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炬火,为推进因材施教接力奔跑

2024-05-26 13:19安一
教育家 2024年17期
关键词:德文智力因材施教

安一

为什么很多孩子小时候成绩优异,后来学习却逐渐变得吃力?为什么学习曾经能够给孩子带来满满的成就感,如今却变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其主要原因在于知识掌握与智力发展之间存在脱节。一直以来,人们不断探求智力发展的规律,试图以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开掘智慧,其中,对于超常儿童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智力发展的更多可能,更强调了分层教育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按照我国心理学家的界定标准,如果一个儿童在某一领域的表现超出同龄人平均水平的两个标准差,或比自己年长两岁的儿童表现得更出色,即可被视为该方面的超常儿童。他们在成长中有哪些特殊需求?超常教育研究能为常态儿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哪些借鉴?如何推进分层教育与因材施教真正落实……围绕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中国超常儿童俱乐部创始人周德文与昫爸教育科技课题研究负责人窦羿,结合自身研究与实践的相关经历,给出了他们的洞见与思考。

深耕科研,看见特殊的教育需求

1978年,我国心理学家刘范、查子秀等人率先提出“超常儿童”这一概念,并通过系列科学研究为中国超常教育奠定了基础。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前赴后继,以推动国人及国际同行对超常儿童研究的深入了解。其中,施建农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人。1985年,是他深入探索超常儿童研究工作的第一个年头。同年,教育部下发《同意北京大学等12所院校举办少年班》的文件,决定扩大试点,在12所高校开办少年班,基础教育领域也涌现出不同类型的超常儿童实验班。近四十年来,施建农多项扎实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超常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还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研究早期,施建农与许多学校开展密切合作,围绕超常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了大量实验。例如,他在记忆策略、记忆监控等方面,对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做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发现超常儿童记忆的速度、组织形式以及自觉监控明显优于常态儿童。又如,他所开展的关于智力导入量的研究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丰富的,但受到情绪、注意力等瓶颈因素的影响,使得智力导入受到限制,这一过程类似于流体经过漏斗。智力导入水平较高的人,智力提升的速度较快,认知发展也会更加协调。

后来,施建农将研究重点转为超常儿童与创造力,特别是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1995年,他成功建立了智力对创造力的作用机制模型,研究智力如何影响创造力。结果发现,智力对创造力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并且随着儿童智力水平的提高,其影响程度将逐步减弱。此外,孩子的兴趣与动机在其创造力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超过了智力对创造力的影响程度。2000年,施建农与团队创建“创造力发展与促进”课题,而后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系合作开展中德技术创造力跨文化研究,通过三年追踪,结果再次验证了智力对创造力的重要影响,并发现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的技术创造性思维水平均会随其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在法律意义上建立一套针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模式。施建农说:“儿童成长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通常情况下,除去受到不恰当引导的情况,在同等环境条件下,超常儿童会比常态儿童发展得更好。一旦将其放入不良的成长环境,他们比常态儿童受到的伤害也会更大。”因此,他呼吁:“非常有必要为超常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近年来,他尤其关注超常儿童的培养策略,提出“超常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要针对人的三个基本属性(即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开展教育”,并设计了“以体育为基础、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学方式,希望以充足的體育锻炼促进儿童的身心发育。

有研究证明,部分孩子在校长期难以跟上学习进度,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身体素质不足。尽管施建农提出的教学方式尚未被大规模推广,但是体育对于促进超常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认可,以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实验班为例,学校除去正常的体育课,还单独拿出半天时间进行“自然体育”教学,将课堂搬到博物馆、科技馆、科研院所、自然公园等地点,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吸收知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多年深入研究超常儿童教育的基础上,施建农还曾带领团队根据超常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在北京西城区某所中学,面向初一年级全部204名学生,开展了一场为期三年的分层教学实验。在不调整师资、教材、学校教学条件的情况下,依照学生的智力水平、气质风格及综合素质等因素,将其分为A、B、C、D四个班,并根据真实反馈允许他们调换班级。“等这届学生毕业调查时发现,不仅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施建农如是说。

精准测试,寻找推进因材施教的切口

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的相互作用。在施建农的学生周德文看来:“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改变‘种子的特质,而是基于这些特质为其提供适宜生长的气候和土壤。”他认为,西城区的这场教育实验之所以能够为学生带来积极的改变,是因为分层教育与因材施教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教育气候,对于学生成长具有特别的支持意义。“在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不断发挥优势,进而开启有效的自我学习之旅。”他解释说,“一般而言,所在地区、家庭环境都是奠定学生早期教育气候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环境也需要校长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用心建构,比如课间不限制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每天给他们一个微笑,送上几句温暖的问候,以细微的举动让他们感受到友好。”

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家长并不赞同开展分层教育的观点,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可能被分到所谓的“差班”,从而无法接触优质的教育资源。加之有部分学校只重视尖子班的教育教学,将分层教育异化为保障学校升学率、一本率的手段,更让他们害怕孩子沦为激烈竞争中被忽视或放弃的对象。

家长的疑虑正是推行分层教育与因材施教面临的关键阻碍之一。周德文认为,他们对教育公平的考量虽然合乎情理,但并不科学。“实际上,最公平的教育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提供能够匹配每个人的教育。”

那么?如何尽可能地为每一名学生匹配真正适合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支持?周德文认为,识别他们的特质是落实这项工作的第一步,而这正是心理学所擅长的内容。近年来,他与团队面向5~16岁青少年儿童开展“发展性认知能力测试”,评估他们在语言、思维、情绪、行为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特征及水平,特别是那些无法通过日常观察准确识别的能力。

孩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认识与研究。得益于早期从事青少年儿童临床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面对前来测试的孩子,周德文能很快发现他们的思维特点,并找到与之沟通的恰当方式。2023年,他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案例,据家长描述,“孩子的问题很大,几乎不能与人正常沟通”。在对其进行测试时,周德文没有强制孩子说出每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他用手势做出选择,一步步安静地完成了测试,最终结果显示,其智商超过130,属于超常儿童。

周德文说,很多看似为问题儿童的孩子,实则具备超常儿童的特质和潜力,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不过,有更多家长怀着想要提高孩子智商的期待来参加测试。“以前人们对超常儿童的理解不足,甚至有的教育工作者也未能注意到他们的特殊需求,而现在,太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超常儿童。”截至目前,周德文与团队已接待近万名青少年儿童。对于报名测试的每一个孩子,他都毫不吝惜给予他们祝福和鼓励,并积极与家长沟通,希望他们无论何时都能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而非仅凭暂时的智商分数给孩子贴标签,从而避免为其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或负担。

工作多年以来,周德文形容为孩子做测试就像在“挖宝藏”,每次都可能令他感到惊喜。对于筛选出来的超常儿童,他会邀请他们加入中国超常儿童俱乐部,以建立中国的超常人才库,并开展“超常人才百年追踪计划”,这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项超常儿童研究中心的应用项目。据统计,该计划已收录2000多名超常儿童,正在追踪记录每个孩子的发展过程,进而加以总结分析,为之后超常儿童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立足实践,探索个性化指导路径

与施建农和周德文不同,窦羿更偏重于心理学的家庭教育实践。2015年,儿子窦晙箖的出生正式开启了他三年多全职带娃的生活。作为新手父亲,他时常与生活中的育儿难题展开较量。他深知,教育没有捷径可走,“要求得一片树叶,就要种一整棵树。”结合自己对教育的心得体会,他打造了一支研究团队,探索阅读、母语体系与儿童早期启蒙之间的联系,希望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与指导等方式,为更多家庭提供可实践的方法体系。同时,他还依托相关项目,对5000多个家庭分阶段开展追踪研究,深入钻研实践心理学,努力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试图从家庭教育角度解码分层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奥秘。

窦羿的研究起点始于对“不教之教”的深入探索。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内容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他们可以自学掌握的内容,二是包括母语、外语、基础社会关系等在内的生物基本知识,三是如阅读理解、书写文字等生物次要知识。他认为,在孩子学习前两类知识的过程中,家长无须直接介入,因为这样做不仅难以帮助孩子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还有可能增加他们的认知负荷,进而引发他们出现自我效能感降低、过度疲劳等学习倦怠现象。

例如,关于儿童早期语言的学习,就属于生物基本知识的范畴,窦羿结合蒙台梭利、克拉申、乔姆斯基等名家的教育主张,以及心理学、语言学、数学等多门学科的教育理论,将家长对孩子的语言启蒙过程细化为三个阶段:首先,丰富孩子身边的环境素材,通过观察与感受判断他们的反应,培养他们对学习及认识世界的兴趣;其次,积极为孩子构建学习场景,培养他们学习所需的基本能力;最后,借助心理学技巧,帮助孩子理解学习的底层逻辑,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些环节中,陪伴并观察孩子的即时状态至关重要,在其著作《改变,从家庭亲子阅读开始》中,窦羿详述了自己精细化切割学习素材的方法,并提供了分级绘本阅读的具体指导,旨在动态监控孩子的认知负荷水平,从而有效防止认知负荷过载的情况发生。

“如果把孩子的早期成长比作一场马拉松,我们的研究就像是在细致观察每位运动员的跑步过程,并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为其调整最适宜的锻炼方式。比如,当发现某名运动员跑得很慢时,我们不会盲目地为他加练,而是会细心关注他的身体状况,适时调整他的跑步节奏。如果他因体力不支而感到疲惫,我们会建议他适当休息;如果他某个部位受了伤,我们会首先为他包扎治疗。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在每一段路上奔跑。”窦羿如是说。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最早、最基础的教育形式,对其智力发展、性格塑造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查子秀在其著作《成长的摇篮:家庭高素质教育》中明确指出,根据相关研究,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孩子的智商可以提高15~30。施建农认为,在深入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家长如果能够结合家庭综合水平给予其适恰的家庭教育,则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养成。对此,窦羿深以为然,在结合实践心理学指导的过程中,他不仅关注孩子的成长状态,也看重家长养育孩子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可参照的养育方式愈加丰富,孩子的心理特征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养育成本逐年上升的同时,家长对于孩子的期待也随之提高。曾几何时,人们习惯把子承父业当成对子女未来人生的美好期待。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憧憬孩子将来能拥有比自己更高水平的生活品质。厚望所寄之下,亲子关系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一些微小却重要的问题逐渐显现。“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尚未认识到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窦羿表示,“他们更倾向于将孩子送至各式各样的托管班、兴趣班,养育的心思大多聚焦于‘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外在荣誉,比如考取某个等级证书、升至哪所名校,等等。”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成就他们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引导孩子迈向真正适合其发展的道路,需要家长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共同探寻未来的奥秘。窦羿认为:“养育孩子是一项个体研究的过程,只有家长才能成为孩子的专属育儿专家。”为此,他与团队依托科研成果中的大数据支持,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与家庭情况,为家长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具体而言,即先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分析在养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偏见集”,帮助家长终止不当的教养方式。而后结合家长与孩子的需求,将大目标细分为多个小目标,指导家长循序渐进完成,并不断向其传递“不教之教”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通过陪伴,逐步发展孩子的各项能力,让向上发展成为他们自然成长的结果。

窦羿坦陈,与家长沟通时,自己做得最多的工作是为他们“减压”。在前来向他寻求支持的家长中,来自浙江与山东省份的案例占比较大。其中,一个厌学的孩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匆匆一眼,我就能感觉到孩子的精神状态不好,与家长面聊之后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一般,每天5点多放学后就被安排到课外班继续上课,直到晚上9:30才回家。”根据相关测试结果,他提出建议,希望家长能停掉孩子学校课程之外的所有辅导,同时确保每天能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拥有充足的睡眠,并鼓励其发展兴趣爱好,避免出现认知负荷过载等问题。起初,家长担心停掉课外辅导将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进一步下降,接受建议后,经过项目组教师的悉心指导,孩子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改观,并没有出现家长担心的问题。

自孔子开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便如同一团千年不息的火焰,在传承中历久弥新。如今,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已深深熔铸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之中。在分层教育与因材施教这条挑战与希望并存的道路上,先行者开拓探索,后继者积蓄力量。一批又一批研究者在这条路上接力奔跑,以思考求索答案,致力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当前,施建农正忙于第二版《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付梓出版,以让更多人了解不同类型孩子的特殊需求;周德文仍专注于开展“发展性认知能力測试”工作,为深化相关研究积累样本及经验;窦羿则通过向每一个家庭传递分层教育与因材施教的底层逻辑,帮助更多家长为孩子提供适配的培养方案……他们将继续高擎炬火,不断传承经验与智慧,为分层教育与因材施教的阶段性发展标记时代注脚,也让教育者心中这个宏大愿望一步步化为现实,为更多青少年照亮属于他们的成长天地。

猜你喜欢
德文智力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吴德文国画作品选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陆金龙理事长一行拜访比德文控股集团董事长李国欣
野性的面目
欢乐智力谷
李德文摄影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