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魏建芬
所谓的任务群教学,其内核可以分为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三部分。具体来讲,首先,联系生活实际才是学习的基础。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应紧密联系实际,以生活情境为依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其次,学习主题作为引导,起着串联课程内容、组织学习活动的作用。学习主题应富有时代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表达。再次,语言实践活动作为主线,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互动交流中积累语言素材、锻炼语言技能。语言实践活动应涵盖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确保学生在综合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最后,依托富有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助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一致性。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注重层次性、连贯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内容如图1。
图1 语文任务群教学内容
《羿射九日》是一个充满神奇想象的神话故事。全文共七个自然段,条理清晰,情节紧凑,可概括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了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空,大地被炙烤,人类生活陷入困境。第二部分讲述了羿排除万难,成功射下九个太阳的经过。第三部分描绘了射日后大地重现勃勃生机的景象。课文通过羿射日前后的鲜明对比,彰显了羿的伟大功绩。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已经在学校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和训练,逐渐形成了自觉学习的能力。然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对于一些离生活较远的话题,如本单元的主题“世界之初”,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跨越这个认知鸿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情境创设,引导学生通过情境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
此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结合阅读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在《羿射九日》这节课中,故事表达方式的掌握是教学重点。故事中清晰地描绘了“起因、经过、结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他们的语言讲述故事梗概。
图2
1.明确故事叙述方式,知道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故事。
2.能在课文基础上进行创意表达,讲述文本之外的故事。
3.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学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1.重点:根据表格提示讲故事。
2.难点:将故事讲得生动有趣。
任务一:我来讲故事——引经据典,认知内容
表1 神话故事名称结构表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些题目,告诉老师这些故事的名字都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都有人物名字,写出了他们在做什么。
教师:非常好,神话故事名字的规律大家已经发现了,那就是“谁+做什么”。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今天要学习的故事,它的名字是?
学生:羿射九日(指名读,齐读课题。)
教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看着课题,借助“谁+做什么”的模板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根据题目自由发挥。)
(设计意图:这里为学生第一次阅读文字并讲述故事提供了一个平台。故事的基本结构为“谁+做什么”,这个梗概框架有助于引导学生发展自身思维,将其变为显性学习方式。)
任务二:我来读故事——理清顺序,明晰结构
教师:同学们讲得非常精彩,基本都能贴合题目完整说出故事的内容,但是现在老师有问题了,故事的主人公为什么射日?怎样射日?射日的结果是什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的自读任务,带着老师提的三个问题通读全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难读和难懂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学生:仔细默读课文,找寻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大家准备好了吗?现在请同学们解答一下老师提出来的问题。
表2
教师:这三个问题我们也可以将其总结为“起因”“经过”和“结果”。
表3
小结:这里提到的叙述方式在故事和事物写作中非常普遍,它遵循了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呈现。
教师: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按照表格上的内容将我们的故事复述一遍。(师问生答)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故事和依照题目讲故事有什么不一样?和课本上的故事又有什么不同?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比按题目讲的故事更完整,但是和课文相比有些无聊。
教师:那么我们给这个无聊的故事加上一些装饰,让它变得有趣起来。
(出示关联词:很久以前,没过多久,最后)
学生:使用关联词重新讲故事。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为学生第二次讲故事提供了平台。从“默读铺垫”出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掌握基本故事情节,通过“提炼核心问题”,让学生明确故事中的关键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主旨。)
任务三:我来写故事——依据例句,展开想象
教师:尽管目前我们讲述的故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理,但它的表达方式却不够吸引人,问题是出在哪里呢?
学生:因为它是一个神话故事,但讲述的方式却缺乏“神奇”感。
教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挖掘故事中的“神奇”元素,让它更具吸引力。
表4
教师布置任务:请阅读课文;用“______”标出你认为具有神奇特色的句子;与同伴分享你所画的句子;挑战看看谁能读出更具“神奇”感的表达方式。
(学生默读,画句子。随后学生在教师的示意下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帮助,最后学生进行集体分享。)
教师设计小游戏:出示句子:“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快要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熔化了。”学生对这句话进行朗读比赛,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展示完整表格,如表5。
表5
教师:每个小组刚才已经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句子,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想象一下,这句话还能让你想象到哪些神奇的画面?请各小组讨论。
学生想象文本以外可能发生的神奇,完善表格。
学生交流分享。
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眼中的故事都是不同的,因为各自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各有千秋,所以讲述的故事都呈现出独特的“神奇”韵味。这也解释了为何简单的童话故事会发展出多个版本。
(设计意图:在第三次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学支架的搭建如同搭建一座“梯子”,每个阶梯都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支撑,确保他们能够顺利攀登。表格的使用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步从依赖走向自主探索,创设教学任务群,让学生一边阅读文字,一边进行创意表达,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任务四:我来讲故事——依据提示,重续故事
教师:通过前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深入地了解了这篇神话故事,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总结,同学们结合刚才课上学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完整地讲出来(要求学生尽量做出动作,面部表情要丰富,充分发挥低学段学生天真活泼的特性)。
(设计意图:这里为学生提供了第四次创意表达的机会,随着课程进入尾声,表达形式由易到难,学生的表达能力也逐步提升。他们不仅知道了表达的重要性,还明确了应该如何表达、表达顺序是什么,最后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享受讲演故事的乐趣。)
1.课堂效果
课程开始时,学生通过展示的一些古代神话故事的名字找到了写作规律,然后根据《羿射九日》的标题进行表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有其必要性的,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围绕“创意表达”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其中包括引导学生明确故事表达方式是“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展开想象把故事描述得更加精彩。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群设定的创意表达目标。
2.不足之处
在课后,笔者发现我创意表达的重点大部分都是围绕课文本身,但对羿这个人的挖掘还不够透彻,如果能再上一次这节课,笔者会增加了解课文主人公这样的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文字,感受主人公的性格,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随后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对主人公的形象进行语言或文字刻画,这样既能满足文字阅读的需求,也能锻炼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课堂内容也会更加生动、丰富。这样的教学还能引领学生认识古代神话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