的氢氧化钠溶液,每天上午下午各消毒一次。疫区和受威胁地区的牛群禁止牛只的出入,同样实施吸血昆虫消杀措施,杀灭吸血昆虫的滋生环境,并且在疫区和受威胁区域周围设立警示标志,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临时检查站,执行临时检查任务。受威胁地区以内的养殖场和所有牛群,按照国家批准的山羊痘疫苗5倍剂量,对牛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扑杀30d内禁止疫情所在的活牛调出各个地区的检疫监督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结节性皮肤病的临床检验。同时对疫情发生30d以内引入役点的所有牛群,进行进一步的溯源调查,明确疫情的来源和源头。地点和疫区当中的最后一头牛扑杀按照规定进行严格的消毒无害化处理,30d以后经过疫情发生所在地的上一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检验合格,由所在地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向发布封锁命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由人民政府发布解锁命令,并在解除封锁之后,持续加强疫情的监测。
六、预防措施
1、减少环境的吸血昆虫
引起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吸血昆虫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了苍蝇蚊子和蜱虫,针对这些吸血性昆虫,一定要注重做好养殖环境的有效消杀,杀灭环境当中存在的多种病原微生物,切断病毒的传播渠道。牛舍内部一定要保持清洁和干燥,定期清理垃圾和粪便,减少吸血昆虫的滋生地。可以使用专门针对吸血昆虫的杀虫剂进行喷洒。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杀虫剂时要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方法使用,并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例如推荐使用2.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1%的敌百虫溶液喷洒。也可以在牛舍和入口处安装防蚊网,防止蚊子和其他吸血昆虫进入。坚持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方式,避免在养殖场当中混合养殖其他牲畜类动物,减少牛群与其他生畜类动物接触的频率。进入夏秋季节之后,应该制定完善的吸血昆虫消杀方案,明确消杀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并严格执行。对所有员工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吸血昆虫的危害和如何进行消杀。定期检查消杀的效果,如果发现有吸血昆虫的存在,應及时进行补救。在使用杀虫剂时,要注意环保,选择无害或低毒的产品,并在使用后妥善处理废弃物。
2、强化检疫检验
对进口牛只及其产品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无病毒感染。对国内牛场进行定期监测,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和处理。对引进的牛只及其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批,确保符合国家检疫标准。建立详细的检疫档案,包括产地、运输工具、检疫证明等信息。引种的牛只在指定地点进行隔离观察,观察期间进行健康监测,确保无异常情况。重点加强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血清学检测,确保抗体水平达到要求。经过严格的检疫检验,确保牛安全之后才能够和原有的牛群进行混合养殖。
3、加强疫苗免疫接种
可以使用相对应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牛群身体内免疫力。推荐使用山羊痘疫苗5倍剂量,对牛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但要注意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在疫苗接种后1个月内,牛只仍可能携带病毒。所以在疫苗免疫接种后的14-21d进行持续性的抗体检测,对于抗体不达标的牛群,应该及时查明改进,避免带毒牛在养殖场中存在,影响到免疫接种效果,导致该种疾病在养殖场中周期性传播蔓延。
4、加强环境消毒
注重牛场、牛舍、用具的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对牛只进行清洁护理,避免皮肤损伤。一般情况下应该每天清理牛舍内部和外部的垃圾和杂物,保持环境卫生整洁,保持牛舍内的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和异味,根据牛的需求控制牛舍的温度和湿度,以保证牛的健康和舒适。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防止污染和故障。在选择消毒剂时,应根据牛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具有广谱杀菌效果的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漂白粉、过氧化氢、氧化锌等。消毒剂的使用浓度应该根据牛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于大规模的牛舍,可以使用较低的浓度,如0.1%-0.5%;而对于小规模的牛舍,可以使用较高的浓度,如1%-2%。消毒剂的使用周期应根据牛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说,对于频繁进出的牛舍,应每周进行1-2次的全面消毒;而对于较少进出的牛舍,可以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消毒。消毒计算使用过程中应考虑消毒广谱、有效浓度低、作用快、效果好、对人畜无害、性质稳定、易溶于水、不易受有机物和其他理化因素影响、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推广方便、无味、无臭、不损坏消毒物等因素。根据消毒药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进行使用,确保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使用时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消毒结束后,用清水将饲槽等设施冲洗干净,以防对牛产生刺激。另外,也可以选择使用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方法。紫外线消毒需确保照射时间充足,照射强度适宜,臭氧消毒应注意安全防护,避免人畜暴露在臭氧环境中。
5、加强养殖管理
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牛只的抵抗力。保持牛舍通风良好,避免拥挤和潮湿环境。对养殖户和兽医进行牛结节性皮肤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其防控意识和能力。针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制定应急预案,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加强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研究,开发更有效的疫苗和诊断方法,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综上所述,牛结节性皮肤病在临床上主要以体表组织出现结节病变为主要特征,病情加重之后会引发牛群出现全身性的感染,同时很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由于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对整个养殖业造成的危害严重,所以就需要明确该种疾病的流行特点,加强结节性皮肤病防控知识的有力宣传,保障养殖户能够切实掌握,并提高养殖户对该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的重视程度,加强对疾病的有效防控,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降低病毒的传染范围,保证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814499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门堂乡畜牧兽医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