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晨
摘要:课文注释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当的注释有助于师生更為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短歌行》中的“慨当以慷”是“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这一注释有待商榷。通过探讨《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分析上下文语境,研究相关例句,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总结出“慨当以慷”的主语为“诗人”,其释义为“内心情绪激昂”较为恰当。
关键词: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短歌行》;慨当以慷;慷慨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收录了曹操的《短歌行》一文。教材对“慨当以慷”的注解为:“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笔者追溯到最早明确解释“慨当以慷”的书籍是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曹操集译注》,将“慨当以慷”解释为“慷慨的间隔用法。这句指歌声慷慨激昂。”[1]粗略品读,似无不妥之处。但是仔细琢磨,却感到言不达意,有待商榷。“慷慨”一词本是形容人的情绪激昂,但此处用来形容歌声的激昂,似有不妥。以下从创作背景、上下文语境、相关例句和其他学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论证。
一、从创作背景把握词语含义
《短歌行》的创作背景众说纷纭。其一,万绳楠认为《短歌行》是曹操在建安元年接待宾客的宴会上,与宾客共同完成此诗,意在表达宾客的忧思和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2]。其二,苏轼和罗贯中认为《短歌行》是曹操在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之前创作的。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可知,苏轼认定此诗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所作。基于此观点,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也提到,赤壁之战之前,曹操于大江之上摆酒设宴,酒酣立于船头,赋《短歌行》一首。其三,《曹操集译注》中认为此诗是曹操创作于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之后,由于战事失利,统一事业受到阻碍,加上年事已高,故抒发“人生几何”的感叹。[3]此外,据张可礼的《三曹年谱》,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创作了《短歌行》,借此抒发招揽贤才的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4]。无论《短歌行》诞生于何种背景下,前八句都显露出诗人感叹人生短促,后面几句表达出诗人求贤建业的急切心情。明确此诗的情感基调和主旨之后,有助于较为准确地理解“慨当以慷”的含义。
二、从语境分析理解词语含义
词语的理解与语境密切相关。根据语境,分析诗歌的前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意为:“我”面对着酒与歌,慨叹这人生能有多少!人生就像清晨的露珠,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此刻“我”内心的情绪激昂,人生苦短的哀愁难以忘怀。用什么东西来消除这种忧愁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喝酒。倘若将“慨当以慷”释义为“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则翻译为“人生就像清晨的露珠,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人生苦短的哀愁难以忘怀”。此语义与第一处翻译相比,“慨当以慷”的主语是宴会上的歌声而不是诗人,既没有凸显诗人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强烈地表达出诗人自身情绪的激动以及内心深处的哀叹。此外,前八句诗结合上下文可知主语都是“诗人”,若“慨当以慷”以“宴会上的歌声”为主语,则造成主语不一致,略显其与上下文脱节,逻辑关系较弱。因此,以诗人为主语,呈现“在美酒与音乐的刺激下,诗人感叹时间短促,引起自己内心情绪的激昂,抒发人生苦短的哀愁”的逻辑关系更具有说服力,也更能够强烈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故将“慨当以慷”释义为“内心情绪激昂”更为恰当。
三、从相关例句证实词语含义
“慨当以慷”实则是“‘慷慨的颠倒和间隔用法,是为了叶韵和足成四字。”[5]现对“慷慨”一词进行研究。
《说文解字注》中提到,“忼:慨也。从心亢聲。今俗别作慷。慨,忼慨。壮士不得志于心也。”此处指因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产生的某种情感。在《字源》中也提到,“忼,形声字,从心,亢声。本义为情绪激昂,后多写作‘慷。慨,形声字,从心,既声。本义为内心激愤。”从构词法上来看,“慷慨”是形声字,偏旁是“忄”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关,故本义指情绪激昂,内心激愤。此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指出,“慷慨,双声联绵字。意气风发,情绪激昂。”在《中华字海》中也提到“慷:(情绪)激昂”,并直接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为例句。故“慷慨”一词的本义为“情绪激昂”。
以下再列举与《短歌行》同时代或更早年代的例句,探讨“慷慨”的含义。例如:
战国·宋玉《九辩》(屈原《九章》):“憎愠惀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袁梅在《宋玉辞赋今读》对其解释为“君王憎恶忠诚而不善言词的美德,却对伪装的激昂慷慨盲目偏爱。”[6]表达了作者对巧言令色之人的厌恶,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慨。故此处“慷慨”形容情绪激昂的样子。
西汉·司马相如《文选·长门赋》:“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李善注引如淳曰:“激厉抗扬之意也。”费振刚和仇仲谦对此句的理解是“贯串琴曲而体会其情操啊,内心感慨而激昂。左右的人悲伤而掉泪啊,泪水纵横地流下。”[7]此句中的“慷慨”之义联系上下文可知为“内心感慨激昂”,借用“慷慨”一词,直接描写出了宫廷女子失宠后的寂寞与哀伤。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王利器主编的《史记注译》中,原文使用的是“忼慨”一词,注释为“慷慨”。[8]结合《说文解字》的解释,可知此处的“忼慨”之义为情绪激昂、激愤,是因悲哀而引起情绪激动。项羽在面临被汉军及各路诸侯的军队重重包围的情况下,夜晚听到四面楚歌,心中震惊,于是慷慨悲歌,抒发悲痛之情。“慷慨”一词蕴涵着凄婉悲凉之感,将项羽内心情绪展现得淋漓极致。
西汉·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袁盎常引大体慷慨。”王利器主编的《史记注译》中将此句翻译为“袁盎时常称引大道理,慷慨激昂。”[9]则“慷慨”为“情绪激昂”之义,表现出袁盎性情刚直,敢于直谏。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丈夫相聚游戏,悲歌忼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王利器主编的《史记注译》中将“悲歌忼慨”译为“慷慨悲歌。意气激昂而悲愤地唱歌。忼慨,同‘慷慨”。[10]这句话描述了当男子们聚集在一起玩乐时,会意气激昂而悲愤地唱着歌,白天杀人劫物,晚上盗墓、做奸伪和淫邪勾当;其中多有美色男子,去当倡优。“慷慨”表现出他们虽在做非法之事,但却充满激昂的干劲。本文则记录了当时人们谋取生活、发家致富的手段,也反映了太史公的经济思想和物质观。
两汉·佚名《西北有高楼》:“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在杨国孚等人将此句译为“弹奏一次紧接着便是接二连三的叹息,忽然之间她又感情激越,弹奏停止了却还给人留下哀戚。”[11]其中的“慷慨”为“感情激越”之义。蔡世华等人也认同“慷慨”意为“激昂”。[12]这首诗以听歌起兴,感叹知己难逢,颇有悲凉意味。
由上述的注释和例句可知,在与《短歌行》同时代或更早年代的作品中使用“慷慨”一词时,若主语为人,则大部分与“内心情绪激动、激昂”之义相关。除此之外,若主语非人,才可以使用“慷慨”的引申义。例如曹植的《箜篌引》:“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描写了秦风的古筝声是多么慷慨激昂,齐地的琴瑟声是多么柔和婉转。此句中用“慷慨”形容秦风的古筝声,则“慷慨”可以翻译为“形容音樂的慷慨激昂”。因此,结合前文的论证,《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主语为“人”,故释义为“‘慷慨,内心情绪激昂”更为合理。
四、从其他学者观点佐证词语含义
此外,在较为权威的著作中,有学者也认同应将“慨当以慷”释义为“一种不平静的感情”或“情绪激动”。例如,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中,对“慨当以慷”的注释是“感慨叹息的意思,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朱东润对于《短歌行》“慨当以慷”的解释是:“慨而且慷。慨慷,同‘慷慨,指因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产生的一种不平静的感情。”[13]另外,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阐释“慷慨”一词时,将其释义为:“形容一种情绪激动的样子。”[14]由上可知,《短歌行》中的“慨当以慷”之义与“内心情绪激昂”有关。
结合文献资料,通过对诗歌的创作背景、“慷慨”的相关例句、语境和其他学者观点等多方面的论证,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短歌行》中,“慨当以慷”的释义为“内心情绪激昂”比较妥当。
注释:
[1][3]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译注.曹操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19.
[2]万绳楠.曹操《短歌行·对酒》新解[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2):104.
[4]张可礼编著.三曹年谱[M].山东:齐鲁书社,1983:111.
[5]曹操著,夏传才注.曹操集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22-25.
[6]袁梅译注.宋玉辞赋今读[M].山东:齐鲁书社,1986:4.
[7]司马相如著,费振刚,仇仲谦译注.司马相如文选译[M].四川:巴蜀书社,1991:59.
[8][9][10]王利器.史记注译[M].陕西:三秦出版社,1988:181,2173,2736.
[11]杨国孚,杨秋旸,亢博剑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M].湖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43.
[12]蔡世华,孙宜君编著.大学生背诵诗文精选[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18.
[1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33.
[14]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24.
[基金资助: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科研资助项目“学习文化视域下中小学传承‘学习文化的教学范式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