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朝晖
自“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两会的“热门”词汇后,教育界开展了“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大讨论。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类型教育,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往哪儿走?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具有全方位、全要素和全过程性,需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的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的双向互动
自古以来,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推动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是社会生活和物质资料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对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反之,教育通过人才培养、知识传承、科学研究等,推动生产力发展。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产生深刻影响。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生产力的变革,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结构、速度、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产生重要影响。从生产力要素来看,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变革和发展,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和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在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建设中,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術技能人才应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这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的应用,劳动对象种类和形态的拓展,特别是数据作为重要的劳动对象后,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和实习实训基地等面临新挑战,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越来越迫切,越来越深入。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推动新质生产力要素跃升的重要变量。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是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从工业革命发展进程来看,那些能够抓住机遇,变革职业教育的国家,在经济和社会中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成就。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书写了这样的“神话”。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职业教育也以此为发展契机,通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再生产提升新质生产力;通过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通过理念更新升级新质生产力。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良性互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动能。职业教育是“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交汇点之一,通过持续推进职普融通,完善教育体系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办学质量;推动科教融汇,提升育人水平。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初步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丰富的职业教育体系,据统计,目前我国中、高职学校有1.1万所;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共设置1394个专业,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每年为产业输送1000万名左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需求之间产生矛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是未来产业体系建设的动力,对职业教育人才供给数量、规格和层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是,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职业教育是“别人家孩子的教育”“低人一等的教育”;职业学校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职校生”身份不认同,产生“混日子”的心态;“升学焦虑”和“教育内卷”的问题,也强化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职业教育办学基础薄弱,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在生产实践中体现在个性定制化生产、人工智能生产、透明工厂、灯塔工厂,生产空间向深海、深地、深空拓展,颠覆性科技创新和前沿技术创新等。生产业态的变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职业教育投入历史欠账较多,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普遍不达标;高职院校因扩招,严重稀释了教学资源。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存在区域不均衡和校际差异的现象。从区域来看,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是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强劲的地区;从学校发展来看,197所“双高”院校处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方阵”;有些院校的招生分数线甚至超过了本科线。但是,管理混乱、违规强制学生实习引起社会舆情等现象依然存在,使职业教育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工人队伍规模、结构和层次的新要求。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产业人才队伍,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具备数字素养和绿色低碳理念的技术工人。但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中等职业教育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不足,职业本科招生规模占比较低;没有将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上升空间受到限制。在职普融通方面,“普”到“职”的单向流动多,双向互动少。职教高考制度、中高职衔接等方面还存在卡点和堵点。产教深度融合存在壁垒,职业教育与产业领域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不畅通,专业与产业动态发展的匹配度不高,学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时效性、实用性还有待加强。
职业教育以自身变革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
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供多样化人才成长通道。助力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发展的迷茫期。教育部、人社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当前我国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巨大,需要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数据显示,我国新增劳动力人口受教育平均水平已达到大学一年级。为适应这一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向“就业与升学并重”,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形成多样融合发展的办学模式。近期,上海中职学校纷纷整合、转型为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学校;河北省首推由企业、高职、中职联合开展的“2+2+2”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各省要根据产业升级带来的人才结构变化和需求,扩大职业本科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规模;扩大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一线劳动者的比例;加快构建中职、高职、本科和专业硕士贯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形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格局。鼓励区域协同,以经济圈为试点开展区域协同创新。作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示范点,浙江嘉善推动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改革,深化与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合作办学、学分互认、证书互认。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中国中车、有关高水平大学和职业院校共同牵头,打造“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轨道交通行业先进装备实习实训平台和企业员工高端培训进修、院校师生高端培养进修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三个基地。
抓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重点和新方向,实现高质量办学。“职普融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职教高考”制度改革是“职普融通”的难点,当前各省按照“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进行高职院校考试招生,职教高考的录取人数占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比例逐年扩大。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的形式和内容,探索省级统筹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组织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探索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改革。在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广东、上海和重庆等地,在国家资历框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进行试点探索,取得了一定经验,下一步需要推进“资历框架、学分银行和学分转换积累与认定”相统一的全民终身学习制度;扩大试点范围,从省域转向经济圈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国家层面以“一体两翼”的格局推动产教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地方政府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行省级产教融合型县(区)、经济开发区等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实施数字技术现场工程师培育项目,探索乡村工匠特色学徒制,开展师徒传承。开展新型产业大学和产业学院建设行动,打造一批“职业培训+学历教育+开放平台+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的五位一体的新型产业大学或产业学院。
“科教融汇”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方向。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等,探索科教融合育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新型发展模式,适应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搭建有组织的科研机制和平台,支持高职院校建设共性技术等创新平台,发挥技术咨询、服务、成果轉换等功能;另一方面,探索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复合交叉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模式。天津市依托区域产教融合联合体,院士工作室招收职业院校学生进入科研项目,形成大学、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培养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机制。
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实现高水平育人。职业院校是落实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单元。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需要调整职教育人目标,建设高质量专业、高水平师资和实训基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迁移能力、数字化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培养高水平数字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应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能源、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量子技术和生命科学等八大行业寻找专业发展的增长点和着力点;构建与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的跨专业课程体系。在“双师型”教师和团队建设方面,依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区域产教融合联合体,柔性引入高水平技能大师,协同推进劳模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建设;建立多样化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以工作室和学习共同体等,发挥名师、名匠和名校长辐射作用,造就一批标杆团队、拔尖人才。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公共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和学校实践中心的育人、研究、生产、评价和创新等方面功能。
新质生产力为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动能。职业教育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实现要素、体系和质量的跃升。
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服务、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等,探索科教融合育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新型发展模式,适应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