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点”教学,搭建学习支架

2024-05-29 00:00张忠森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教学点大卫

张忠森

摘要:一篇经典文章,可以教学的点很多,但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需要选点教学。而選点的依据,既有教材单元教学上的要求,也有该篇作品本身的特点要求。选点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本文以《大卫·科波菲尔》教学为例,从“如何发现选点”,到“依托选点分析文章内容”,再到“追溯选点理解作者思想”,每一个环节都阐述了具体的做法,以求形成一种常规的选点教学方法。

关键词:《大卫·科波菲尔》;教学点;学习支架;文学作品

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教学需要作出大的改变。一篇经典文章,可以教学的点很多,但现在的教学必须进行选点,而所选的点也是在课标的指导下,按照《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的要求:“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1]同时依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而定。单元下的单篇选点,合起来就是这个单元的系统化学习。我们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而关键能力就是我们通过单元学习,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化。说得直白点,就是用课文教,课文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正如朱绍禹先生指出的:“学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语文教材获得种种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则可以从种种不同的语文教材里学到。”[2]所以我们单篇教学所选的点,就是借助这篇课文完成这个教学任务,而不是教这篇课文。

以《大卫·科波菲尔》为例,根据《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我们可以将这一课的教学“点”定在叙述视角的学习。这篇课文的叙述视角很独特,“我”既有成年时期,也有儿童时期,在小说中,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故事的见证者。所节选部分又主要是以儿童时期的“我”这一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将教学的“点”定为理解小说儿童视角的叙述艺术。其实,叙述视角的学习,也是小说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将这篇定在这一点的学习,让学生对叙述视角的了解更加深刻。

那么,怎样从这个“点”进行这篇课文的学习呢?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习支架,让学生沿着这个支架,一步一步深入进去,从而完成这篇小说的学习。

一、发现选“点”,明白其独特

一部经典小说,可以教学的点很多,为什么这篇小说就选这个点,这一点要让学生明白。发现选“点”,让学生明白这个选“点”的特殊性。首先,是教材“学习提示”明确的:

小说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既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这一学习提示明确了我们学习这一课的要求,从“孩子视角”这个点来学习,是教材的要求。

其次,文本本身的独特性,在叙述过程中,这篇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成年和儿童时的“我”互相交织着,视角的复杂性,让小说的内容与主题变得更丰富起来。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开头段和结尾段:

(开头段)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结尾段)街上的石头想必都让我那双孩子的脚给踩坏了。我不知道当年在霍普金斯船长的朗读声中,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的人里,有多少人已经不在了!现在,每当回忆起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我也不知道,我替这些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雾笼罩着的记得十分真切的事实!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故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从这两段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小说家用了很多“我”,“我”就是小说故事的讲述者,同时也是参与者与见证者。同时也发现,这么多的“我”,有的是童年时期的,有的则为成年时期的,两个“我”交织在一起,这是非常独特的一种叙述方式,而且很多小说也用这种方式进行叙述。因此,我们学习这一篇课文,就可以将学习目标及内容定位在这个“点”上。

二、依托选“点”,圈画内容并理解

学生明白了这一选点对本文学习的重要性后,接着依托选点,在文中圈画相关内容并理解。考虑到这一问题比较大,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让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学习任务。

第一步,“我”眼中“我”的情形

学习活动:阅读小说1-5段,找出“我”眼中的生活及工作,如何理解这种生活及工作。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了解该小说的文化背景。前面说到,小说以儿童的“我”和成年的“我”交织着写,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社会的反思过程。“我”眼中的“我”的情形,不仅仅是写“我”的情形,“我”也只是社会众多人中的一个典型,通过“我”来反映当时和“我”一样的人的处境,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为了让学生更细致更全面地理解,我们可以提供分析层阶支架,“我”眼中的自己、“我”眼中的生存环境、“我”眼中的工作三个层次进行梳理。

(一)“我”眼中的自己

1.小童工。

2.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

3.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

4.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

分析:这些话好像在说别人,但实际是在说自己,这么小小的年纪应该是受到父母呵护的,但自己却被遗弃。同时,又认为自己是有才华、敏感机灵的孩子,遭受身心两伤,没人替自己说话,这是怪事。这语气中既有调侃又有无奈,本质上是对自己所处社会的一种控诉。

(二)“我”眼中的生存环境

1.狭窄的街道。

2.貨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

3.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地板和楼梯都已经腐烂,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4.映衬着我当年那倒霉的日子。

分析:从这些叙述当中可见,“我”的生存环境是极其恶劣的,所住街道狭窄,房子又脏又臭又潮湿,这是客观现实。但“我”以前的身份是贵族家庭,而现在“我”的家产被继父霸占,且自己也被迫出来谋生。所以,在“我”眼中,那是“我”倒霉的日子,“倒霉”二字,既是自己生存环境的概括,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概括。

(三)“我”眼中的工作

1.检查许多空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装满酒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封上火漆,盖上印,把完工的瓶子装箱。

2.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

3.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

4.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凡此种种,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之中,绝非笔墨所能诉说。

5.在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的第一天早上,童工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

6.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子,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

总结:在大卫·科波菲尔眼中,自己原是一个富有才华、充满希望的孩子,但现在因为遭到大人的遗弃,为生活所迫,每天要和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并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当中,工作也很无聊单调,对未来的希望渐渐破灭。同时,他也看到,当童工的不只他一人,比如米克·沃克、粉白·土豆等人,也同样是童工,也就是说,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童工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实,这也是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卫·科波菲尔也只是他们中的一个。而在这样的时代下能成长为一个大作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第二步,“我”眼中的米考伯夫妇

在学生理解了“我”眼中的自己之后,进一步让学生理解“我”眼中的米考伯夫妇,分析米考伯夫妇是如何影响“我”的成长的。这相比第一步来讲,难度要大一点,但提供学生思考的支架,一步一步深入文本分析,就会更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为了让学生分析理解更有效,我们可以按“我”对米考伯夫妇的第一印象、“我”眼中米考伯夫妇对待生活和自己的态度、“我”内心的感受三个层次进行。

(一)“我”对米考伯夫妇的第一印象

1.(第6段)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2.(第24段)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清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分析:这两段是“我”对米考伯夫妇的第一印象。第6段中,“我”对米考伯的第一印象,主要是从形象观察来写,米考伯先生,胖墩墩的中年男子,穿着非常讲究,但脑袋又大又亮,光秃得像个鸡蛋,很滑稽但有些可爱。作为孩子,“我”的观察重心在于他的外貌形象,觉得非常有意思。后来“我”才明白,这些其实只是米考伯先生的外表,很多东西是装出来的,是面子上的东西,而实际上米考伯先生并非有如此美好。

第24段是“我”对米考伯太太的第一印象,她面目清瘦憔悴,不年轻,生活很艰辛。但“我”作为孩子,观察的点在她喂孩子的场景。生活即便这样艰辛,但孩子依然在呵护中生活,虽然大人已经很艰难,但并没有让孩子饱受艰辛。这是最感动“我”的,也是“我”生活中最缺少的东西。

(二)“我”眼中米考伯夫妇对待生活和自己的态度

1.(第8段)第一次见他,他说话,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

2.(第10段)他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

3.(第14段)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同时突然再次露出亲密的样子。

4.(第16段)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分析:米考伯先生是一个很亲切和蔼的人,总装出文雅的气派。一个“装”字,这是儿童的眼光,因为在“我”的眼中,成人都是很粗鲁的甚至是粗暴的,所以在“我”眼中,米考伯先生这样的,都是装出来的,但“我”又感觉到米考伯先生的亲密。这几句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是“亲密”,不管米考伯先生的真实心理如何,至少“我”所感觉到的是他亲密的样子。

5.(第18段)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

6.(第28段)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7.(第30段)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8.(第32段)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我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

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

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头发散乱,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

9.(第34段)米考伯先生的困难更增加了我精神上的痛苦。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次,这种星期六晚上的谈话刚开始,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

我曾见过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计算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

10.(第36段)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了。

11.(第45段)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一天清晨,他被捕了,被关进高等法院监狱。

可是我后来听说,就在那天上午,还有人看到他正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

12.(第50段)不管怎么说,这顿中饭倒也有点吉普赛人的风味,颇为有趣。

13.(第53段)米考伯先生的事,虽然渡过了最危急的关头,但是由于过去有张“契据”什么的,所以依然还有纠葛。

米考伯太太告诉我,“她娘家的人”认定,米考伯先生可以援用破产债务人法,请求释放。这么一来,她指望,再过六个星期,他就可以获得自由。

分析:以上这些语句,都展现米考伯夫妇对生活的态度,虽然正在经历着生活上的困难,甚至已被关进监狱,但他们对生活仍然充满乐观与希望,在困难中依然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享受着生活。也因为这样,“米考伯”在英国历史上影响很大,英文有一个单词:micawber。甚至后来又衍生出了一个新单词:micawberish。形容无忧无虑老想走运又不想去实干的人生态度。这是米考伯对生活的态度。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所以他对“我”的态度也就特别亲密特别信任,并没有把“我”当成孩子看待,我们之间建立一种独特而平等的友谊。

第三步,“我”内心的感受

1.(第35段)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虽然我们之间年龄差别大得可笑。

2.(第47段)米考伯先生对我的“教育”:他郑重地劝告我,要拿他的这种结局引以为戒。他要我千万记住,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

3.(第51段)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因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

4.(第52段)我过的同样是苦恼自知的生活,而且也跟从前一样,依旧孑然一身,一切都靠自己。我感到自己的变化只有两点:第一,我的穿着变得更加褴褛了;第二,米考伯夫妇的事,现在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重压在我的心头了。

分析:米考伯夫妇把“我”当成知己,“我”感到奇特而平等。奇特在于,“我”是一个孩子,而且遭人遗弃,但他们却对“我”这么亲密。平等,这个词几乎存在同龄人当中,但“我”和他们虽然有年龄上的差异,心灵上却是相通的,“我”感到这是平等的。如第36段“特波菲尔少爷,我不拿你当外人,所以不瞒你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了。”能被他们当成大人、朋友、信任的人,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平等。

通过这样的梳理分析,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样的米考伯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一种力量。首先是米考伯夫妇对他的态度,让他感受到温馨的亲情,而这种亲情是他现在生活中所缺乏的,作为一个孩子,最盼望最需要的是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呵护,但这些他都没有,直到遇到了米考伯夫妇,才让他真正感受到的。其次,他感受到平等的信任,他作为一个孩子,在平常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第三是米考伯夫妇对生活的态度,从米考伯夫妇的生活经历中,“我”获得了一种生活的力量。这种力量足以让“我”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逐渐走向坚强。

三、追溯选“点”,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有了前两个支架的学习,学生能深入文本理解具体的内容。但学习到这一层,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从选点出发,往上追溯,理解小說家创作小说的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何在。

在引导学生对此思考之前,可以补充有关狄更斯的具体情况。资料补充如下:

狄更斯当过鞋油厂的童工,生活环境和大卫基本上是一样的。而米考伯先生带有他父亲的影子。他父亲是一个船员,后来也是因为家境沦落,家境沦落的原因和他父亲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就和米考伯先生差不多。但是后来狄更斯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个作家。他让我们看到了儿童成长的过程。一生活了58岁,写了15部长篇小说,20部中篇小说,塑造了2000多个人物。其中有90多个都是儿童。

通过这段材料,让学生明白,狄更斯善用儿童视角来创作小说。了解这一情况,然后再思考在《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小说中,狄更斯为什么会用儿童视角来写,其用意又是什么?

学生的思考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塑造鲜明的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补偿了成年人对现实不满的心理。主人公在危难之中总能适时找到愿意帮助他走上幸福之路的人。故事中,人民天生乐善好施,充满仁爱;哪怕是受苦受难的小角色也将受到庇护,找到幸福生活;即使是邪恶的人也将改邪归正。如大卫经历磨难,最终实现理想,并和心爱的人比翼双飞;米考伯是另一个例子,他有很多可恶之处,还被恶人所利用。最终他改邪归正,把希普送进了监狱,挽回了威克菲尔先生的财产和名誉。

2.天真爛漫无忧的童话叙述视角。善就是善,恶就是恶,这种简单化的世界观有助于加强他的乐观主义。他主张用“爱”陶冶净化思想和心灵,用爱缓和化解矛盾纠纷,用爱感化和教育别人。

3.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眼睛是纯洁的,在孩子的世界里,善与恶是泾渭分明的。所以选择孩子视角,也是想展示自己的理想。希望世界恢复纯真色彩。

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伟大作品的人文价值,理解伟大作家的社会良知。小说借助大卫·科波菲尔这一人物,既展现当时的社会大图景,又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大卫其实就是狄更斯的化身,他借小说饱含着想改变当时社会的一种思考,他在努力探求救赎世界的一种光明。这是阅读该小说的人文价值,作为高中生,学习需要达到这个程度。这也是语文学科的课程要求与价值所在,培养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正如倪文锦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的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因此,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3]

以上是《大卫·科波菲尔》的教学,借助这篇教学,笔者想阐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架与方法,让学生有路径可寻,由浅入深,一步一步走向文本及语言的深处。我们强调大单元教学设计,但并不排除单篇教学,单篇教学是在大单元教学思考下进行的。在单篇教学中,我们不需要面面俱到,根据课标及教材的教学要求,我们选择合适的教学点,从而完成单元学习的系统,实现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选点教学,要有路径有台阶,让学生一步一步达到学习目的,教学是教学材料,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即使是一些经典名篇,我们也只需选“点”教学,借这个文本的特殊性,达到学习的素养要求。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7.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9.

[3]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9.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教学点大卫
大卫,不可以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大卫,圣诞节到啦
拯救大卫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要求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