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倩
所谓“选材”,就是根据作文的主题需要,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使文章产生更好的效果。关于选材,相信很多学生都习惯于从生活中来,那就是——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事件。但熟悉的事件也可能是琐碎的事件,这样也会面临一个窘境,那就是难以从更高的维度立意,作文难以有深度,毕竟自己身边的生活仅仅是沧海一粟,这不符合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我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到更广阔的历史、社会时空当中,寻觅那些与时俱进的社会素材,这样才能提升自己作文的深度,让作文充满思想性和思辨性。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些素材来充实自己的作文呢?
一、涵養家国情怀,砥砺奋斗心智
有专家说:“高考作文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这句话说得十分正确。作为一名立志于民族复兴的高中学生,我们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那就是浓厚的家国情怀。这份情怀衬托下的作文才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换句话来说,家国情怀和奋斗情怀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体现了新时代学生的精神风采。
2023年北京卷作文题目是“续航”。一个学生说续航是“为中国梦的伟大征程续航”,这个论点本身就鲜明地表达了家国情怀,具有具体的指向性。他继续谈及要想为中国梦续航,要立志明德,与时代同行;还要勤学苦思,为梦想奠基;更要勇挑使命,为民族奉献。这几个观点层层递进,具有无可辩驳的雄辩力量。令阅卷老师赞叹不已。
新课标正在逐步推进当中,全国各地的试题也在紧紧围绕着时代的脉搏开展命题。厚植家国情怀、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斗心智等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也融会在作文试题当中。针对这样的命题思路,作为一名即将面对2024年高考的学子,在作文中加入家国情怀,以其为“引”,自然能写就佳作。
二、传承优秀文化,讲好民族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全体中华儿女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它积淀着中华民族当中最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深远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我们理应感到自豪和骄傲,要在作文中讲好中国的、民族的故事,在讲述中传承优秀文化的因子。
在全国新课标I卷中,一个考生的作文《小奖牌映射大担当》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好例子。文章以“奖牌”作为引入点,讲述了传扬红色理论的郑德荣教授、勇夺冬奥会奖牌的中国健儿、冲锋在前的医生护士,他们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新长征的故事,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由己及人、奉献精神的呈现。观点非常明确,言之有据,具有雄辩的力量以及强烈的说服力。在另一篇作文《品读故事,汲取力量》中,考生也立足民族发展的现实,谈古论今。他说在新的时代中,当有辛弃疾那样的豪气万丈,更要有毛相林这样的乡村干部的默默奉献,才能构筑好民族的未来。作文当中的一古一今素材,让人感动。
同学们不妨在自己的作文当中增加文化素材。所谓“国无文化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学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深沉、最持久的深厚力量,关注传统文化,讲好民族故事,就是尊重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追求。从这些文化故事、文化习俗中汲取智慧,也能让我们振奋精神,获取前进的力量。
三、突出人文关怀,凸显人文意蕴
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实存在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和思考,有真情实感。在写作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素材,联系社会和时代背景,呈现新时代的正能量,作文就一定能够打动人的心灵。
在全国新课标I卷中,一个考生的《故事细道来》让人感受到了人文的力量。他从张桂梅老师说起。这个考生从张桂梅的人生轨迹娓娓道来,但不是像报告文学那样将人物的经历前前后后地叙述出来,而是站在张桂梅老师的视角来写,让人不自觉地代入到张桂梅老师的生平中去,感受张桂梅老师的不容易、感受她悲天悯人的伟大力量,呈现了张桂梅老师的良好形象,让人热泪盈眶。阅卷老师认为这是一篇“充满人文关怀”的作文。
总的来说,“人文关怀”这个词语看起来比较“高端”,实际上是要我们多关注社会上的人和事,而不是单单谈自己个人的生活。毕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对身边人的帮助,我们当有感激之情。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些默默无闻的人,他们可能是护士、医生、科技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承担起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只要将这些人物的经历写到作文中去,就能让作文充满意蕴。
四、感受经典魅力,寻求独特见解
名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的文化传承、文明沿袭很多都是从名著中来,厚重的名著让我们感受到了它无穷的魅力,也让我们从中窥见前代恢宏的历史故事,更见证了先贤们无上的智慧。如果在作文中将名著的思想、智慧融入,我们的作文会有博大的视野,透出智慧的、厚重的文化气息,呈现出新时代学生应有的魅力,也定会让阅卷老师刮目相看。
在2023年全国新课标I卷中,一个学生以鲁迅的《故事新编》为例,解析了中国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目的就是借古喻今,赞美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舍身求法、为民请命的人。书籍是人类的进步之梯,更是思想之梯,它的厚重恐怕我们几代人都难以消化,只能默默地、虔诚地开展阅读。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还应该联系现实,毕竟时代在发展。我们要做的是挖掘名著的时代内涵,提炼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其为社会、为民族发展服务。
2023年北京卷的“亮相”题目中,一个学生以《窦娥冤》这部名剧为例谈京剧的发展。他说京剧作为传统的艺术,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有点“式微”。要想吸引青年一代的注意,应该融入时代的元素,就像最新版的影视作品《水浒传》一样信息化、现代化,真正让京剧重新“亮相”,在时代的洪流中熠熠生辉。这样的观点非常独特,发人深省。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站在写作的角度来看,“米”就是写作的材料,可见,写作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在写作时,我们要选择那些能够充实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时代在进步,人的思维也在进步,看事物发展的角度也在进步,这就迫使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生活,多关注时代的发展,融入时代的浪潮中去,让自己的作文呈现时代性、深刻性、哲理性,避免泛泛而谈,强调素材的深刻性和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