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礼乾
猪病毒性脑脊髓炎又被称为捷申病毒性脑脊髓炎,是由猪捷申病毒感染引发的脑脊髓灰质炎、繁殖障碍、肺部炎症、腹泻、心包炎、心肌炎、皮肤损伤以及无症状等多种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人脊髓灰质炎,在生猪养殖场当中严重病例较少见,大多以慢性发病为主,并且该种疾病没有明显的治疗药物,发生流行之后,要对猪群进行有效的淘汰处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猪病毒性脑脊髓炎的诊断和防治方法,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猪病毒性脑脊髓炎是近年来在生猪养殖业中流行的一种新型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发病之后患病猪主要表现为感觉过敏、全身肌肉震颤、瘫痪和惊厥,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能力。目前该类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和有效的防治手段,发生流行之后需要制定严格的处置方案,切断病毒的传播渠道,降低该类疾病在养殖场中的传播感染范围。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养殖管理人员认识到病毒性脑脊髓炎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明确疾病的致病机理,并提前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防范,将病毒性脑脊髓炎的发生流行率尽量降低到最小程度。
一、流行病学
1、病原特征
猪捷申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的一员。病毒呈球形,直径约为60-80nm。病毒粒子外包被着膜,膜上存在许多刺突,包括S蛋白和M蛋白。病毒粒子内部包含核衣壳,核心为单股正链RNA。猪捷申病毒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不同条件下存活和传播。病毒在pH值4-10的范围内稳定,最适pH值为7.4。猪捷申病毒对热敏感,56℃加热3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可灭活病毒。此外,病毒对紫外线敏感,阳光直射可迅速灭活。在粪便、鼻分泌物等样本中,病毒可存活数天至数周。在电镜下病毒具有囊膜和核衣壳结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28-31kb,编码多个蛋白质。猪捷申病毒具有较高的抗原性,病毒粒子表面的S蛋白是主要的抗原成分。病毒变异较快,多个毒株已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病毒对化学消毒剂敏感,如醇、碘伏、过氧化氢等。
2、致病機理
猪病毒性脑脊髓炎是由捷申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呕吐、衰竭和明显的神经症状,死亡率高达20%-100%。该病毒具有典型的嗜神经性,由感染局部的外周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进而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而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然而,其致病的分子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在捷申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的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细胞,同时也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发起者。病原体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干扰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甚至可以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并感染树突状细胞,使树突状细胞成为高效复制病毒的场所,并且成为储存和扩散病原体的巢穴。捷申病毒可能通过与树突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入树突状细胞并感染细胞。感染后的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导致抗原提呈能力减弱,免疫应答受到抑制,从而使病毒更容易在体内传播.病毒通过干扰免疫细胞的信号传导途径,降低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活性,从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复制和传播,导致神经细胞受损、炎症反应和神经功能紊乱。同时,病毒感染可能引发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神经组织的免疫反应,导致神经炎症和损伤。
3、流行病学
猪病毒性脑脊髓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感染了捷申病毒的猪。病毒在感染猪后,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其他猪只。感染病毒的猪与其他猪只进行直接接触,如共用食槽等,病毒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等途径传播。另外,病毒可以通过被污染的物品(如饲料、饮水、工具等)传播给其他猪只。同时,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在空气中传播,感染其他猪只。猪病毒性脑脊髓炎主要侵害1-3周龄的仔猪,由于仔猪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更容易感染该病毒。此外,饲养条件不佳、密度过高、卫生状况差的猪场更容易发生疫情。猪病毒性脑脊髓炎多发生在春、夏、秋季,气温适宜病毒传播,病毒传播速度迅速,易造成大面积感染。感染病毒的猪只中,发病率较高,但临床症状通常不严重。
二、临床症状
猪病毒性脑脊髓炎的潜伏期一般为3-7d,个别病例可能更长。在潜伏期内,猪只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感染病毒的猪只体温升高,可达40-42℃,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猪只出现神经症状,如头痛、惊厥、抽搐、共济失调、昏迷等。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肌肉僵硬,猪只运动困难。病毒侵犯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引起呼吸道症状,如呼吸急促、咳嗽、打喷嚏等。同时,部分猪只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另外,病毒感染还会导致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
三、病理学变化
病毒侵犯神经细胞,导致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内的细胞器受到破坏,如线粒体、内质网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成分渗出,形成出血、水肿等病理变化。淋巴细胞浸润到受累组织,如脑膜、脑实质等。这些淋巴细胞分布在血管周围和炎症病灶内,表明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胶质细胞肿胀、变性、坏死,胶质纤维紊乱,血管周围出现炎症细胞浸润。脑膜东西弥漫性炎症,表现为脑膜血管扩张、充血,脑膜细胞弥漫性肿胀,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脑膜血管炎症,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另外病毒感染之后还会造成脑实质炎症,表现为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坏死,伴有多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脑脊液循环障碍,表现为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成分改变,如蛋白质、细胞数等指标异常。
四、实验室诊断
对于猪病毒性脑脊髓炎推荐使用病毒中和实验。试验之前准备好各种试剂,包括了纯化后的捷申病毒、来自未感染病毒的猪只,作为阴性对照、来自感染病毒后康复的猪只,作为阳性对照、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将病毒用磷酸盐缓冲液(PBS)进行稀释,通常稀释度为1∶100。将稀释后的病毒分别接种到细胞培养板中的细胞上,每个浓度设置3个重复孔。同时,设立阴性对照孔和阳性对照孔。将培养板放入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约24-48h。观察各孔细胞的病变情况,如细胞变圆、脱落等。病毒感染的孔表现出典型的细胞病变。从实验动物(如猪或豚鼠)体内收集血清,并将其稀释至适当浓度。将血清分别稀释至不同浓度,如1∶10、1∶100、1∶1000等。将稀释后的血清加入已感染病毒的培养板孔中,每个浓度设置3个重复孔。同时,设立阴性对照孔和阳性对照孔。将培养板放入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约24-48h。观察各孔细胞的病变情况,如细胞变圆、脱落等。病毒感染的孔表现出典型的细胞病变。病毒中和试验的结果判定主要依据血清浓度与病毒生长抑制之间的关系。当血清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病毒生长受到抑制,表明病毒已被中和。通常以血清稀释度为1∶100时,病毒生长受到抑制为判断标准。
五、鉴别诊断
1、与猪伪狂犬病的鉴别诊断
伪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猪、牛、羊等家畜。与猪病毒性脑脊髓炎相比,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更为严重,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严重受损,出现典型的狂犬病症状,如兴奋、攻击性增强、恐水、呼吸困难等。此外,伪狂犬病还可通过空气传播,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猪病毒性脑脊髓炎的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等;而伪狂犬病的症状更为严重,出现典型的狂犬病症状,如恐水、攻击性增强等。从传播途径来看猪病毒性脑脊髓炎主要通过接触传播,而伪狂犬病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另外,两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所不同,猪病毒性脑脊髓炎的病变主要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等,伪狂犬病的病变则更为广泛,除中枢神经系统外,还可累及肺、肝、肾等多个器官。必要时可以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等方法进行确诊,例如采用ELISA方法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或者使用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
2、与李氏杆菌病的鉴别诊断
猪病毒性脑脊髓炎与李氏杆菌病在临床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发热、神经系统症状等,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李氏杆菌病又称李-斯菌病,是由李斯特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李斯特菌属细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不形成芽孢,无鞭毛。在巧克力平板上生长良好,形成圆形、凸起、湿润、表面光滑的菌落。而猪病毒性脑脊髓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毒性脑炎的病原体为病毒,病毒在培养基上无法生长,需要活细胞进行复制。从临床症状来看李氏杆菌病与猪病毒性脑脊髓炎有相似之处,如发热、神经系统症状等。但李氏杆菌病的症状更为严重,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腹泻、流产等症状,而猪病毒性脑脊髓炎的发热、神经系统症状较为突出。从病理学角度来看李氏杆菌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炎,剖检时可见全身多个器官出血、坏死,脑膜充血、出血,腦实质变性、坏死。猪病毒性脑脊髓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脑膜炎症,脑膜充血、出血,脑实质变性、坏死。李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测可分离出李斯特菌属细菌,进行形态学和生理特性鉴定。猪病毒性脑脊髓炎的实验室检测可通过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等方法进行诊断。
六、防治措施
目前该种疾病没有特效药物,当确定为受到病毒感染之后,应该将养殖场的患病猪立即淘汰处理,并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降低该类疾病造成的危害。
1、加强环境消毒
猪舍环境消毒是预防猪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猪舍消毒前,需要将猪舍内的粪便、尿液、饲料残渣等清理干净,确保猪舍表面干净整洁,先用清水将猪舍内外彻底冲洗,清除猪舍内的尘埃、污垢等。然后选用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将消毒剂喷洒在猪舍的各个角落,包括地面、墙面、猪栏等,消毒剂喷洒完毕后,需要及时通风,将猪舍内的消毒剂气味吹散,同时让猪舍表面水分蒸发,以保持猪舍的干燥。消毒结束后,需要对猪舍进行检查,查看消毒剂是否均匀喷洒在猪舍的每个角落,以确保消毒效果。在卫生消毒过程中,常用的消毒剂主要有2%的氢氧化钠溶液,0.1%的过氧乙酸溶液,1%-5%的福尔马林溶液,0.1%-0.5%的高锰酸钾溶液。
2、加强引种检疫
引种前应进行健康检查,确保种猪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进行引种,获取必要的引种证明和手续,根据猪场的生产需求和疫病防控要求,选择适合的种猪品种和性别,在运输过程中,应确保车辆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种猪到达猪场后应立即进行检疫,以尽早发现潜在疾病。将新引进的种猪放置在隔离区,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以确保它们没有携带病原体,对引进的种猪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包括体温、食欲、精神状态等。猪场应设置专门的隔离区,用于对新引进的种猪进行隔离,根据相关法规和疫情风险,确定合适的隔离时间,通常为14-21d,隔离期间要确保隔离区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卫生条件,避免疾病的传播。
3、注重做好环境调控
猪舍环境温度、湿度指标与通风换气和防寒保暖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过高的温度和湿度会影响猪只的健康和舒适度,而过低的温度则会影响猪只的生长和发育。因此,猪舍环境温度、湿度指标与通风换气和防寒保暖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猪舍的设计应考虑到通风换气和保温的需求,尽量减少温湿度损失。猪舍的墙壁、屋顶和地面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窗户应设计为双层或三层玻璃,以减少冷热空气的交换。同时还需要调控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量,合理控制通风换气,避免过度通风导致温度下降过快。在冬季可采用横向通风或局部通风的方式,以减少冷空气直接进入猪舍,可使用通风管道和空气处理设备,以提高空气质量和减少温度波动。另外养殖管理期间也需要保持猪舍适宜的湿度水平,避免过度干燥或过度潮湿。一般情况下,猪舍的湿度应控制在50%-70%之间。在干燥的季节,可使用加湿器或地面洒水等方式增加湿度,在潮湿的季节,可加强通风换气,以降低湿度。在寒冷的季节,可使用供暖设备,如暖气片、地暖等,以保持猪舍适宜的温度,但要注意在使用供暖设备时,应注意合理控制温度,避免过度加热导致猪只热应激。同时生猪养殖管理期间要注重加强针对性的管理定期检查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情况,及时调整。同时,加强猪只健康状况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猪只疾病。
4、强化圈舍灭鼠操作
老鼠等啮齿类动物在传播病毒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所以为有效防范该种疾病的传播蔓延,应该注重做好建设的灭鼠操作。了解猪场内鼠类的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根据鼠情调查结果,制定明确的灭鼠目标,如减少鼠类数量、控制鼠类活动范围等。根据猪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灭鼠方法,如器械捕鼠、毒饵灭鼠、生物控制等,同时还需要明确灭鼠工作的实施时间、地点、人员等,确保灭鼠工作有序进行。结束后对灭鼠工作进行定期检查,评估灭鼠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灭鼠策略。在药物选择期间要确保对猪和环境安全的药物,避免对猪只和环境造成危害。常用的灭鼠药物有敌鼠钠、大隆、卫公灭鼠剂等。
综上所述,猪病毒性脑脊髓炎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特效的疫苗,为降低病毒性脑脊髓炎的发生率,就需要养殖场尽量减少对外购进猪群的频率,注意做好引种检疫工作,防止生猪企业大病毒进入养殖场。同时在日常养殖环节也需要加强对猪群的针对性管理,提高猪群的整体抗病能力。此外,严格落实卫生消毒方案,减少环境当中的病毒数量,切断病毒传播渠道,确保生猪养殖的安全规范。
(作者单位:537023广西玉林市福绵区福绵镇水产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