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阳
2024年2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其中首要的就是培育包括数字工匠在内的高水平复合型数字人才。
数字工匠是“掌握数字技能,且能够将数字技能与本行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数字工匠的培养,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关注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字经济本质是创新经济,数字工匠培养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通常有三条源流,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技术与科学共舞这一源流,而对于技术之间的组合进化、技术与人文社科的交叉融合这两条源流关注得远远不够。这提示我们,一方面,迫切需要面向数字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快速对接新兴数字产业链,推动传统专业的数字化转型,以“数字+”的跨界思维,构建数字专业链,将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微观落实到情境、任务、项目之中;另一方面,推动数字技术与人文社科的深层次融合,强化学生在商业意识、数字人文等方面的素养,打破技术、人文与社会的藩篱,为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开辟新路径。
关注人与数字技术的对话。传统工匠是以物为中心的思维模式,面对的是实体的工具、机器与设备,或多或少会受到技术的“促逼”。而数字工匠以算法为核心,开始从简单重复的机械式劳动的“促逼”中解脱出来,在熟练掌握数据挖掘、编程、设备运维等数字技能的同时,人与技术之间呈现出协作共生的关系。这种人技关系的转变不只带来生产工具的变化,也带来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标准化久违了的非标化、个性化、定制化和柔性化等开始重回人们的视野。这就要求数字工匠的培养需要超越大工业时代的思维,不仅关注标准化、效率、安全、有用等方面,更关注情感、美感、想象力、创造力等内容,让学生在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上成为数字文明的创造者。
关注数字思维与伦理教育。数据与算法的结合给已有的伦理秩序带来严峻的挑战,算法本身的复杂性、隐匿性会放大已有的伦理问题,诸如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等隐藏在算法背后复杂的权力关系和资本利益,使得算法有时会沦为算计。对于新型数字伦理问题,不仅需要建立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也需要高度关注数字思维与伦理教育。这意味着,在培育数字工匠时,不仅要关注数字技术方面的“技艺精湛”,更要直面数字技术所裹挟的伦理危机,善于利用职场中的真实问题、典型案例,以案例学习、项目学习、具身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数字伦理问题,实现“数字向善”。
关注数字工匠培养体系。数字素养与技能形成的最大特征是生命周期短,学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始终处于数字世界之中,这就需要构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工匠培养体系。作为培养潜在数字工匠主战场的职业教育,要从专业、课程、教师、实训、教材等五项新基建实施整体改革。以突出数字素养与技能为取向,重新审视和设计专业与课程的边界,重塑数字化的教学场景与组织方式,提高教师的数字技术与专业整合能力,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现有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与数字经济核心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一批优质数字教学案例库和数字教材,通过打造职业教育五项新基建,加速赋能数字工匠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