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评”一致性

2024-05-29 16:17查杰
考试周刊 2024年20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

作者简介:查杰(1978~),男,汉族,贵州遵义人,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茅坪民族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摘 要:随着新时期我国教学体系的不断优化,为学生设计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方案已经成为多方关注的重点,“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逐渐被开发出来,并且成为教学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文章从理论分析以及案例研究的角度入手,阐述“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希望能够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0-0092-04

“教—学—评”一致性的本质在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评价具备一致的目标,教师需要在规划与组织课堂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怎么学,学会了吗?产生了哪些效果?”。同时,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积极革新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运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来强化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学科育人价值目标。

一、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应用价值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众多学者针对“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展开了多层次的分析,认为该教学模式的含义有两层:第一层,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在开展特定的教学活动期间,“教—学—评”三者需要具备一致的目标;第二层,是从教学专家的角度出发,教、学与专家命题之间需要保持一致性。而作为基层教师,更应该思考如何利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章结合课堂教学实例来分析“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细节。

从逻辑关系来看,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会影响教学方案落实的成效,实施教学评价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学到了哪里、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然后调整教学方案,带动学生主动创新。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降低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压力,也符合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优化方向,能满足贯彻落实“双减”政策以及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等诸多需求。

二、 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设计平衡性不足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师高效开展教学活动指引方向,结合当前的数学课堂情况来看,虽然“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已经与课堂实现基本融合,但是在规划与组织课堂期间,教师的教学目标设定存在部分问题。比如,教学目标起点过高,一部分教师认为一两节数学课便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甚至盲目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创新实践活动。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忽略了学生之间的本质性区别,导致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不符。另外,部分教学目标的设置缺乏带动性,起点过低,难以提升学科的育人价值。部分教师认为带领学生掌握每节课的基础知识就是基础教学目标。但是,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数学能力的增强,却未能设置提升目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成效难以落实到基层教学活动中,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形式化问题。

(二)教学活动设计多元性不足

“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不间断地分析和评价,而这些评价的实施往往需要依托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以及探究活动。但是,当前一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把握得不到位,课堂组织混乱,将一些课堂小考、小组抽检作为“评”的载体,却忽略了这些随堂测试给学生带来的课堂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兴趣下降,甚至存在惧怕课堂小考的问题,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也将注意力放在教师可能考试和评价的重点方面,使“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有效体现

“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不仅需要教师考虑如何制订教学计划,还需要考虑如何强化学生的互动,这就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规划课堂。但是,部分教师依旧未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束缚,在课堂上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给学生预留的实践活动空间以及互动时间较少,这不仅会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还会抑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这样的课堂上,所采取的评价手段、产生的评价结果,都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

總体来看,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不尽如人意,而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也较为复杂。一方面,部分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受到的限制较大,这部分教师大部分是资质较老的教师,虽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但是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未能及时跟进新时代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控“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细节,导致课堂有效性下降;另一方面,在新课改之后,打造开放性的立德树人课堂,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其中一部分有想法、有能力的教师,虽然可以厘清“教—学—评”一致性的本质,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群体的把控能力有待提升,出现课堂气氛活跃而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的情况。教师自身的梳理能力以及整合能力较低,影响了课堂的流畅程度,导致冗余的步骤较多,挤占了课堂活动和讨论的空间。为了全方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源头入手,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围绕课堂的实际情况,找准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三、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设计与实践策略

(一)合理设定“教—学—评”一致性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为后续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学生确立更为明确、精准的学习方向。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评价的主体模式,然后以此为依托,统一制定目标。其中,教师应明确自己是课堂的组织者以及引导者,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跟随教师学习时,学生不仅会受到其引导和影响,也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方案优化提供新思路和新想法。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圆的面积》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结合“教—学—评”一致性可设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与具体逻辑;②学会运用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③了解圆的面积计算中的转化思维,初步感受极限思想。其中,目标①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也是教师教学方案的重要内容。课堂中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和教学素材都需要以实现目标①进行规划;目标②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规划的重要环节,教师所设置的讨论以及实践活动需要满足学生自主创新、自主讨论和自主探究的需求;目标③更倾向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将直观的数学公式、解题过程转换成具备逻辑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的探究过程,体会其中存在的逻辑关系。以上这一目标体系的建立,能够使教学行为的落实具备更强的条理性和明确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学习模式

在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需求,打造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助力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从而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点,结合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创新学习模式。

1. 合理设置教学猜想方案

科学的猜想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课堂互动的趣味性,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猜想活动中,可以运用多种类型资料辅助学生猜想,比如,例题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00 cm2,在平行四边形中画一个圆,平行四边形的某两条边与圆的周长重合,如下图1所示,猜一猜圆的面积是多少?

在这一猜想过程中,利用旧知新讲的方式实现知识迁移,学生的注意力首先会被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所吸引,然后他们会自主分析圆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由于例题中平行四边形的边长并不固定,按照其固定的面积数值进行推导可以得出多个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猜想,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课堂参与积极性,利用熟悉的知识过渡到陌生知识,并给出可能正确的答案,能够为后续的学习提供铺垫。

2. 辅助学生验证猜想

猜想验证阶段,便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也是学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逻辑、应用方法的重点环节。结合前期的猜想活动,学生已经了解本节课学习重点是圆的面积。并且,通过前期的猜想互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圆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然后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中的“高”,反向推导圆的半径。此时,为了使学生的猜想得到更加清晰的验证,可以提供辅助习题,比如,例题2:将一个圆形平均切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如图2所示的长方形,观察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并且写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这一环节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们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过程是转化思想的具象化过程,学生们将产生深刻的印象,了解到圆周长的一半就是长方形的一半、宽则是圆的半径,此时面积公式中隐藏的逻辑关系便清晰地展现出来。为了辅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还可以通过电子白板中的动态化图形进行转换,提取圆的直径、半径、周长,将其转化成与之相关的长方形,可视化的方式,进一步巩固逻辑,强化学生的学习质量。

3. 多元化互动,推动知识的创新应用

这一阶段是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学—评”一体化中“学”的关键环节。学生初步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了解了转化思想。接下来,需要通过大量的探究和实验来强化巩固这一知识体系,进而在后续解题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应对多种不同的题型和已知的数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围绕外方内圆、外圆内方、环形这些常见的面积求解例题进行探究,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拼接学具、绘画的方式完成猜想、验证、得到结论。同时,可以融合数学建模思想,辅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这一过程主要以学习任务群为依托展开:

(1)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圆的面积:

①r=11 cm;②d=11 dm;③c=25.14 dm。

(2)火眼金睛,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①圆的直径是16 cm时,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②两个圆的周长相同,那么面积也相同。

(3)巧妙解题:

①一根长1 m的绳子,绕一棵树3圈之后剩下了5厘米,这棵树的截面面积是多少?

②圆1的半径是圆2半径的3倍,而圆1的面积为80 cm2,那么圆2的面积为多少?

③正方形的面积是16 cm2,在其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

这种学习任务群,统合了本节课所讲的重点知识,而题目中也运用了部分巧妙的表述方法,引导学生展开逻辑分析。这一过程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互动为主,教师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期间存在的各种问题;详细观察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和互动结果,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得出的结论,将其作为后续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三)打造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案是“教—学—评”一致性落实的重要体现,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为宝贵的反馈,有助于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并且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围绕前期设定的目标,教师要思考:如何知道学生学会了哪些?运用什么方法、手段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从日常教学经验角度来看,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探究的结果将作为评估学生“学会了哪些”的依据之一。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工具可以是课堂问答、随堂测验,也可以是学生间的互动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导学案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依据,导学案要包含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学生在完成小组互动讨论之后自主填写导学案,并完善其中的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汇报的结果将作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一问题,可以采用一部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检测,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提升自我。

除此之外,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状态、能力,也有助于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这种评价体系的落实可以在数学探究以及课后延伸的过程中展开,此时学生的状态更为放松,也可以积极地与教师探讨在课堂上未能提出的想法,而在互动探究的过程中落实形成性评价,其效果更加真实。比如,结合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在互动时的状态、分析讨论积极性和结果准确率、评判课后服务以及完成课后作业的效率等,由教师给出专业评估,然后再从学生自评以及同学互评的角度实施多元化评价。得出评价结果能够从多个层次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将其作为设计后续教学方案的依据,从而实现教学闭环。

四、 结论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需要教师以学生学情为基础,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教”设定更明确的目标;致力于打造开放性和拓展性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以及讨论的空间,使“学”的灵活性更强;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反映学生学习期间的实际状态以及遇到的问题,从中提取结论作为后续教学优化的依据。这一模式可以使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助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可以推动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兰芳.教学评一致性让数学课堂走向灵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21):41-43.

[2]王雪玲.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微探[J].小学生,2023(7):82-84.

[3]刘莹.立足“教学评一体化”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20):74-76.

[4]黄文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策略——以“圆的面积”一课教学为例[J].天津教育,2022(19):78-80.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分析
课堂观察助力高中地理课“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怎样设计课时评价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