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会议精神的背景下,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建设体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了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应秉持的全面、融合、创新、协调的理念及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出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有6个特征,即吸引力大、组织力强、亲和力好、传播力强、创新力足、融合度高。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方式包括以全面发展促进体育文化体系完善、以融合发展提高体育文化共建质量、以創新发展提高体育文化建设质量、以协调发展提高体育文化产品质量。梳理了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体育文化建设中取得的多方面成绩,并提出了存在的不足和建设体育强国的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体育强国;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理念;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054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24.02.002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deeply implement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and logical induction method, we analyze the four concepts of “comprehension,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their connotations held by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tha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has the six characteristics of great attraction, good affinity, wide dissemination, strong organization, sufficient innovation and high integrati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mode of sports culture includes: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ports culture system throug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ports culture co-construction through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through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ports culture products through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study studies the multifaceted achievements of Chinas sports culture sinc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alyzes the deficienci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orts power.
Keywords sports power; sports cultur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建设体育强国作为我国体育战线共同的奋斗目标,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体育高质量发展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围绕“高质量发展”检索近十年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发现,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者们主要关注我国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冰雪产业、职业体育、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教融合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还未有关于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有必要关注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赋能体育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激活我国体育发展动能、提升我国体育发展质量、促进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我国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是体育强国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构建新的体育发展格局以及在我国体育领域增强文化自信和促进文化自强。
1 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与内涵
1.1 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最初主要指向我国经济领域,关注我国经济从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转变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新发展阶段后,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被关注的热点,涉及“十四五”时期我国国家建设的各领域和各方面,各行各业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从国家发展而言,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需要新的理念引领各个领域的发展。从发展理念而言,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上,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能够满足我国民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
1.2 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体育文化展现的是人类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所传达的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审美倾向和精神状态。缺少体育文化,体育活动就只有表浅的活动形式,而失去了深层的价值追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在加快建設体育强国的进程中,我国体育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推动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1]就体育文化而言,体育文化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正确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理念会影响体育文化的发展成效,同时也会影响体育文化能否高质量发展。
针对以往我国体育文化吸引力不足、影响力不大、发展方式较陈旧、与建设体育强国的其他相关领域融合不够等问题,对于体育文化在未来的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我国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四大理念是全面、融合、创新、协调。这四大理念体现的是现阶段我国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思想。换言之,我国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为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
1.3 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019年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该文件中还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的五大战略任务,其中就有关于体育文化发展的任务,要求“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体育强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必由之路。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由此,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体育强国是其中应有之义。《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是以文件形式对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体育强国作出的顶层设计,并明确了体育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
结合我国体育文化的特质与属性,对标《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对体育文化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我国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领域更加彰显,我国体育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能很好地发挥;2)在体育系统和全社会弘扬并践行以女排精神为旗帜的中华体育精神;3)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显著提高;4)能创作一批优秀体育文化作品,打造一批品牌体育文化产品;5)运动项目文化建设能深入推进;6)中华体育文化能很好地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体育文化 “走出去”。
2 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2.1 吸引力大
体育文化是否具有吸引力,决定着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关注度和认同度。体育吸引力是指体育吸引国家、组织或个人的注意力,并能把力量引导成为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2]。吸引力越大的运动项目,其运动项目文化就建设得越好。例如,在巴西、俄罗斯、卡塔尔举办的近几届足球世界杯就能吸引世界各国人民的注意力,使足球文化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传播。足球文化的魅力吸引着中国和不少国家都想举办足球世界杯,而举办足球世界杯不仅能使举办国民众感受足球运动的魅力,还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扩大举办国的国际影响力。由此,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在运动项目上就体现为某一运动项目吸引力强,从国家到民众都关注该运动项目,并且参与该运动项目的国民较多。
2.2 组织力强
文化是在群体中产生的,也会对该群体自身产生影响。对于政府组织和非政府体育组织而言,社会动员力和协调能力是很重要的组织力,这在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期间显得尤为明显。我国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时所体现的社会动员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十分强大。我国政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不仅能体现强大的社会动员力,也能体现强大的组织力。顺利地举办一次大型国际体育赛事,需要举办国政府具备良好的社会动员力、组织力、协调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否则,大型体育赛事就难以举办。凭借强大的组织力,中国政府不仅顺利地举办了北京2008年夏奥会,而且还顺利地举办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彰显了北京奥运精神和北京冬奥精神。
2.3 亲和力好
体育文化的亲和力指的是运动项目及其文化使人感到亲切,并对人自身产生某种正面影响的力量。参与者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通过感悟和体验所参与的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和情感以及了解其发展历程而对运动项目从不熟悉到熟悉,并最终产生身心放松的愉悦感,从而更愿意持续参与。若参与者未从体育运动中获得快乐感受和轻松体验,则某个运动项目的亲和力就不好。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某些运动项目要由少数人参与的精英体育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参与的日常生活化的体育,使这些运动项目成为广大民众放松心情、减小心理压力的休闲健身活动或以体会友的社交活动。
2.4 创新力足
创新是在事物原有基础上进行有别于常规的思考和改造,继而能使旧事物发生本质变化,是对旧事物进行的一种替代或升级。创新引起的这种积极变化有利于推动事物发展,是促进事物发展的驱动力量,是新旧事物更替的一种手段。文化发展本身就体现着人类对旧事物的创新与对以往认知的超越,是人类在很多领域谋求发展的基础。以竞争、挑战为核心特征的竞技体育文化能凸显一个国家的体育文化创新属性,这在历届奥运会开闭幕式展演中都有鲜明体现。各届奥运会举办国都在奥运会开闭幕式方面进行着别具一格的创新,力求在开闭幕式文艺节目演出中展现举办国的文化特色。例如,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收放自如的卷轴画、李宁手持火炬在空中奔跑等现场展演就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大胆创新。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不仅要能在国际竞技体育舞台进行良好展示,而且还要构思巧妙以及能赢得国内外观众的赞赏。
2.5 融合度高
在万物互联、信息网络互通的当代社会,事物发展与信息广泛汇集和深度融合息息相关[3]。我国体育领域的中西方文化融合既包括不同体育观念的从表达到容纳,又包括其他国家顶尖运动员的从归化到融入,还包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从交流到交融,更包括多元体育资源的从相加到相融。融合是2种或多种不同事物或思想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从各国体育文化而言,不同国家的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不同国家的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正是需要通过融合来实现“美美与共”,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思想交流与文化交汇中寻求共同话语,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我国不同领域而言,我国体育文化与经济、教育、科技、外交等领域的融合也很有必要,这是增强与扩大我国体育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方面。我国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不断推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从理念到人才、从技术到资源、从体育领域到非体育领域进行跨界融合,在交叉融合中实现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新飞跃。
2.6 传播力强
文化需要创造,同时也需要传播。没有人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创造,文化就无从谈起;没有传播,文化就难以产生影响力。体育文化的传播力是指传播主体充分使用各种手段,实现体育文化有效传播的能力。其中的传播主体既包括传统媒体,也包括新媒体。在大型体育赛事中,那些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开幕式、原创的开幕式主题曲、富有文化特色的吉祥物、体育明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激烈对抗场景、那些展现体育之美的传播内容、对和平与友谊的颂扬,对受众而言都是有价值的。一个国家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是该国的体育价值观,只有展现出该国体育领域的真、善、美,才能体现该国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3 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方式
3.1 以全面发展理念促进体育文化体系完善
体育的发展需要得到文化的滋养。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体育文化是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五大领域之一,不论是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及体育产业,还是体育对外交往,都需要体育文化予以支撑。
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全面的发展。这意味着体育文化的发展不是体育领域局部的发展或某一体育文化要素的发展,而应是体育实现系统性发展,并且要形成相对独立的发展体系。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要完善体育文化体系、优化体育文化发展体系的原有框架,把体育文化视为一个有关体育的文化体系进行全面发展,涵盖体育行业内部的各个领域。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1)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2)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遺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展演及展示;3)中华体育精神展现体育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弘扬;4)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5)体育文化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6)建设运动项目文化,广泛传扬中国体育故事;7)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对青少年富有吸引力;8)体育文化产业得到发展,体育文化产品多种多样;9)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大力实施,体育文化产业与外部产业融合度高;10)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美术、体育摄影、体育收藏品等体育文化产品丰富。以上10个方面构成了体育文化发展的一个体系框架,应在该框架下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系统发展。
3.2 以融合发展提高体育文化共建质量
融合发展是指通过整合不同资源而得以发展和壮大的一种方式。对于体育而言,体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度高,以至于有时难以分清体育的边界[4]。其实,体育行业与其他行业出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现象,恰恰反映了体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度高,而这正是体育的优势所在。
体育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身的特色。体育文化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领域之一,是中国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可以自成体系。而该体系是由多要素、多环节、多层次、多主体构成的,可用融合发展的方式建设该体系,解决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5]。通过体育行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可增强体育文化的融合度。这种融合发展不仅体现在行业之间的融合,也体现在发展方式上的融合,体育行业与其他行业融合之后产生的发展成果可供相融合的各个行业共享,能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推动体育行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和影响。对于体育文化与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而言,主要包括以下3种融合发展。
1)虚实兼顾的融合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产生了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逐渐发生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虚实融合的方式和深度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以现实世界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虚拟现实为主”。从体育文化产品销售而言,线下销售与线上销售相互补充,体现出了虚实兼顾的特点。从融合的内容而言,体育文化通过与相关产业融合产生了体育文化产业、数字体育产业的新业态。体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体育文化与媒体的融合、体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合、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都能产生新的业态,从而在融合共建中促进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2)规模化和多样化的融合发展。从体育的投入而言,竞技体育是精英体育,依靠举国体制实现制度化保障,而群众体育是惠及广大民众的多样化的体育,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投入。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一些小众化的群众性体育项目开始兴起,这些体育项目的参与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强调个性化,更加注重满足参与者的主观感受,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从运动项目文化而言,群众性体育活动呈现出的追求健康和快乐、交朋友的特点,与小众体育项目展现出的独立参与意识、追求与众不同、满足自我体验需求的特点相区别。从参与者而言,既可以“随大流”参加群众性体育活动,也可以“耍单边”选择小众体育项目,还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更精准地满足自身的健身需求。
3)跨界的多主体融合发展。从含义而言,跨界主要指2个或2个以上专业或行业相融合。从学科而言,体育文化学可以与哲学、艺术学、人类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融合发展,通过学科交叉生成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智慧体育公园组织举办充满体育文化氛围的亲子活动,推出将健身活动、体育产品宣传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满足我国民众向往美好生活的体育消费需求。
3.3 以创新发展提高体育文化建设质量
创新是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率先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能快速实现现代化,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6]从创新方式而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借鉴经验再创新是创新的3种主要方式。这为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和体育强国增添了多条实现路径。从创新内容而言,创新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的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也有微观的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从体育强国建设而言:一方面,创新发展体现在举国体制的创新,即在竞技体育方面不断激发社会多元主体的发展动力,消除已有阻力,把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有机结合,向新型举国体制转变[7];另一方面,创新发展还体现在通过体育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和创新体育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完善体育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体育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而体育文化创新发展则要加强培养体育文化人才,创新体育文化体系管理体制与机制。通过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体育高质量发展。要想实现体育的高效与高质量发展,除了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质量的提高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是体育文化人才数量的增长。这就需要在体育文化人才引进、体育人才评价、体育人才激励等人才管理机制上进行创新,营造尊重人才、竞争择优、待遇適当、保障有力的制度环境[8]。例如,国家体育总局为了加快推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并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人才规划(2023—2035年)》,并聚焦人才的培养、引进、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加大了政策创新力度,营造了尊重人才的制度环境。
3.4 以协调发展提高体育文化产品质量
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之一。协调发展理念是理顺社会不同主体发展的先后关系、拓展社会不同主体的发展空间、维持社会不同主体的平衡发展、提升社会不同主体发展效能的根本遵循[9]。协调发展中的发展是指整体的发展、系统的发展,需要各领域、各环节、各因素协同联动。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提高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的质量。从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而言,同样面临着提高体育文化产品质量的要求。
协调发展理念是为了解决我国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而提出的。例如,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发展不平衡,通过协调发展,可以促进体育强国建设的五大领域大体保持平衡发展,齐头并进,防止出现严重失衡的状态,其目的在于提高体育发展质量,促进我国体育领域内部的协调发展。从体育研究而言,也需要学科融合。“学科融合是多领域知识的贯通”[10],要通过多领域知识的协同应用,实现不同学科的协调发展。
总而言之,体育服务与体育消费的协调发展、中华体育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体育文化产品创作与体育文化产品消费的协调发展都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要通过协调发展增强体育领域与相关领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提高体育文化产品质量以及促进体育领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平衡发展。
4 我国体育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取得的成绩
4.1 各类体育博物馆相继出现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也是历史文化遗存汇集与展示的殿堂。体育博物馆承载着中国体育领域的历史遗存,展示着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的体育文物。人们通过体育博物馆能了解中国某个历史时期的体育文物、某个运动项目的普及历程,能从历史视角和人类文明的高度认识古代体育、思考当下及启迪未来。
早在2005年,临淄足球博物馆便揭牌开馆,这在当时是我国少有的运动项目博物馆。而在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我国一些城市纷纷开始建设体育博物馆。例如,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上海体育博物馆等各类体育博物馆相继出现。目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厦门等城市都建有体育博物馆。“据统计,在过去10年,中国体育博物馆从105座增加到184座,呈现数量增加、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11]体育博物馆在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讲述中华体育故事、促进体育文化交流、彰显城市文化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影响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4.2 通过“体育事业发展成就展”和“两博会”展现中华体育文化特色
文化能反映时代特点,能体现某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历程。中共十八大召开后,国家体育总局主办了“体育强 中国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体育事业发展成就展”,既向公众展示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又展现了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和勇立潮头的时代精神。国家体育总局还以“两博会”为抓手,推动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的融合。“两博会”是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与体育旅游博览会的简称。每年的“两博会”同时举办,并已成为展示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推销健身与健美产品、推动体育旅游发展的国内最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平台[12]。在“两博会”期间还会举办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射箭、蹴鞠、高山滑雪、野外生存等各种活动。这些体育文化活动使那些“沉睡”在博物馆的文物“活”了起来,能使民众近距离地观赏。
4.3 中国女排精神列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蕴含着伟大建党精神。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中又建构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源于中国体育界的女排精神列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不仅树立了中国体育人的良好精神形象,而且对体育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会产生推动作用。以“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为内涵的中国女排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国家队运动员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13],能提振我国“三大球”发展的信心,已成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4.4 北京冬奥精神丰富了中华体育精神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中国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从申办到筹办、再到举办的7年时间,北京携手张家口作为主办城市全力投入,成功举办了2022年北京冬奥盛会。习近平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中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14]。北京冬奥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彰显,丰富了中华体育精神,是新时代体育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精神成果。北京冬奥精神的形成还说明,新时代的中国体育人能从历史中吸取宝贵经验、继承精神财富,在未来接续奋斗,不断创造中国体育事业新的辉煌。
4.5 中华体育精神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于2022年6月24日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5次会议修订通过,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1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总则中明确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培育中华体育文化”作为立法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中华体育精神在我国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导向,是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依据。
4.6 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为了落实中共十七大会议提出的“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引领我国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自豪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部在2011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國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教育部在2014年3月又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融入生产生活,保护传承文化遗产。随后,教育部又公布了2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进入中小学校园,使青少年学生能够在练习太极拳等武术类运动项目的过程中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确定传统体育类非遗传承人名单、抢救濒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某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等措施均表明一些作为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逐渐受到重视。此外,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还会举办舞龙、舞狮、龙舟竞渡等体育活动。如今,中华龙舟大赛、舞龙、舞狮等运动项目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良好载体。
4.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侧重体育文化研究
体育文化要繁荣发展,需要相关理论予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这种需要尤为迫切,且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在体育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从而使体育文化发展有所加速。这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量和类型就可见一斑。从2012年至今,体育文化方面已经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共有47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有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有22项(见图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有35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有81项(见图2)。上述这些基金资助项目的选题涉及中华体育精神谱系、北京冬奥会遗产、新时代全媒体传播、武术通史、中外学校体育思想史、体育思想、体育价值观、女排精神、世界冠军口述史、运动项目文化等方面。这些研究不仅涵盖了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各个任务领域,而且研究得比较全面,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体育赛事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可以说,涉及体育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4.8 体育影视类文化产品数量增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这份决议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不仅需要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展现这种精神力量,还需要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创作体育文化产品,使中华体育精神贴近青少年,深入广大青少年内心。要通过创新将丰富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融入这些体育文化产品中,使其具有艺术价值和可普及性以及成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有效载体。同时,类型多样的体育文化产品还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成为体育文化产业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体育文化产品在逐渐增多。例如:有展现中国女排精神的体育电影——《夺冠》;有记录中国首个世界冠军的体育纪录片——《人生能有几回搏》;有体现冰雪运动的体育电视剧——《超越》;有反映电子竞技的系列动画片——《全职高手》;有青春励志动画片——《篮球旋风》;有表现北京冬奥会的大型微纪录片——《一起上冰雪》;有反映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沧桑巨变的电视节目——《图鉴中国——我们的一百年》;等等。这些体育文化产品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宣传,吸引了众多民众的注意力,在激发青少年拼搏进取精神、增强体育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以及影响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9 蕴含体育精神的体育品德成为我国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在2022年4月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对于前一版本增加了“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提出了蕴含体育精神的体育品德。在该版课标中,“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3个维度。”[16]上述体育品德既突出强调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的培养,又强调中小学生对运动项目文化的体验。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一个进步,说明运动项目文化的育人功能受到了重视。
5 我国体育文化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5.1 全面发展存在的不足
我国体育系统历来重视技战术的训练,但是当前对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的主观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体育文化很虚,不如运动技术那么切实可感。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这反映了我国体育系统对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认识有偏差,对运动项目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例如,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从1980年成立至今有四十余年,下设有20个分会,有体育社会学分会、学校体育学分会等,涉及体育学的多个研究领域,然而体育文化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五大领域之一,却至今未有“体育文化分会”。
此外,在我国体育院校开展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对中国体育史形成了研究传统,但对中国体育史的研究并不能代替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2008年之后,建设体育强国成为体育学界的研究焦点,但是对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仍像“雾里看花”,有不少研究者对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较肤浅。即便我国政府已经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体育文化建设的方面,但是体育文化如何具体地全面建设,仍然是一个需要研究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例如,《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对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主要从4个方面列出了框架,即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及丰富体育文化产品。这4个方面很重要,但还不够全面。诸如数字体育、电子竞技在体育领域显现出较大发展活力,但是目前这些运动项目的文化建设受关注度不够。
5.2 融合发展存在的不足
将体育强国建设融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体现的就是融合发展的新理念。这种融合发展能为我国体育文化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融合发展上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体育文化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足,未能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出体育行业的核心价值观;2)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不足,优质的体育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高质量的旅游资源;3)体育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不足,体育文化产业链条不长,体育文创作品数量还不够多,体育文化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5.3 创新发展存在的不足
发展是创新的第一内生动力。我国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能推动我国体育的发展与繁荣。我国竞技体育突出的是选拔功能,要完成既定的为国争光的任务。这种严肃的体育,在常规体育赛事中更重视选拔后备人才,至于观众是否喜欢这样的体育赛事,并没有人在意,所以这种体育赛事缺乏文化建设、亲和力不够、难以调动观众的观赏热情,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也很有限。除了体育赛事文化建设,国内一些新媒体的体育赛事转播能力,尤其是在境外的转播能力以及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转播理念和转播方式创新不够,体育文化建设成效有待提高。此外,我国体育系统内研究体育文化的学者数量严重不足,研究队伍力量薄弱,而且我国多数专业性体育院校没有开设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课程,全国研究体育文化的在职教师和在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较少,从而使得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稀缺。
5.4 协调发展存在的不足
主张协调发展是为了使我国体育行业内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和平衡发展,强调体育发展的整体性。从体育的高质量发展而言,列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中国女排精神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但是多数运动项目的文化建设还处于梳理阶段,还没有各自凝练出运动项目精神,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成果在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还不够全面和充分。同时,运动项目文化研究的主力主要是我国专业性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教師,这使得运动项目文化研究成果容易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与国家运动队和省(市)运动队的实际学训有差距。此外,体育文化研究的方向和成果也出现不平衡现象。例如,在增强文化自信、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背景下:一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较多;二是关于校园体育文化、运动项目文化的研究数量较多而高质量研究较少;三是研究体育志愿文化、体育慈善文化、体育文化创作的很少;四是有关体育音乐、体育美术、体育摄影、体育动漫、体育影视、体育收藏品的研究更少。总之,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呈现出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不平衡的现状。
6 改进策略
6.1 以文化的“四个重要”论述促进我国体育文化全面发展
习近平在2020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17]这“四个重要”是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和深刻诠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需要中国体育人铭记在心,在体育实践中践行。同时,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一节中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内容中被提及。这说明,体育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中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发展同样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依据国家政策以对内凝聚广泛共识和对外传播理念为两大功能进行全面、系统地谋划,不仅要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的体育文化4个方面的建设,而且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贯彻习近平关于文化的“四个重要”论述,研究数字化体育、电子竞技等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此外,在体育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上,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应成立体育文化分会,促进体育文化研究人员提高研究水平,从而逐步实现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6.2 促進体育强国与文化强国的融合建设
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党和政府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文化能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建设体育强国时,通过体育文化建设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也能协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例如,通过体育文化建设能够进一步凝练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中国青少年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其中,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为国争光,就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而建设体育文化又有助于进一步树立中国体育人的新形象和扩大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举办各类国际体育赛事,诸如奥运会、亚运会等不仅能提高举办国的国际知名度,还能彰显举办国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体育文化还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增进民间友好往来。通过体育赛事和体育合作,有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或巩固外交关系,促进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总之,我国的体育文化建设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强大精神力量。
6.3 建设一支高质量体育文化研究人才队伍,促进中华体育文化创新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核心,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从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而言,创新首先是发展理念的创新,然后是体育制度的创新,落脚点在体育实践的创新。体育文化要获得大发展和大繁荣,根本路径在于体育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国家体育总局在2023年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人才规划(2023—2035年)》中提出,人才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其中就包括体育文化人才这一大类。而建设体育文化研究人才队伍的重点则在于:首先要关注和建设与体育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以“体育+”其他相关专业的方式,跨学科培养体育文化研究人才队伍;其次要根据专业性体育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的办学条件设置体育文化学专业,开设体育文化学相关课程,通过体育文化学专业教师培养对体育文化感兴趣的学生,使体育文化研究后继有人;再其次要在体育系统中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并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的相关培训,使各级各类运动队负责人提高对体育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总而言之,建议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下设的各地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在全国范围组建一支体育文化研究队伍,从中选拔优秀青年,分阶段地进行培养,最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研究人才队伍。
6.4 深入理解体育的“四个重要”论述,推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发表的关于体育的“四个重要”的论述指引着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其中的“体育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的论述与体育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中华民族形象、中国体育人形象、中国体育外交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体育而言,社会动员力、赛事组织力、媒体传播力、运动项目亲和力、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能力都是体育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提高的各种软实力,这些能力需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及均衡发展。在促进体育文化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时,有必要系统研究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代表的体育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下,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全面、融合、创新、协调的理念为指引,在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及协调发展上下工夫,全面、均衡、系统地推动我国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EB/OL].(2016-01-04)[2024-01-16].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104/c64094-28009486.html.
[2] 黄莉. 体育软实力的概念、实力要素与核心探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7(2):6-10,16.
[3] 孟桧. 融合,要以“和”力促“活”力[N/OL]. (2023-09-27)[2024-01-08].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3/0927/c457713-40086155.html.
[4] 任海. 当代体育发展与体育概念的界定[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5):4-7.
[5] 艾丰. 新时代更加重视融合发展[N/OL]. (2018-05-30) [2024-01-12].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530/c40531-30022026.html.
[6] 陈劲. 创新是第一动力[N/OL]. (2023-01-13) [2024-01-12].http://www.news.cn/politics/20230113/dc278d2e25684574860dfabb3333977b/c.html.
[7] 钟秉枢. 新型举国体制:体育强国建设之保障[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3):1-7.
[8] 曹彧,王子纯. 加速体育人才培养 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就《体育强国建设人才规划(2023—2035年)》答记者问[N/OL]. (2023-12-08) [2024-01-12]. https://www.sport.gov.cn/rss/n
25958688/c27167643/content.html.
[9] 任理轩. 坚持协调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二[N/OL]. (2015-12-21) [2024-01-12].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5/1221/c40531-27953308.html.
[10] 任海. 基于范式转型的体育学术共同体构建与体育学融合发展[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47(1):1-7.
[11] 陈国强. 聚焦体育历史、展示城市活力,中国已有184座体育博物馆,您都去过吗?[N/OL]. (2023-05-18)[2024-01-12]. https://new.qq.com/rain/a/20230518A0135M00.
[12] 2023体育两博会精彩纷呈 体育多元文化助力美好生活[N/OL].(2023-12-08)[2024-01-15]. https://sports.cctv.com/2023/12/08/ARTIm9xrnynZ1l5TqNoJ5rtf231208.shtml.
[13] 习近平会见中国女排[N]. 人民日报,2019-10-01(2).
[14]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OL]. (2022-04-08)[2024-01-15].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08/content_5684173.htm.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EB/OL].(2022-06-24)[2024-01-15]. 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624/c1024-32455945.html.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3.
[17] 习近平. 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