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第一次”,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

2024-05-29 19:22徐燕丹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第一次陌生文体

徐燕丹

吕叔湘强调,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从陌生到熟悉,乃至内化成为习惯的一个过程,因而“第一次”就显得尤其重要。当前,语文教学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统编教材的编者也注重语用教学,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次”,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对话,逐步熟悉“陌生”的字词语句,进而开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第一次”走进陌生词语,助力语言精准理解

文本是由字词语句组成的。对于学生来说,进行语文学习,首要的是学习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如果学生没有真切理解陌生字词,尤其是一些核心字词,那么对于文本的核心思想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在其表达中可能会出现言不达意的现象。当前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其教学中强调生字词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陌生字词,但在具体教学中,却把大量时间花在机械组词,重复识记上,结果导致学生对陌生字词的理解始终停留在浅层次,甚至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针对这些陌生字词,尤其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陌生词语,教师要有意识、有重点地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字词,了解它们的意思。

比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文中的课后习题安排了“风景”“景色”“风景如画”,学生之前可能看到过,却不理解它们的具体意思。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借助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培养学词语的意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呈现黄山的其他景色或者其他风景区的视频;接下来,教师出示“风景”“景色”“风景如画”三个词语,让学生将它们填入句子“黄山的( )秀丽,让人流连忘返”“这迷人的黄山,真是( )”“黄山( )迷人,让人沉醉其中”,然后进行反复品读;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用“风景”“景色”“风景如画”造句,教师适时指导。

何谓陌生词语?通俗地说,就是不熟悉。这里提出的“第一次”,是指学生不熟悉,或者没有精准理解词语的意思。上述案例中,针对“风景”“景色”“风景如画”三个词语,大多学生不能够理解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设计作业,让学生选词填空,然后进行辨析,较为准确地理解了三个词语的意思,掌握了三个词语的细微差别。这是其一。其二,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第一次”,意在帮助他们积累词语。学生积累的词语越多,对词语的意思了解得越来越透彻,在表达中才能准确使用词语。在具体教学中,尤其是第一学段的教学,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第一次”,引导他们重点推敲品析陌生字词,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大有好处的。

二、“第一次”走进陌生布局,助力语言整体表达

对于学生来说,教材中的文本,也许不是最优美的,却是最适合学生阅读借鉴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材的作用,认真研读教材,尽可能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单元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语用训练。三年级学生开始进行习作训练,虽然他們经历过写话训练,但写话与习作有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布局。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是“第一次”接触布局,从这个角度分析,布局也是陌生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分析文本,尽可能从中提取重点结构,引导他们在概括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研读文本布局,继而进行语用迁移训练,为他们在习作中进行布局谋篇打基础。

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通过研读,我们就会发现这是针对构段布局来说的。第一句话要求学生理解段落总分布局,第二句话要求学生运用段落总分布局。在这一单元中,《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按“总分总”的构段布局分为三段。这种“总分总”的叙述方式不仅体现在全篇文章中,还体现在段落、句群和句子中,形成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突出特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第一段的内容进行具体梳理。首先,要求学生说说这一段话中有几句话;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分别说说每一句话中重点写了什么内容;最后,组织学生对照旁批研读这几句话之间的关系,理解段落的意思。

对于学生来说,贯彻落实语文要素,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其习作中运用。“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是习作要求,但是并不等于只能在习作中进行训练,也可以在学习讲读课文、自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仿写训练,帮助他们理解落实语文要素。在具体教学中,针对《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中的相应段落,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初步理解总分结构;接着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找一找总分结构段落;最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用“大课间的操场上”“早晨的菜市场”开头,仿写总分段落,帮助他们掌握总分结构。

三、“第一次”走进陌生文体,助力语言类推拓展

文体,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涉及的文体很多,有散文、小说、诗歌;有童话、神话、寓言;也有说明文、议论文。不同的文体,教学目标、重点与方法都不一样。比如,神话寓言类文本,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对其故事进行复述创编;诗歌类文本,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积累,培养语感;记叙文,重在引导学生把握“六要素”,感知人物形象,品析细节;说明文,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用法。虽然这些文本,学生之前也遇到过,但是他们大多关注文本的内容,对于文体特征,却很少去了解。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研读,初步掌握文体特征。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纸的发明》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说明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陌生文体。说明文与其他文体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语言表达,还有说明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说明方法入手,体会说明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后的习题,引导学生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填写相应的图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说明文的具体内容,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第一次”遇到的陌生字词、篇章结构,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新鲜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陌生到熟悉,在多元互动中增强他们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继而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整体上驾驭文本,找准“第一次”,适时开展语用训练,助推学生语言表达在最近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第一次陌生文体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词(四)
熟悉的陌生词(三)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熟悉又陌生的“”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