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应
★我们都知道“题好一半文”,意思是说“好的题目,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但是笔者认为,“材”好也一半文。素材是作文内容的主要部分,没有素材支撑的作文,只能是泛泛之谈,甚至出现东拉西扯没重点、写来写去流水账、陈词滥调无新意、客套空假没内容、语句磕巴不流畅等问题。高考作文分值(60分)妥妥地摆在那里,因此,要想语文成绩好,作文必须拿高分,要想作文拿高分,作文的素材要选好。
一、高考作文选材的基本要求
高考作文选材有什么样的要求呢?一般来讲,选材不外乎以下要求。
选材要紧扣主题。这一点很好理解,在高考作文当中,只要我们确定了作文的主题,我们就要选择合适的素材。如是记叙文,则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如是议论文,则要体现论据和观点的相互统一,即素材与作文的主题应该紧密结合。
选材要真实。素材来自生活现实。直接材料就是我们每天从生活中见闻的各类人和事,而间接材料来自我们阅读过的书籍和文章。这些素材都是真实的。即使是科幻类的文章,其原理也是生活的反映。真实的材料,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才会从容自信,才能打动读者,才能让人信服。
选材要典型。所谓“典型”,要求所引用的素材经得起时代的考验,是一个典型性的材料,因此,作文的材料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典型和精益求精。
二、新课标下的选材新要求
前文谈及的是一般性的选材要求,而站在新课标、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除了一般性的要求之外,阅卷老师更希望看到,也是新时代需要的、强调的两样东西——思想性和创新性。
(一)选材的思想性——永不消逝的作文高分选项
作文的思想性指向作文立意。有鲜明的、正确的、深刻的立意的作文,一定充满思想性,这也是很多文学经典得以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因。比方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如果是一般人,肯定只会写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规模、周边的优美景色等这些外在的东西,但是范仲淹却能从人的本性和使命说起,希望朋友滕子京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心胸,而且要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作为自己的理想。此文也成为与《滕王阁序》并列的经典美文。
阅卷老师希望在高考作文中看到深刻的思想性。比方说在全国新课标II卷中,作文的中心议题是“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很多考生围绕自己的成长大谈特谈,其角度都是个人的成长历程,有的甚至从小学写到了高中的个人空间,妥妥地写成了个人成长的“清单”,这样的作文是难以得到阅卷老师认可的。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心中小到没有装着身边的同学和家人,大到没有装着国家和民族,就太狭隘了。
那么,从这个题目来讲,如何呈现深刻的思想性呢?实际上,所谓的“空间”不仅指自己身处的四周,更是指我们自由发展、心灵成长的外在环境和精神空间。这样,“空间”就广大了,彰显着对个人和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一个考生在作文《浮生半日闲,一辈子还愿》中,谈及了网红李子柒——中国内地短视频创作者。作文说她沉迷于传统文化的空间中,虽然遭到了“作秀”“作假”的诽谤,但是她一如既往地沉浸在自己的空间里面,只为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希望借此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观,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引子,说自己苦练古筝也是一样的“同行者”,希望在一辈子的“空间”里面还愿——实现中华文化的普及。这样的作文就很有现实的针对性,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更有社会热点。作文的思想性十足,新颖独特,而且具有真情实感。
(二)选材的创新性——永不过时的作文高分要求
作文最忌的就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很多学生的作文完全没能体现自己独立的、创新的思考。高考作文更强调创新性,一方面强调创新性使用素材,另一方面也强调创新性挖掘素材的深意。那么,如何做到素材的创新呢?
其一,我们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面,每天都有新事物产生,这些新事物都能让我们浮想联翩、融会贯通。高考作文要让阅卷老师感觉到作文素材的新颖。比方说2023年全国甲卷的高分作文《审时而为,紧握自我》。其素材是非常新颖的。文中,正面观点素材中的“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和钻研数控技术的秦世俊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惊讶于考生积累的时事热点。所以,新颖的素材很重要。
其二,我们要深入解读,开拓新意。“新颖”也不一定要求素材必须是新的,更强调“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生活的本质。比方说鲁迅作品《故事新编》,书中所引述的故事都是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但是谁又能说它是单纯的复述呢?鲁迅深度的、创新的解读,发人深省。
在2023年全国新课标I卷中,一个考生在他的作文《品旧故事,写新意义》中,专门从《西游记》三打白骨精说起。他说白骨精三次变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创新销售的过程,这一点认识很有新意。而白骨精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种“新意”是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这样的创新解读让人拍案叫绝。
三、新课标下的选材“要诀”的提醒
在实际的写作训练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的素材其实并没能体现思想性和创新性。思想性和创新性的获得需要积累,进而逐步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选材目标。在这里,关于素材的积累和运用,笔者有几点建议。
珍视生活积累。我们要善于发掘人世间的真善美,将平凡的素材往深处联想和拓展,让这些素材变得深刻,焕发新的意蕴。比方说初中阶段学过的《白杨礼赞》,作者茅盾从北方的这一列列白杨树联想到北方始终坚持抗日的民众,白杨树也成为那个时代淳朴、向上、积极的代名词。
珍视课文积累。我们使用的教材中也有独到的、动人的事例。历史教材的史实材料、数理化教材中的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些素材均可以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实现“跨学科”的综合。比方说叶雨婷的《“探界者”钟扬》,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但是当中综合了植物学和政治理论,更有追溯历史的情怀,让整篇文章充满思想性和创新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珍视课外积累。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我们要拓展自身的阅读面,从经典名著、新闻、媒体、网络论坛等获取最前沿、最有价值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转换成作文的素材,也能让自己的作文有新意。同学们,只要你留意每年的高考作文,你就能发现一些你从未见过的素材,那都是学生们课外积累的结晶。
四、结语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关于作文选材有一个精辟的、独到的比喻,他说:“(选材)好比一棵菜,要摘取最嫩的菜芽来炒肉丝,才上味……尖端的材料才能炒出佳肴。”可见作文素材的选择和处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选材要精、要严、要谨慎,更要选择那些能够充实文章的内容,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具有思想性和创新性的新时代素材能让文章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从千篇一律、浩如烟海的高考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需要脚踏实地点滴积累,需要创新性运用和深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