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路径研究

2024-05-29 13:40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生活化思政理论

张 璨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社会生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源泉,也是检验其思政育人效果的“试金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落地生根”,必须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以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使思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换言之,“生活化教学”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通过生活化教学策略,使课程扁平晦涩的部分“立起来”、枯燥乏味的部分“活起来”、呆板单一的模式“动起来”,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代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其核心观点是:知识不是教师主动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依靠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自主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发挥主体作用,依靠已有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将新旧知识链接起来,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一股脑灌输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听课的学生并非“白纸一张”[2],在日常生活和前期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需要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为基础,让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帮助不同的学生重构其思想体系;最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在一定的语境和情境中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倡导“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思想[3],认为教育必须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使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道理,从而提高生活品质,最终改造生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今天高职院校推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中依然体现着重要的价值。首先,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面临的实际困惑和问题,避免脱离生活的空泛说教;其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成长需求,接纳学生的个体差异;再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可以运用生活教育的启发性教育法,通过问题引入、案例解析、意境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产生感悟;最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要实现“知行合一”,将思政知识的“学、信、用”体现在学生的实践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从多个方面为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要求立足生活,针对个性化,师生合一,教学相长,使思政课真正立足生活、服务生活。

(三)“大思政课”的理念实质

“大思政课”的提出,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部署。“大思政课”的理念实质,是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学生生活全面敞开,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全面对接的转变。“大思政课”来源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传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接地气、动人心的生活化信仰教育,即“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4],始终强调要从生活中汲取教育养分,针对不同受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在继承发扬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大思政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思政课”的生活化理念,回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才的新要求,强调从教育教学规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逻辑,关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信仰认同的过程,要求在生活实践中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知行合一,增强教学的情理交融,在价值引领中推进信仰教育。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供给侧:思政课是“生活化”和“化生活”的双向统一

日常生活本身就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生活中的种种场景都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语言交流、情感体验、娱乐活动等都能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不同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倾向于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生活化教学注重柔性情感熏陶,采用生活化教学可以大大拓展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生活有机结合,实现课程从“知识本位”向“行为本位”的转变。思政课生活化教学是一个双向统一的过程,一方面,将思政理论内容融入生活,实现思政知识的“生活化”;另一方面,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化生活内容为思政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需求侧:大学生思政素养的获得感是生活化的内生动力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需要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健康成熟的思想、正确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面对琐碎的日常生活,大学生也期待从中获取精神寄托。当然,日常生活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必然使大学生产生以个人行动改造日常生活的美好愿景。因此,思政课生活化教学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大学生在将思政知识“外化于行”的过程中赢取获得感与满足感,只有当大学生感知到思政课教学能满足自身需求和预期时,才会对课程内容产生认同。由此可见,大学生希望从课堂中获得升华自我的自觉性,是促进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的内生动力,他们期待从课堂获得融入大学生活、改造未来生活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抽象的思政知识。满足大学生的思政素养获得感,是推进思政课生活化教学的应有之义。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模式可行路径

(一)立足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思政角度体验与感悟生活

日常生活是价值观念产生的沃土。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引领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主要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转化为学生生活经验中的具体体悟。推进思政课教学生活化需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体验、感悟思政理论的生活效用。首先,教师应将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培养相结合,组织学生撰写学习计划,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发展目标,并思考个人目标与集体价值、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设置一些助推自我成长的具体任务,如心灵日记、成长档案等,记录个人成长历程;其次,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经验不足,容易产生消极的价值取向,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学生的生活特征,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关注学生在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网络使用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最后,思政课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对消费主义、犬儒主义的影响,教师要施加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开展讲座、读书会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向生活取素材,将抽象的宏大叙事转化为细小的生活片段

向生活取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基于长期以来的思政教学经验,抽象的宏大叙事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经验还存在一定距离,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从学生生活中取材,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场景化,以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吸收。教师要深入生活,广泛收集来自校园生活、网络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的素材。在备课时,要善于从收集到的丰富生活素材中提炼出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既要贴近当下学生的实际生活,也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知识点相契合。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将这些生活片段有机融入案例解析、课堂讨论,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事件,学会从政治高度审视社会发展问题,触类旁通,深度体悟。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从个案到普遍的逻辑顺序,从案例提炼背后的普遍性原理或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生活事件、网络舆情热点做批判性审视,设置模拟情境,如组织学生扮演社会角色开展辩论、模拟处理生活场景中的道德困境等,强化情境体验。

(三)寓教学于生活,打造课堂教学之外的生活思政“第二课堂”

构建“寓教于乐”的生活化第二课堂,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分辨高雅情趣和庸俗内容之间的区别,要避免泛娱乐化,不能以感官刺激取代价值引领,不能用娱乐取代理性认同,生活化教学要展现生活的本真面目,反映政治生活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当配合辅导员、学生导师,选择高雅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组织欣赏音乐会、话剧表演、文学讲座等高雅艺术活动,开展主题班会、读书交流会等,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其次,可以依托校方资源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部分,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社区活动,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接触群众,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觉悟、坚定信念;最后,教师还要重视网络思政的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打造网络思政课堂,鼓励教师开发网络公开课、微课程等,将教学延伸到网络平台,发挥新媒体在微视频、网络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理性上网,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价值取向。此外,还应建设专题教学场所,利用好实践教育基地、校史馆等,丰富第二课堂形式,通过在学生生活中构建“第二课堂”[5],可以使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真正走出教学时段,融入学生生活,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的心灵。

(四)从生活评教学,在思政课的教学评价中重视学生获得感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生活化,需要从生活的视角出发进行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完成两个“转变”:一方面,评价理念需要从简单的“供给者本位”向“需求者本位”转变[6],真正把评价的焦点放在检验学生的价值观养成效果上,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价值判断、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内在价值认同,而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要素的完成情况上;另一方面,评价内容也要逐渐转变,生活化教学的评价内容既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处理、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表现,全面检验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效果。在评价主体上,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的重要作用,结合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使用更贴近生活的评价方式,如根据学生日常言行给出操行分数,或在社会实践中设置过程性、阶段性评价等,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在反馈阶段,教师要认真收集、聆听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悟,优化调整教学方案,使课程评价始终“从生活中来,到教学中去”,不断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四、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内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策略,使抽象理论变得具体真切,推动课程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转变。新时代,要把与现实结合、根植于生活实践的“大思政课”讲好、讲透、讲深、讲活,就要始终立足于思政教学的知识建构和生活叙事,以生活化为路径推进课程改革,用“情理交织”的生动内容告别空洞宣教,用价值信仰引领新一代大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生活化思政理论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