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言 李强 刘函薇
摘 要:以2010—2022年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为数据基础,基于CiteSpace对我国文旅融合研究进展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文旅融合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2012年之前)、平稳发展期(2012—2017年)、快速上升期(2018年以来);文旅融合研究已形成两大研究团体,但作者和机构的整体联系不够紧密;热点研究领域为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博物馆,前沿研究领域为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创新路径、文化认同;研究内容可划分为文旅融合发展、融合主体和融合途径三大类型;研究视角主要沿3条路径演进:①高质量发展-路径-模式-乡村文化,②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传统文化-开发创新,③高质量-文旅资源-耦合协调。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8-0068-05
引言
文化和旅游存在天然的聯系。从经济视角来看,文化是旅游的绝佳资源,旅游则为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从旅游的本质来看,除经济属性外,旅游还带有强烈的文化属性,是文化的核心载体之一。这种独特的属性使得旅游与文化自然地在多层次、多方位上相关联。文旅融合是旅游者个体参与创造文化旅游体验的过程,是文化、旅游产业及相关要素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文旅融合能够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文旅融合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期,时间是2012年之前,核心文献数量较少。第二阶段为平稳发展期,研究趋于深入,定量分析开始出现,实证分析逐渐增多,时间段为2012—2017年。第三阶段为快速上升期,时间段为2018—2022年。在该阶段,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以及系列政策的发布直接推动了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文旅融合展开相关研究,从而文献数量迅速增加,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入,研究主题愈加多元。目前学术界已积累了一批丰富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梳理现有脉络,总结研究进展与热点,以期为文旅融合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使用旧版高级检索,检索方式为“模糊”,检索时间为2022年10月19日。文献的来源类别为CSSCI与核心期刊。在检索内容设置上,首先以“融合”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再以“文化产业”并含“旅游产业”“文化与旅游产业”或含“旅游与文化产业”作为篇名,篇名间关系为或含,在结果中进行检索。最后,以“文旅融合”为主题词单独进行检索,检索文献总量为662篇。进行去重操作后,人工剔除会议纪要、卷首语、书评、无作者机构及其他不相关文献,最终得到的文献数量为599篇。
(二)方法选取和图谱关键指标解释
本文使用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Space计量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知识网络图谱分析[1]。该软件可通过提取、分析和聚集相关文献的关键词、机构、作者、引用等信息,以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展现相关研究的前沿热点、发展态势、交叉领域等。凭借简便的操作与强大的可视化功能,CiteSpace已在多学科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在方法选取上,本文采用CiteSpace5.7版本,选择标准(Selection Criteria)为每个时间切片的前50名(Top 50 per slice),根据研究内容适当调节剪切方式(Pruning),时间跨度为2010年1月至2022年11月。
图谱中的节点可代表文献的作者、机构以及关键词等。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节点呈年轮状的同心圆结构,由内向外的不同颜色的圈层表示节点出现的年份由远至近,圈层越多,时间跨度越大。各圈层厚度代表节点在各个年份出现的频次高低。各节点之间有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连线,颜色反映两个节点之间首次发生关联的年份,粗细则反映关联程度高低。在聚类图谱中,CiteSpace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了Q值(Modularity Q)和S值(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Q>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S>0.5表明聚类结果具备合理性[2],两个值可作为评判图谱绘制效果的依据。
二、结果分析
(一)文献作者及发文机构分析
发文作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通过对发文作者及其合作网络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及其合作关系。导入数据后生成的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图谱(图1)共有931个节点、672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 6。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傅才武和许鑫,发文量均为5篇。其次是戴斌、范周、崔凤军等,发文量均为4篇。观察图谱的网络结构可知,文旅融合领域已形成了两大研究团体,第一个是以张红梅、明庆忠、陆保一、刘安乐和杨承玥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内部合作强度较大。第二个是以张红梅、陶雨芳、魏娅丽和龙嬿升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两个核心研究团体之间以张红梅为连接点形成了合作关系。此外,图谱四周零散分布多个由2—3个作者组成的小合作团体。总体来看,核心团队内部合作紧密,团体间合作较为分散。
运用赖普斯定律——在同一研究主题中的高产作者群所撰写的文章数量占文献总数量的一半,可进一步探究作者合作网络的关系。计算该部分高产作者数量的公式为:M=0.749■(Nmax为发文数最多的作者)。计算出M值约为1.67,即发文量达到两篇及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统计得到核心作者数量为96,发文量为234,占总篇数的21%,未达到50%,表明文旅融合领域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
由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2)可知,文旅融合的研究主体为高等院校,其附属的二级机构类型主要有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和文化发展研究院。在图2中,有节点共240个、连线62条,网络密度为0.002 2。其中,较粗的连线仅有7条,均为两个机构间的双向合作。发文量最高的机构为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是文旅融合领域的活跃机构。从机构发文时间来看,吉首大学是文旅融合研究的引领者,2010—2013年间发文7篇,最早发文时间为2010年。此后较早发文的机构为中山大学和燕山大学。其中,吉首大学主要开展了对武陵山片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机理途径[3]、问题和对策[4]等相关研究;中山大学聚焦于文旅资源的市场价值与空间分布特征[5]、文旅关系内涵[6]等;燕山大学则分析了文旅产业在空间上的协调度和相关性[7,8]。
(二)研究領域分析
1.热点领域
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及提炼。若某个关键词在其领域内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其表征的研究课题可被认为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3)中,有节点共328个、连线402条,网络密度为0.007 5。关键词“文旅融合”“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融合发展”为图谱中的重要节点,但由于本文在检索时使用了上述词语,故不再讨论这5个关键词。本文依据频数和中心度两项指标,选取了前10个关键词分别进行排序,如表1和表2所示。
相关研究表明,仅依靠关键词频数不能准确发现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须结合中心度来共同确定[9]。在CiteSpace软件中,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往往可被认为是研究的支撑点,能对图谱网络起到有效的连接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研究的热点。结合两表可知,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和“博物馆”的中心度大于0.1,出现频次较高,是文旅融合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在乡村振兴方面,学者们主要开展了政策衔接[10]、作用机制[11,12]等研究。博物馆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有研学教育[13]、文创产品开发[14]、旅游贡献度[15]等。在文旅产业方面,学者们主要分析了文化和旅游的源起与演进脉络[16],探讨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17],并研究了国外文旅融合的发展现状、政策举措和模式特点[18]。乡村旅游方面,主要研究内容为旅游核心竞争力提升[19]、高质量发展[20]、游客满意度等[21]。
2.重要主题
关键词聚类是研究领域内具有相似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形成的相互关联的网络集群。本文使用LLR算法(对数似然率算法)进行聚类,以集群中LLR算法取值最高的关键词作为聚类名称,共得到12个聚类。聚类产生的Q值与S值分别为0.94、0.8,表明聚类结构显著且合理。其中,聚类#14各关键词的数值、意义相近,可将其概括后重命名为“文化体验”。由于各聚类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将这12个聚类进一步归纳成3大类:文旅融合发展类、融合主体类、融合途径类。其中,文旅融合发展类包含7个子类:#0文旅融合、#1产业融合、#2融合发展、#3旅游产业、#5乡村旅游、#6文化、#7文化旅游。通过分析该部分关键词可知,其与文旅融合主题紧密相连,是构成文旅融合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融合主体类包含#4图书馆、#8博物馆。其中,博物馆方面内容同上所述;图书馆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有5G+智慧文旅[22]、户外文化体验节目[23]、移动视觉搜索[24]等。融合途径类包含#9动力机制、#10创意旅游、#14文化体验。其中,动力机制聚类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公共文化服务[25]、协同效应[26];创意旅游的主要内容为概念辨析[27,28];文化体验方面则主要研究了作为旅游主体的游客对诸如主题乐园、电影节、景区等形式的文化产品的感官体验。
(三)前沿领域分析
关键词突现分析能够探测出频次变化率较高的关键词,以利于明确研究领域的前沿内容。由关键词突现分析图(图5)可知,重要突现词共17个,随时间呈阶梯状分布。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为“创新路径”“文化认同”“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创新路径”相关研究认为,需要以创新创意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29];“文化认同”的研究视角主要有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30]、节庆活动[31]。关键词“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突现年份相同,且“乡村振兴”的突现度达5.13,可推断出“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且是目前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四)研究路径演变
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可以反映关键词在时间上的演变过程,得到研究领域的热点动向和发展程度。通过梳理时区图的关键词,可得到三条主要的演化路径。第一条路径为“高质量发展—路径—模式—乡村文化”,学者们从高质量融合的视角出发,以文化场馆、大运河沿岸等文化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文旅深度融合的相关路径和模式进行了探索,进而扩展研究方向至乡村文化与公共文化领域。第二条路径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传统文化—开发创新”。该条路径从文化产业出发,探索了包含民族地区物质和非物质特色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开发与融合方式。第三条路径为“高质量—文旅资源—耦合协调”。该条路径依旧从高质量融合的视角出发,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32]、运用数学模型[33],测度了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并揭示了文旅产业融合的空间效应和驱动机制[34]等内容。
三、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0—2022年CNKI数据库的文旅融合相关核心文献为数据基础、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为手段,对中国文旅融合知识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从关键词共现网络来看,文旅融合热点研究领域为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博物馆。(2)从突现词来看,研究的突现词随时间呈阶梯状分布,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为创新路径、文化认同、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3)从发文作者来看,傅才武和许鑫为发文量最高的两位作者,但领域内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核心作者群,学者间学术认可度较低,尚未形成广泛的学术共识;从作者合作网络来看,文旅融合研究已形成两大研究团体,整体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4)从发文机构来看,文旅融合领域的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发文量最高的机构为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是文旅融合领域的活跃机构。从发文时间来看,较早开展文旅融合研究的机构有吉首大学、中山大学和燕山大学。机构总体呈分散状态,合作强度低。(5)从关键词共现时区图来看,文旅融合研究有三条主要的演化路径,研究视角趋向多元与深入。
(二)研究启示
1.文旅融合的基础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结合现有文献可知,文旅融合的研究主题集中在模式类型、路径与对策、评价与效应等外在形式的探讨,而对于深层次的概念界定、关系缘起、边界界定、内在逻辑等基础理论研究,学界虽有一定的成果积累,但总体而言不够深入系统,长期来看限制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文旅融合研究的學科领域交叉有待进一步加强
文旅融合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要素,需不同领域学者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得出全面丰富的成果。目前研究虽在学科上有一定交叉,但总体合作强度低,且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呈现出区域集中、总体分散的格局。上述现象不利于形成广泛和坚固的学术认同,阻碍了新兴内容的产生与壮大。
3.应进一步关注新兴技术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
新兴技术可在文旅产业融合的诸多方面施加影响,如在虚拟现实和5G技术加持下的投影技术可营造出逼真的影像效果,大数据分析可揭示旅游者时空行为,人工智能可提供新颖的文化旅游服务等。高新技术能改变文化和旅游的表现形式,颠覆感官体验。但目前多数应用在内容上较为单一,在程度上还不够深入,需在未来继续探索新兴技术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杰,陈超美.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
[2]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3] 张琰飞,朱海英.信息化视角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与途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5):72-76.
[4] 尹华光,姚云贵,杨小沛,等.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2):46-51.
[5] 胡婷,许春晓,王甫园.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价值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以湖南湘西州为例[J].经济地理,2020,40(7):220-230.
[6] 张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层次关系内涵、挑战与践行路径[J].旅游学刊,2020,35(3):62-71.
[7] 李凌雁,翁钢民.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31(6):94-99.
[8] 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36(1):178-185.
[9] 李杰,赵旭东,王玉霞,等.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7):90-92.
[10] 何璇.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21(5):155-157.
[11] 龙井然,杜姗姗,张景秋.文旅融合导向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机制与模式[J].经济地理,2021,41(7):222-230.
[12] 傅才武,程玉梅.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与政策路径:一个宏观框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0(6):69-77.
[13] 贺华.基于研学语境下的博物馆教育课程探析[J].中国博物馆,2020(4):27-31.
[14] 宋华.河南博物院文创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博物馆,2022(3):103-108.
[15] 盛之翰,王美诗,张莅坤,等.文旅融合背景下南京博物院旅游贡献度研究[J].东南文化,2020(1):134-144,190,192.
[16] 徐翠蓉,赵玉宗,高洁.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J].旅游学刊,2020,35(8):94-104.
[17] 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73(2):89-100.
[18] 邵明华,张兆友.国外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与借鉴价值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8):37-46.
[19] 刘玉堂,高睿霞.文旅融合视域下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研究[J].理论月刊,2020(1):92-100.
[20] 张祝平.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形成逻辑与路径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21(7):157-164.
[21] 黎玲.乡村文旅融合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基于场景理论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4):100-104.
[22] 冯继强,徐勇敏.5G+智慧文旅: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J].图书与情报,2020(4):79-83.
[23] 黄启诚.户外文化体验节目对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22(9):39-43.
[24] 张玥,余姝,朱庆华.基于移动视觉搜索的图书馆文旅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1(2):91-98.
[25] 蒋昕,傅才武.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内生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宁波“一人一艺”乡村计划为例[J].江汉论坛,2020(2):43-50.
[26] 周春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与协同效应[J].社会科学家,2018(2):99-103.
[27] 赵玉宗,潘永涛,范英杰,等.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J].旅游学刊,2010,25(3):69-76.
[28] 王桂霞.创意农业旅游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1):97-101.
[29] 黄先开.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动力、策略与路径[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4):1-8.
[30] 徐翠蓉,赵玉宗.文旅融合:建构旅游者国家认同的新路径[J].旅游学刊,2020,35(11):11-12.
[31] 蔡礼彬,李雯钰.节庆活动中参与者的文化认同建构:以青岛国际啤酒节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20(7):94-101.
[32] 洪学婷,黄震方,于逢荷,等.长三角城市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及补偿机制[J].经济地理,2020,40(9):222-232.
[33] 于秋阳,王倩,颜鑫.长三角城市群文旅融合:耦合协调、时空演进与发展路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2):159-172,178.
[34] 朱媛媛,周笑琦,顾江,等.长江中游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及驱动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22,41(5):785-796.
[责任编辑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