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校企深度融合发展探究

2024-05-29 20:07:41王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0期
关键词:同济职教成员

王斐

[摘           要]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种新型办学模式,通过跨单位跨行业的形式将原有的单项合作变为多项合作、两方合作变为多方合作,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深化校企合作。以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就职教集团的基本情况、初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0-0077-04

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将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作为重要方向。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创新型办学模式,将政行企校等多种资源融合起来共同办学,有利于在社会新形势下实现资源共享,推动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的深度连接,是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优势互补的职教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径。在这样一种新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下,构建职教集团校企命运共同体,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发展,为培养高素质、高素养的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一、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的基本情况

为深入贯彻《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适时紧随国家政策、抓住发展机遇,于2011年11月牵头组建了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在体制机制上突破创新,构建集团化办学平台,推进创建政行企校命运共同体,为校企深度融合奠定基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有效融合了12家中职学校、38家企业、7家事业单位、2家研究所、1家行业协会60家行业内外成员单位,设立决策机构——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执行机构——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以及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杭州市校企合作工作站等11家分支机构,有效推动职教集团的联动协同发展。

二、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初步成效

(一)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在浙江省水利廳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省内外水利行业的人脉优势和资源优势,组建1+N(1代表学校,N代表企业)水利职教产教联盟,联盟企业15家,涵盖水利行业重点企业、省属一级施工单位等,专业建设实现全校5个专业群全覆盖。通过推动1+N水利产教联盟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学校在获取优质行业资源的同时,为联盟企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发展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之间的优化配置和有机整合,有力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合作双赢。此外,为了提高集团内部成员单位职工的理论素养和技能素养,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属性和教育资源,为集团内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培训13191次,科学、高效地提升了集团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校企双主体育人,创新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大禹现代学徒制学院,推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以标准为引领、以平台为支撑、以机制为驱动、以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招生招工”模式改革,建立“先招生后招工”和“招生招工同步”两种模式,推动招生招工一体化,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同时,集团深化“六共同两融入”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实施“两阶段三交替四环节”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方式,充分利用一体化高效率实践实训平台资源,高效推动人才培养。校企双方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将核心能力匹配至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理论教材和技能教材,共同开展理论教学和技能指导,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共同协调完成高效高质量育人的目标。集团高质量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被浙江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10余次,创新型育人培养模式在浙江省内以及全国水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具有引领示范意义。

(三)校企双向赋能,推动集团师资队伍建设

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以“双师双能”为导向,充分利用集团内浙江省水文管理中心、中国水利博物馆、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管理中心、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等7家水利行业事业单位的丰富资源,同时发挥水利行业协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推出“专家进校”激励政策,制定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考核评价等多种激励制度,积极调动集团内部人员双向流动、联合研发、共同育人的积极性,形成政行企校四方发力的校企人才互聘共培的长效机制。集团内部校企双向赋能一方面为学校专业教师提供企业的前沿平台,通过参加企业培训、实地实践锻炼等学习和掌握行业前沿动态,促进理论知识与行业实践相融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技术更新、技术开发等,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和难题,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技术能力和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外聘集团内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进校教学,高效提高了企业人员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有效解决了学校教师工程能力缺乏、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有力推动了集团内部人才资源的共享,集团内成员单位的科技能力和发展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架构松散,缺乏约束力

1.组织架构松散。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是由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牵头成立的,成员单位以协议的形式参与加入,而成员单位大多为牵头单位单方面的校企合作单位,其他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成员单位联系仅限于集团内部会议、培训等,导致成员单位之间关系疏远,紧密度不够。同时集团内各成员单位均为独立法人,成员单位的经营管理、资金往来、人事任命、产权关系等均未发生变化,归根结底职教集团是由多个自由主体构成的,在这样非强制性的协议集团联合下,牵头单位“牵头难”,集团空有形式,集而不团,团而不深,组织内部缺乏约束力。此外,集团缺乏相应的准入制度,对成员单位的性质、规模、效益没有相应的要求,从而导致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实力良莠不齐,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搭便车”的情况,有些成员单位自身实力较薄弱,通过职教集团获取优质资源的便利,这会导致集团内部优质成员单位的利益受损,积极性缺失,严重影响集团的高质量发展。

2.制度不健全。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虽然制定了集团章程,但多为框架性、概括性的条款,对于集团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只做了简单的定性描述,缺乏定量、清晰的界定,成员单位权责不明晰、利益不明确,集团章程往往就成了“纸上谈兵”,对集团内成员单位以及集团运行缺乏约束力。此外,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集团形式的办学机制下本就存在成员单位众多、结构松散的弊端,集团往往还是通过学校所拥有的传统意义下的教师知识资源和学生人力资源来吸引成员单位参与,缺乏根本的激励机制,导致资源的共享整合程度低,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二)数字化程度低,资源共享不及时

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平台,办学的资源共享需要有效的传播途径和互通机制,而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仅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低,集团内的沟通交流往往通过传统的会议形式进行,难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数字化职教集团平台缺位的情况下,政行企校四方难以通过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交互,政府机构的政策信息、行业的前沿信息、企业的用工需求、学校的师生资源等无法及时、高效地传递,信息传播滞后,这使集团资源共享缺少了桥梁,无法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校企合作无法深入开展。

(三)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

1.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职教集团作为一种办学模式,主要由职业学院牵头,成员单位参与,往往以职业学院的意志为主导,而职业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并不能达到完全一致,这难免会造成企业一方参与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强,形成学校积极主动、企业消极被动的局面。具体而言,企业作为一种市场法人主体,以创造经济价值、获取经济效益为目标,关注资金投入的成本回报率,而不是公益性的社会责任。规模较大、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强劲,即使不与职业院校合作,仍可以招聘到优秀的技能人才,这就导致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而职业院校是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质,以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为首要职责,按照上级部门的考核任务要求,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共建课程、共享教材、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生产性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育人能力。由此可见,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当中的需求点、利益点、价值观念存在分歧,职教集团管理、运行步伐不一致,校企合作积极性不强,往往只停留在浅层,难以深入开展。

2.合作范围狭窄,合作不够深入。目前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运行过程当中校企合作主要局限于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就业等方面,在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合作等方面较少,合作领域受限严重。同时,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浅层次的合作,无法形成校企深度融合。就人才培养而言,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了认识实习、实践实习的实地工作环境,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往往会考虑培养人才的经济、资源支出以及真正的技能人才是否留得住的问题,故而在学生的实习实践中安排最为简单的操作技能,远远达不到工作技能的要求,与企业的岗位需求难以匹配。就合作项目而言,由于职业院校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术较弱,职教集团中校企合作主要聚焦于横向课题类的短期合作项目,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与院校开展短期的合作,短期目标达成后,合作就随即终止,合作质量不高。就课程共建而言,校企共同授课质量不高,校外企业兼职教师主要服务于企业,在教学中倾注的精力较少,往往只是分享企业工作中的实践案例,实训课程缺乏创新,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较少,与教材和课程的适配性不强。

四、职业教育集团化下的校企深度合作路径探索

(一)健全组织架构,完善体制机制

1.健全组织架构。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实行理事会体制,设立秘书处等组织机构,需要加强对于分支机构的管理,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对集团发展、行业合作、资源共享等重要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充分调动成员单位参与集团治理的积极性,促进多方合作共赢。另外,成员单位是职教集团的基石,集团化办学的质量和成效与成员单位息息相关,选择资源丰富、合作意愿强烈、发展前景广阔的企业加入势必带动集团的快速发展。制订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准入机制,对成员单位的性质、规模、效益做出相应的规范,促进集团内成员强强结合,共同发展。而目前加入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的企业数量还较少,尤其是对比一些大型的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尽如人意,需要加大力度吸收优秀的成员单位,引进规模较大的知名企业加入集团,特别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不定期增补集团成员,以期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形成规模效应。

2.完善集团体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是职教集团健康运行的关键,关系到集团内成员关系的稳定性以及合作的紧密度。建立健全集团章程,尤其是对集团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做出明确的界定,使得集团运行“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制定工作会议制度,根据集团运行和发展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工作会议,制订科学的、定量的目标任务,推动集团的高速发展。同时,制订监督机制,由集团内政府机关单位以及2~5家核心成员单位成立监督机构,实施考核监督功能,借鉴外部评价指标制订科学、合理的集团考核指标,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及时纠正集团治理过程中的不足和漏洞,规范集团的日常运行,提高集团的运行效率。

(二)构建职教集团信息化平臺,促进资源共享

1.树立信息化思维。在数字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也不能脱离其中。职教集团尤其是牵头单位必须树立数字化、信息化的思想,重视数字化改革的大方针,打破成员单位之间的区域、行业界限,将知识、产业、人力、教育等各方面的资源有效地集中起来,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生命共同体,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2.构建职教集团信息化平台。由集团牵头单位牵头,联合集团内成员单位信息开发部门和外部专业网络研发机构构建职教集团信息化平台,将政府机构的最新政策、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的教育资源等信息全部上传网站,集团内成员均可通过网络平台查看,第一时间了解行业前沿政策信息,企业用工需求,学校在校生、毕业生信息等,校企双方可以通过集团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高效匹配双方的人才需求,真正做到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共建课程和教材、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联合培养校内校外师资力量,真正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集团内资源共享,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同时,还可以通过职教集团信息化平台发布集团的工作动态和活动资讯,设立集团概况、集团新闻、工作动态、校企合作等信息栏目,一方面促使集团内成员单位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了解集团最新情况、处理集团事务;另一方面使得集团外的企业、协会等能够通过外部的网络资源了解浙江同济职业教育集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有力的宣传效果,吸引外部的行业单位加入其中,扩大成员团队,为形成职教集团的“品牌效应”奠定基础。此外,开通集团网站与各成员单位官网网址互联,建立门户网址链接,集团内成员单位能够快速、便捷地访问互相的网站,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促进集团高效、良性发展。

(三)激发校企合作积极性,推动校企深度融合

1.聚焦合作项目,平衡校企利益点。为了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教集团、推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必须处理好校企需求点、利益点不一致的问题,协调校企利益冲突,达到校企利益平衡。校企合作项目是真正推动校企合作的基石,职教集团需要聚焦校企合作项目,促进校企双方紧密联系、深度融合。例如在科技研发方面,校企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和企业大师双方的科技研发能力,联合进行科学研究,以相对低成本的投入获取校企共享科研成果,使得校企双方获利。在社会服务方面,推动校企共建培训平台,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大师都能在培训平台上互为师生,同时可以开放网络端口向集团内外成员共享,创造社会服务价值。此外,依托院校的上级机关单位,积极争取专项项目资金支持,激发集团内成员单位之间项目合作的热情,以合作项目为载体,带动校企深度融合。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校企合作共赢。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校企深度融合的有力支撑。职教集团将行业内部的企业人才、专家以及院校内的学者凝聚在一起,同时拥有企业和学校两方的有利资源,能够促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院校内专任教师教学能力和技能素养的提升。具体而言,加大对于专任教师的培训力度,尤其是邀请一些业内的学术领袖、专业精英进行授课,有效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鉴于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大多为硕士,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在职读博,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学习,以求在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上有重大突破。此外,积极推动学校教师下集团内企业锻炼,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1~2月的短期生产实践,实地认知集团内企业生产需求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校企合作项目的承接和学生技能培养奠定基础。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在人才培养方面,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产业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项目,符合校企双方利益,人才素养的提升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关系到学校的生源和排名,而企业对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能够让企业优先从学校选聘人才。充分利用企业人才资源,校企共同制定企业导师选拔制度,明确企业导师的选拔、聘任、考核制度,在学校学生的技能学习中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享受相应的待遇。同时,利用实地交流、网络培训等方式开展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结对研修,互相交流学习,互帮互助,取长补短,抱团发展,提升双方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从一定程度上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院校与企业签订严格的合作协议,将实践教育的权力让渡给企业,让企业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学生的技能素养充分安排学生,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为实践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艳琦,李文雅,丁丽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现实困境与建设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5):60-64.

[2]黎聪.职教集团化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的基本特征、机制构建和未来发展[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31(3):35-40.

[3]杜玉帆,楊蕾.职教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动因、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向[J].职教论坛,2023,38(5):100-109.

[4]何红梅.职教集团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23(5):136-138.

[5]王玉红.依托职教集团促进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4(4):32-35.

[6]王慧,周琳.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及未来路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3):26-31.

[7]张彦文,马菲菲.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办学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3):32-37.

[8]首珩.对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深化校企合作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6):32-34.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同济职教成员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住区(2022年5期)2022-12-30 11:37:32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同济大学: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同济堂矛盾说法引“问询” 频繁出错惹市值蒸发50亿
投资者报(2018年37期)2018-09-19 04:58:16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0
对同济的一点点爱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