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涵琪
【摘 要】 初中历史考试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从过去的开卷考、不考、百分制到十分制再到四十分制,考试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仅仅追求及格已经不再是唯一目标。随着中考改革的推进,对历史备考和应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变化,学生应该如何调整备考策略和应试技巧呢?文章结合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整理了近年来的研究资料,以期为广大学子提供高效备考、科学应试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 学情分析;备考建议;应试技巧;初中历史
一、中考历史教学学情分析
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存在着几个主要问题。首先,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许多学生的历史基础较为薄弱,无法彻底掌握基本知识点。再者,部分学生背诵内容过多,无法抓住重点,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训练,很多学生在解读和运用历史材料方面能力较弱。此外,许多学生在书写专有名词时经常出错,学科术语的使用也不够规范。最后,学生的答题方式缺乏规范,书写常常潦草,影响了答题的整体质量。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应试表现,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来加以解决。
二、中考历史学科备考建议
(一)树立积极的心态
与高考有所不同,中考是对初中生学业水平和基础知识的一次考查,同时也是选拔性质的考试。这意味着中考试题的结构应当合理,题量和难度都应该适中。因此,作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不应该感到畏惧,而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特别是在复习的后期阶段,更应该保持平稳的心态,不骄不躁、永不言弃。此外,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取得中考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1. 把握命题原则,精准备考:就中考内容比例而言,中国古代史约占20%,中国近现代史约占45%,世界古代史约占5%,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0%。因此,在复习时,应当遵循“厚今薄古”的原则。此外,对古今中外的比较、联系和综合应用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凸显了对学生知识转移和应用能力的考核,同时也反映了“中外交融”的理念。
2. 熟悉教材,扎实基础:尽管中考的参考资料五花八门,但所有的参考资料都不如最熟悉的教材。中考的命题一定是基于教材的。因此,在第一轮逐课、逐单元、逐册的复习中,学生一定要对主干知识了然于胸,以课本考点之不变应试卷之万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材及课后活动中涉及的重要史料、图片、表格、问题等也越来越受到命题专家们的青睐,复习时要多加关注。
3. 专题复习,架构网络:中考历史中,简答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并且越来越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进行专题复习。尽管在第一轮复习中,对主要知识点已经有所了解,但大多数学生仍然无法将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时就需要进行第二轮的专题复习,跳出教材,重新组织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考生在熟悉历史事件、了解各种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之后,还应该学会透过表面现象看清本质,总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4. 关注热点,以史为鉴:近年来,中考的命题越来越注重反映时代特征,以历史问题为基础,结合重要时事和社会热点进行考查。盡管历史考点年年变化,但其中的核心内容始终如一。变化主要体现在对时事热点的关注以及与历史知识的联系上。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必须密切关注当前热点新闻,并运用历史知识来解读现实,“以史鉴今,古为今用”。此外,也需要关注重要周年纪念事件,这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5. 习题训练,查缺补漏:习题训练是巩固新授知识、培养答题技巧的重要方式,也是查漏补缺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备考过程中,必须重视习题训练。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训练的关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高低。要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出版的《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是一份很好的参考资料,其中不仅规定了考试的标准和要求,还提供了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测试练习。
6. 培养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中考的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者各占一半比重,其中非选择题以材料题为主导。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了重视预习和课堂效率外,复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推荐采用三段复习法:
第一阶段是当天复习,即利用课余时间回顾教师当天讲的内容,重点关注重点、难点和疑点,加深理解;第二阶段是周末复习,在周末时再次复习教师当周讲的内容和重难点,可以进行相应的练习来加深理解;第三阶段是考前复习,在每次考试前再次复习之前学过的课本和笔记。
(四)注意错别字的积累
在中考历史中,专有名词书写错误是不得分的。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考生也要注意易错专有名词的积累。在做了十足的备考准备后,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中考历史学科应试技巧
(一)选择题
在解答选择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特别留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确保完全理解题目的基本要求。随后,需要仔细判断各个选项,将那些明显存在知识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或与题干不相关的选项排除,然后在剩余选项中做出合理的选择。
(二)材料分析题
1. 如何审题
审题是解答试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它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1)读题目,理解题目中所体现的主要考查主题。(2)读问题,了解试题中有几个问题,并简要地阅读一遍。(3)读材料,根据问题的要求,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引文出处等。(4)看分值,了解每个问题所分配的分值。通常情况下,每道题的分值为两分一个点,但也有一分一个点的情况,这取决于试卷的总分以及分值的设置。
2. 如何作答
(1)明确问法
①根据材料回答:答案全部出自材料,勿随意发挥。
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要结合材料和平时所学。
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全部来自平时课堂教授的知识。
④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认识或启示、评价:近几年开放类和探究类的题目越来越多,在非选择题里能占到10分左右,而这类题目往往给的参考答案都是“言之成理即可”,也就是说只要作答答案是符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都有可能得分,所以一定不要空着。
(2)整理答题思路
从历年真题来看,问题内容有以下几种:
①历史事实类题目:如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名称等,这类题目根据平时所学回答即可。
②原因类题目: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原因;内因与外因;国内与国际原因、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等。
③特点类题目:注意相关的关键词,如时间、规模、主体、手段、性质等,然后加以概括。
④影响类题目:首先要确定“一分为二”的思路,即一定要回答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除此之外可以考虑的角度如下:对当时和对后世的影响;对本国和对世界的影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⑤开放类题目:认识答看法,启示谈做法,评价从正反去答。
(3)规范答题
由于改卷时间有限,中考阅卷时大多是按点给分,为方便阅卷老师“踩点”,答题时以下几点:
①顺序化:一题有多个问的,要按顺序答题;一个问题回答结束后要另起一行继续作答。
②序号化:同一个问题,有多点答案时,要分点答题,并且每条答案前要标注序号。
③要点化:在答题中尽量使用历史学科术语,增强归纳概括能力,切忌口水话。
④主次化:答题过程中把有把握的答案写在前面,而一些不能确定正确与否的知识点,就将它放在后面。
(4)注意书写
同一道题,阅卷老师要在四五天的时间里看上万次,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一份书写清晰、整洁、美观、大方的答卷会让人不自觉地加分;而“鬼画桃符”的答卷则会增加老师阅卷的难度,甚至遗漏给分点。除此之外,对一些人物名字、专有历史名词的书写错误也是值得学生平时要多加注意的。
(三)观点类试题
在作答时,首先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可模棱两可。即,不能既赞成第一种观点,又赞成第二种观点,也不能两种观点都不赞成。其次,在说明理由时,需要有史实依据,做到论据从历史事实出发,同时将历史事实与论述结合起来,以加强论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四)历史小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考历史评述题逐渐向高考历史评述题靠拢,出现了历史简答题中的历史小论文。解答这类题目时,不能凭空臆想或随意发挥,而是应该基于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联想,得出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答案。
不同于以往非选择题对历史知识点的单一考察,历史小论文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整合运用,要求学生能够宏观地构建知识网络,具备提炼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解答历史小论文题时,首先要进行审题。审材料时,要仔细阅读提供的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一个主题。同时,要审查问题要求,明确字数、格式等要求。接下来,需要理清思路。在确定题目后,不要急于写作,可以在草稿纸上罗列支撑的史实,确保论述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一般而言,历史小论文的时间跨度是从古到今的历史事件,空间范围是从中国到世界的历史事件。注意格式也是关键,一般采用“题目—论述—小结”的三段式结构。题目应该简洁而完整,论述部分需以两到三个事实为支撑,紧扣题目或观点,简明扼要地叙述相关内容和影响。小结部分则起到升华题目或观点的作用,应以“综上所述”开头,避免简单重复题目或观点,而是阐述得到的启示和教训。在解答时需要注意一些易错点,比如格式不对,缺少题目或小结;题目过于简单或不完整;论述脱离材料或过于空洞;以及过于抒情或语文学科色彩过重。
(五)时间轴类题目
如题,“图1是小周同学学习‘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设计的手抄报内容。请你阅读后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你认为在时间轴上还可以增加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并简单说明理由。(8分。要求:选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期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在答题卡的时间轴上分别标注出两个历史事件;时间轴上事件顺序要正确)”
面对此类题目,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选取的历史事件必须符合题目要求,即要涉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其次,务必在时间轴上标注选取的历史事件,并确保时序的正确性。然后,理由说明时应突出该事件的影响,包括其作用、意义、地位等即可。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考生常常忽略了题目所给两个历史事件间的其他事件,而是习惯性地选择标注这两个事件,而忽略了它们前后的历史事件。举例而言,对本题目而言,还可以选择七七事变之前的“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等事件。
(六)其他注意事项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合理分配考试时间:考试总时长为150分钟,其中包括了道德与法治以及历史两科,因此每科都有75分钟的时间。建议先处理易题,再解决难题,对实在不会做的题目,不必过于纠结,可以留到最后统一处理。其次是养成检查试卷的习惯:在试卷完成后,务必进行仔细检查,不仅要核对答案,还要确保题号与答案对应正确。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取得扎实的历史基础和良好的中考历史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學习,并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整复习策略,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林敏. 新中考形式下的初中历史复习策略[J]. 当代教研论丛,2018(10):95.
[2] 黄云容. 浅谈历史中考备考策略[J]. 广西教育,2014(21):124-125.
[3] 杨小华. 浅谈初中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J]. 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21(Z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