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云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外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外语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素质、有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当前的研究面临着“视野狭隘之困、方法创新之阙、应用推广之阻”的局限性,但未来的研究可以着眼于异质文化的融合、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完善外语课程思政的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巩固和深化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
[关 键 词] 外语;课程思政;综述;展望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0-0025-04
在高等教育中,外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语言技能的需求,又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全球化的背景知识。然而,外语教育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学习,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外语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1]。高校外语课程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场所之一,外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是外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新时代,外语教育者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外语人才的重要使命。了解外语课程思政的发展概况,系统科学地构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于实现思政教育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动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2]。因此,加强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对于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高校外语教育改革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概况
学生通过外语学习得以接触多元文化,同时,外语课堂教学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塑造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引导和构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因此,外语教育者肩负着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2018年至2022年期间,学者对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为高校外语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对于提高外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近五年(2018—2022年)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采用文献计量法,通过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使用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和“英语课程思政”,将主题词反复组合进行文献搜索,筛选出符合研究目的的文献,并借助分析工具CiteSpace对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相关发文情况和关键词共现进行量化分析。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首次在国家层面上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的要求,突出“课程育人”的重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3]。由于2017年到2018年对外语课程思政主题的研究发展较为缓慢,2017年发文数量仅两篇[2],因此本研究将时间限定为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经过人工阅读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删除无关文献,最终获得了有效文献649篇。
(二)年度发文趋势
2014年上海教育指导委员会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指出“课程思政”要落实到教育实践当中[4]。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实现“三全育人”[5]。单從课程思政的研究来看,国内起步虽晚,但是研究范围广。从2014年首次提出到2022年,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已有逾三万篇。随着相关文件的不断出台,研究者对“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热度与日俱增。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6]。通过深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专业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强化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对于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从课程思政的视角来看,充分践行外语课程思政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文化自信,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7]。
国家教育政策与外语教育研究息息相关,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也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从2018—2022年的发文量来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2018—2019年是研究的起步阶段,发文量从2018年的10篇缓慢增加到2019年的23篇。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要求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到各个角落。这一系列文件和要求的出台,旨在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基础。随着国家相关文件和政策的出台,外语教育者的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外语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2019—2021年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由2020年117篇发文量翻倍增加到2021年的255篇。随着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等起到的推动作用,2022年进入稳步发展阶段。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虽然发文量稍有回落,但依旧保持年度发文量234篇。
随着国家层面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外语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国际化视野和文化自信。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不仅关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更涉及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学术界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外语课程思政将在新时代教育中持续发展,为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综合型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三)主要研究内容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实证研究、问卷调查等全面地探讨外语课程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高频主题词主要包括课程思政、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文化自信、教学设计、实施路径、策略研究、产出导向法等。由此可见,国内外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和多角度发展的趋势,形成了以“课程设计与内容融入,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学生发展与评价体系”为三大集聚点向周边分化的格局。
首先,课程设计与内容融入是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课程内容是课程思政的基础[5]。外语课程内容应该注重文化背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人文素质。研究者探索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外语课程,使其与专业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外语课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8]。通过对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梳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课程思政元素被挖掘出来,重点围绕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来挖掘这些元素[9]。这要求课程设计者充分考虑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合,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同时,研究者还关注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发展、社会问题、文化多样性等与外语学习相关的重要议题。徐锦芬[10]提出了挖掘和拓展现有英语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元素的三个步骤,即分析、筛选和增补。其次,教师角色与教学策略是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方向。教师在外语课堂上承担着引领学生的责任,他们需要具备思政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双重优势[2]。研究者关注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定位、教学策略和方法论的研究。师生关系是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等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政教育效果。总之,课程思政就是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最后,学生发展与评价体系是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者关注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他们探索如何通过外语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来评估学生在思政方面的发展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形成性评价是可以覆盖“学习、教学和测评”的统一体,将学习、教学和测评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学习的进行,甚至将评价本身视作学习的一部分。在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强调学习过程,通过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12]。
二、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尽管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在2018—2022年期間经过了近五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一)研究范围的局限性——“视野狭隘之困”
目前高校外语课程思政领域存在研究范围狭窄的问题,这对综合理解外语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由于研究者个人兴趣、专业背景、研究资源和时间的限制等原因,学界普遍倾向于关注某些特定的外语课程或特定的学科领域,而忽视了其他外语课程和学科领域的思政教育问题。除此之外,外语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相对新颖和复杂性对研究范围的限制产生影响。外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交叉领域需要综合考虑语言学习、文化传播、价值观塑造等多个因素,这使得研究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方法。然而,这也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和难度,使得研究者更容易局限于熟悉的领域而难以拓展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方法创新之阙”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更偏向于问卷调查或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相对忽视了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在探究外语课程与思政教育关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其实施涉及更多的资源和时间,包括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和数据解释等方面,这给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困扰。由于资源和时间的有限性,研究者可能难以采用更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深入研究外语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牵涉多个方面,需要全面考虑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然而,传统的研究方法可能无法很好地捕捉到这些复杂关系。为了更有效地探究外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互动,需要采用更为创新和灵活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应用推广之阻”
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和产生实际影响方面,研究者面临多方面的阻碍。首先,研究成果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存在不足,缺乏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指导方案,使得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的可行性变得不明确。其次,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支持,包括教育机构、教师和政策制定者等。然而,由于各方观念和目标存在差异,推广研究成果所需的合作和支持时常受到限制,其实际影响力和效果受限。最后,一些研究成果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导致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难以验证,从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的范围和效果。
三、研究展望
(一)重塑融合:借鉴思政教育的跨学科整合
为培养具备思想品质和语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跨学科整合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研究者可以关注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外语教材。通过深度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思想内涵等,使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和思想体系。同时,研究者还可探讨如何通过选取涵盖社会热点、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并形成独立的观点,实现外语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次,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研究者可以探讨采用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促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此外,在评价体系的建立方面,研究者可以探讨如何设计更符合思政教育特点的评价指标和方法。除了考量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入对学生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估,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外语学习过程中思想品质的塑造和发展情况。
(二)文化共融:推动外语课程思政的国际化
外语课程思政的国际化具有多个层面,其中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师培养和学生交流等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首先,国际化的外语课程思政应关注课程内容的设计。通过引入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历史、艺术等元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各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这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其次,教学方法的国际化是实现外语课程思政国际化的重要手段。采用交互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演讲等方式主动参与,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外语,同时也加深对异质文化的认识。引入现代技术,如在线合作和跨文化交际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交流空间,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培养方面也需要国际化的视野。培养具备国际化背景和跨文化教学经验的外语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引导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思想。最后,学生交流是实现外语课程思政国际化的关键环节。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文化活动、实践项目等,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培养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智慧连接:优化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
不断发展的教育技术可以应用于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中,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智能化的教育技术工具和平台,如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等,可以提供更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这种基于教育技术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同时,高效的教学手段也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和评估工具,提升教学效果。
(四)准则指引:完善外语课程思政的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估学生的思政能力和外语水平。这个评价体系可以结合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其次,建立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确保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效果的提高。这包括教学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立,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教学进展并进行调整。同时,教学质量监控与改进也是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教学资源管理与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最后,关注外语课程思政在国际化背景下的评价与质量保障。这包括与国际教育标准接轨,确保外语课程思政的国际化水平;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学生,提高他们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高校外语课程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教育教学,以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然而,外语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一项“技能性”教育,缺乏思想性和人文性,这也是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出发点。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未来的研究将不断从学科整合、国际化合作、教育技术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继续深入探讨,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钟艺.高校“课程思政”的研究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4):111-117.
[2]程俊龙,岑艳琳.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的CiteSpace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27-34.
[3]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64-68.
[4]白舒娅,金伟.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4):148-156.
[5]孙广俊,李鸿晶,陆伟东,等.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涵、育人优势与实践路径[J].江苏高教,2021(9):115-120.
[6]王雪梅,霍炜.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综述(2018—2021)[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2):312-314.
[7]王晓静,陈茹.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综述:以CNKI 2017-2021年文献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5):69-71.
[8]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語“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138-140.
[9]张明芳.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综述[J].教书育人,2022(8):23-26.
[10]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18-24.
[11]黄国文,肖琼.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中国外语,2021,2(3):10-16.
[12]刘建达.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外语课程改革[J].外语电化教学,2020(6):38-42.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