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良
“动静结合”作为一种提升行文美感的有效手法,不仅能够使我们笔下所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而且也会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极大地增强了作文内容的可读性。因此,笔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动静结合的写作技巧。
首先,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学会用心捕捉景物的静态特点和动态变化。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学会在平日里养成留心观察生活、认真把握细节的良好习惯。因为使用细节描写不仅可以将静态的事物写活,也能够以更加生动细腻的形式将动态的场景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重返故乡后,作者第二天早上在家门口看到的场景:“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在描写家乡环境变迁时没有直接感叹家乡变化的程度有多大,而是将目光聚焦在“瓦楞上的枯草”这一细节性的植物上来暗示岁月变迁。“枯草的断茎”看似是萧瑟的静物,实则反映了多年来故乡的人和事物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故乡已经失去了记忆中那番生机勃勃和热闹的场景,而“当风抖着”这一微妙的动态描写更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凉的氛围,此处的“以动衬静”能够给读者带来格外丰富的情感体验。下文,作者用一句话简单交代有几所房屋的主人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此时作者眼前的故乡才显得更“寂静”,作者也是巧妙地抓住了这一典型的细节变化来衬托当下环境的“静”。即使没有使用程度鲜明的词汇来突显物是人非,也能够达到引起读者共鸣、渲染环境气氛的巧妙作用。
其次,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我们也可以利用细节性的动静变化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状态。比如,成年后的闰土见到许久未见的作者,但因为身份尊卑有别不能再像儿时那般无所顾虑:“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沒有作声。”作者没有直接写闰土神情是如何大幅度变化,而是用“欢喜”和“凄凉”这样感情色彩鲜明的词汇来暗示闰土的内心经历了复杂的情感转变,作者更加细腻地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来捕捉人物当时的情绪,引领读者一步步品味其中的深意。因此,在进行景物的静态描写或动态描写时,一定要学会将画面写得具体,才更加容易吸引读者眼球。
再次,我们还可以调动自己的感官感受,将景物的动态变化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来。因为感官描写可以让读者从多个侧面观察景物、多个角度感受人或事物,既能够将静态的事物变得栩栩如生,也可以将动态的事物描绘得更加逼真,从而让作文内容更加丰富细腻,让读者如身临其境。比如《故乡》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返回阔别了20多年且相隔有2000多里的故乡时已经是深冬时节,作者对当时冬景的描绘是:“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不论是段落中“阴晦的天气”“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这些通过视觉所见的静景描写,还是“冷风吹进船中,呜呜的响”这般通过听觉感受到的动态变化,其实最后都指向了作者内心深处最直接的感受,那就是涌起一股“悲凉”。作者在回到故乡后听到闰土要来看他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深蓝”“金黄”“碧绿”这样鲜明的色彩都是最直观的景物特色。作者在场景描写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感受,才让画面更具有穿透力,让情感表达得也更加贴切。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运用感官描写刻画动静结合的场面时,所要调动的感官要恰当、能够真实地反映所描述事物的具体特征,不能为了使画面更富有动态的变化而滥用感官描绘。
此外,我们还要灵活运用修辞技巧,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将动态的景物拟人化。我们经常会用到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以使静物描写和动态场景变得更有意境,增添作文的可读性和审美价值。《故乡》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比如写多年后再次见到杨二嫂时作者大吃一惊,因为一时间没有辨认出来。当时杨二嫂的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且张着两脚,于是作者将她描写成“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而我们所知的圆规具有的特点是“瘦、高,脚细”,将杨二嫂比喻成圆规,使得人物形象在读者的脑海中变得更加具象化。又比如,在文中写到作者和成年后的闰土交谈时谈到闰土家里的情况,闰土的反应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摇头”这一简单的动作描写其实已经暗示了闰土成年后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而作者将闰土进一步比作“石像”,一方面写出当时闰土的反应十分木讷呆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成年后的闰土已经被生活折磨得了无生趣,和儿时英勇刺猹的形象相去甚远了。使用修辞手法描绘画面不仅可以在内容上突出景物的特点,还可以营造更加生动的氛围、表达哲理性的内容。
最后,在利用动静结合刻画场景时,我们可以巧借外力,赋予场景更多的氛围美感。例如在我们日常的作文中,可以借助风力,写花草树木摇曳生姿、水波泛起层层涟漪;借助雨水,写雨水拍打树叶,奏出优美旋律,雨丝成线,织成别样网帘;借助人物,增强画面的故事感、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让读者觉得描写更加贴切,等等。总而言之,在描绘景物时,借用其他的意象能够让我们的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比如《故乡》中,作者在描写人物时,不仅写出了人物静态时的身材体型、衣着外貌等,还写出了人物神态、动作的变化等,使得画面内容丰富且十分具有层次感。文中,在描述对闰土的印象时,鲁迅用了两个时间和空间完全不同的场景描写作对比。一是将画面放到幼年时二人初次认识的场景:“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文中提到的“紫色的圆脸”“小毡帽”和“银项圈”都是属于闰土这个人物的标志性特征。多年后二人再次相遇时,作者对于成年闰土的描绘变得更加细致,除了简单的衣着外貌还增加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记忆中“紫色的圆脸”在多年之后再见面时却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闰土的毡帽变得破旧,原本红活圆实的双手也变得“又粗又笨”。不管是静态描写上的差异还是对人物细节动作的捕捉,作者很成功地将读者带入到了不同的场景中,体会到了不同的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事实上,在灵活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为作文增添丰富性和可读性前,我们要先明确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各自的优点。使用动态描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人或事物的动态变化,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而静态描写则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人或事物的状态特征,使读者对其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我们可以将动静结合有效运用到景物描写和场景刻画中,通过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让文本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好地展现出人或事物的全貌,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也让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