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华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需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农村绝对贫困问题消除了,随之而来就是如何推进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然而,广大农村虽已脱贫,但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农村人口受教育普遍偏低,部分农村人口素质能力及思想觉悟不高,缺乏积极上进和克服发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缺乏谋发展的内生动力。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村群众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是推进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乡村;共同富裕;教育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广大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得以解决,接下来广大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离共同富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广大偏远的农村,相对贫困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少农户总体收入还不高,与相对富有的家庭差距还比较大,跟城市富人对比,家庭收入、生活水平差距更大。受制于农村整体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农村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困难依然比较凸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仍然是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偏低,农民群众的能力素质还达不到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时代推进农村实现共同富必须重点解决农村教育发展问题,不断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
一、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必须优先发展好乡村教育
农村发展慢的关键原因在于农村教育落后,人才少,村民整体素质偏低。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缺乏人才发展就慢,大部分人的素质偏低,问题就多。而偏远农村普遍存在接受规范化教育少,村民素质参差不齐,高学历人才少的问题,这是农村发展慢,影响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也包括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当前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教育发展难成为束缚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卡脖子的问题。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进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必先发展好乡村教育。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乡村人口素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二、推进共同富裕必须破解“教育致贫”现象
事实一再证明,“读书无用论”观点是错误的,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但“教育致贫”现象过去在一些偏远农村却真实存在。“教育致贫”包含两层意思。
(一)教育成本太高,高昂的教育消费导致部分农村家庭入不敷出
过去无论家庭情况,学校收费都一视同仁,特别是到了高中大学,学费及各种费用总数不小,孩子教育费用成为了农村贫困家庭的一大经济负担。读高中读大学,一个孩子每年的学费都上万,加上其它各种费用开支,这对缺乏其它经济来源、靠天吃饭靠地谋生的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可不是小数,大部分贫困家庭都需要东借西凑才能凑到学费,培养出一位大学生欠下一屁股债。而等到孩子大学毕业,农村人路子不多适应社会的灵活性相对差些,又可能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压力或是只能找份收入不高的工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而一旦进入城市就得面临城市的消费水平,收入不高却又不得不适应城市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在城市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微薄的收入仍然是入不敷出,大部分从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几年,不但没有经济实力回馈家庭,甚至在城市买房还得农村老家共同出力,农村家庭的贫困状态并没有因为读了大学在城市工作而改善。这是教育致贫的一层含义。
(二)受教育水平低,创造财富能力较弱
大部分农村人都读书不多,文化水平较低,缺乏致富技术和本领,只能干些苦力活挣点辛苦钱,挣钱能力十分有限。这是目前认为部分农村家庭收入增长难的最重要的主观方面的原因,个体素质能力相对较低,没有能力去创办企业之类的,只能干点来钱慢的苦力活。个人能力和本领是家庭增收的关键因素,个人能力和本领差距,是造成不同家庭收入差距大的重要原因。有的人能力强,到外面广阔的世界闯荡,谋的好路子,创业成功,收入大幅增加,而有的人能力偏弱,灵活性差,只会干点最基本的活,且劳动效率低,收入微薄,两相对比,收入差距会扩大。
(三)破解“教育致贫”问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无论是教育成本高导致部分农村家庭难以承担重负,还是因为农村教育发展落后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的问题,单靠农民群众自己是很难解决的。必须借助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最快解决这一问题。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教育致贫这一因素,因而相對应的采取了贫困户家的孩子免学费及增加各种补助来解决贫困家庭孩子教育问题。免学费及增加各种补助为贫困家庭孩子上学接受更多教育提供了良好机会,降低了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对提高贫困家庭下一代的素质非常有益,让很多原本可能上不起学的农村孩子也能读高中读大学。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和扶持,不断改善农村孩子上学条件,消除“教育致贫”的不良现象,提高农村群体对现代知识的重视和渴望,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能力。
三、增强农村富起来的内生动力依赖乡村教育发展
(一)内生动力不足是农村富起来的一大障碍
大部分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思想觉悟不高,缺乏精神动力,消极处事,没有信心没有激情去干去闯,甚至有的人还养成好吃懒做、嗜赌成性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怪象不少见,有的人身体健康就是不想干活,整天游手好闲,随便弄点吃的能过日子就行。有的人则有了几个小钱就拿去赌博,而不是干点正经生意。而且有的地方整个村都呈现出消极的处世氛围,缺乏上进心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大人们从来不相信自家孩子可以通过上学读书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义务性的让孩子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就了事,然后就去打工挣钱;孩子们也缺乏突破父辈祖辈思维观念的勇气,认为自己也只能像祖辈父辈那样在农村生活一辈子,最好的出路就是出去打工挣点钱,弥补下家用。整个群体都是上进心不足,观念消极。这是农村长期发展不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内生动力不足。自己缺乏一种奋斗精神,就很难取得突破创造奇迹。
(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教育破除群体性的消极情绪
2017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创造财富首要前提,也是人民过时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不奋斗就无从富有,也就谈不上幸福。实现共同富裕也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消极处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大障碍。推进新时代农村的共同富裕,必须破除部分农村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扫清人民群众创造更多财富、过上更富裕的生活的最大障碍。要调动农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必须破解思想观念滞后及农村教育发展滞后问题。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让农村孩子上的起学,保证农村孩子入学率,通过教育全覆盖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高质量教育是破除消极思想观念、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则要扩宽农村教育培训形式和渠道,增加对农民群体的教育培训,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扩大受教育面。通过组织村民参加各类培训,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技能本领,本领强了,信心也就上来了,干劲也就有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