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课文 描绘情感
——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2024-05-25 08:38刘炳辉
新课程 2024年8期
关键词:鱼钩金色班长

文| 刘炳辉

一、教学目标

1.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出描写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让学生被老班长忠于革命事业、忠于党的精神品质所折服。

2.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金色的鱼钩”的意思。

3.在深入学习中感受革命的艰难。

4.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懂得珍惜食物、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

1.知道革命者的艰辛,并努力向伟大的革命先驱学习。

2.品味文本中的语句,理解鱼钩对于“小同志们”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在自读课文中理解“金色的鱼钩”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情感激发

教师播放精心剪辑的教学视频:

在漫无边际的大草原上,衣衫单薄、瘦骨嶙峋的红军战士们相互搀扶着,艰难地行走在路上,突然几个战士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下沉,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是不小心陷入了沼泽地,周围的战友们见到了却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朋友、兄弟失去生命。但是在擦干眼泪后,大家咬紧牙关继续前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的士兵在做什么吗?

学生结合在预习环节中查询到的资料思考。

生A: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在网络上查过资料,当年红军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寻找新的根据地。

师:是啊,为了顾全大局红军方面的领导者才做出了这个决定。长征的胜利是不容易的,你们知道他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吗?

生B:我觉得红军要牺牲掉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健康,甚至还有宝贵的生命。

生C:在革命的路上,红军战士还会失去亲爱的战友、兄弟,我觉得这对于他们而言才是最难受的。

师总结:即便是这样他们依然坚守初心,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群伟大而可爱的人,我们的新中国才能诞生,人民才能真正地当家作主。

学生在认真聆听教师讲述的同时,在草稿纸上写出对长征的感悟。

(设计意图:传统的谈话导入比较枯燥,而视频导入能引起视听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能直观地表现出教学目的,让学生捕捉到重点内容。)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金色的鱼钩》是一篇长文,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快速阅读文章的方法吗?

生E:跳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只是需要找准关键性的词语、句子,这样才能扣住事件的内容、找准表述方式以及作者流露的情感。

生F: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略读,比如,将故事的开头、结尾读一遍,中间部分粗略读一读,基本就能知晓整篇文章的主线,这样的读书方法能节约不少时间。

师:看来大家都有独到的读书方法,接下来,你们就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方法来阅读这篇经典之作吧。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梳理本文的主线。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画下重点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

生D:本文主要说的是在长征路上,一位老班长带着三个有伤病的小同志行军,为了照顾伤病号,老班长努力寻找食物并把自己的所有口粮让给伤员,最后他因为饥饿牺牲了。

师总结:这是一位忠于革命、奉献自我,又可亲可近的老班长。接下来,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视角走入这茫茫的草原吧。

(设计意图: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为辅,学习新课前启发学生回忆快速阅读文本的方法,能让其更好地预习与自学课文。)

(三)步步设疑,引入主题

刚才大家已经初步阅读过这篇课文,相信你们对这个感人的故事已有所了解。现在我想问一问,在长征路上老班长和小战士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大家是如何克服的?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A 组成员问:由三个年轻的病号和一个瘦弱的中年人组成的行军队伍是如何克服饥饿问题的?

生G 抢答:我可以用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个问题。“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

生H:老班长在水塘边洗衣服时,偶然发现水中有鱼,于是便取出缝衣针烧红做成鱼钩,然后伤病号们才能吃到鱼。

生K:为了增加“我们”的营养,每一次老班长在把“我们”安顿好后就带着鱼钩出去钓鱼,起初还有一点收获,可老班长却把鱼肉给我们,自己悄悄吃难以下咽的鱼骨头。

B 组成员提问:对于三个年轻的小同志而言,老班长是上级、是保姆,更是什么?

生D:我觉得老班长更像一位既慈祥又严厉的父亲,一路上他尽心竭力地照顾大家,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全部亲力亲为,但是又严格要求“我们”保存体力,必须吃下为数不多的食物。

生E:老班长对于三个年轻的同志而言是保护神,要是没有他的照顾、扶持,这些体力不支又没有行军经验的年轻人很难走出漫无边际的草原。

师总结:老班长是“我们”的启明灯,也是革命路上的北斗星,正是因为有了他,这支特殊的队伍才得以走出漫无边际的草原,革命的火种才被保留了下来。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自主设疑、自主释疑,在疑问探究中深度思考、寻找答案。)

(四)图片欣赏,升华品质

师:我这里有一张图片,请大家在观察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生A:图1 中的老班长颧骨高耸、眼窝深陷,可以看出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可就是这样孱弱的身体,却能带领大家走出草原,可见他有着强大的意志力。

图1

生G:这样的画面让我感觉辛酸又无奈,如果不是因为食物匮乏,老班长也不至于失去生命,他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的存在温暖了他人,也改变了他人的命运。回看当日,再想想今天,一些人讲究排面大量浪费食物,殊不知一粥一饭足以救人性命。

生B 补充:是啊,如果当年能有一个馒头、一碗饭,或许老班长就能陪着几个年轻的同志一起走出草原。

生C:正是因为有革命先烈的付出,才有我们今日没有压迫、衣食富足的美好生活。

师总结: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因为红军战士们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革命事业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人民才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五)字斟句酌,知晓含义

师:本篇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你是如何理解题目的?可以将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内的其他成员。

学生自读课文并结合行文主线揣摩题目的多重意思,之后与同桌、前后桌相互探讨,在讨论学习中集思广益,共同成长。

生A:我觉得“金色”这个词语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应该是指鱼钩表面的斑斑锈迹,因为锈的颜色与金色比较接近,所以作者说它是金色的鱼钩。

生A:第二层含义应该是指像老班长这种忠于革命、乐于奉献的精神,这种伟大的精神就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生B:金色的鱼钩出自老班长之手,他想靠着鱼钩拯救革命的星星之火,像他这样的红军战士有千千万万,所以我们可以将“金色的鱼钩”看作是闪烁着金色光芒的革命精神。

师提问:“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和“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是否相互矛盾?

学生在组内探讨后选派代表回答问题。

B 组代表:“红锈”与“金色”是相互对应的,红锈见证了老班长舍己为人最终奉献出自己生命这件事,这上面的斑斑锈迹充分体现出老班长的崇高品质,这品质闪烁出灿烂的光芒。

师总结:“金色的鱼钩”有双重含义,既指生锈的鱼钩又指伟大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将在我们的心中绽放出金色的光芒。

(六)反复品味,交流心得

师:你们在阅读《金色的鱼钩》的时候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接下来请你们画出来,再向同桌说一说喜欢这些句子、段落的理由吧。

生A:我最喜欢文中的这一段:“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从这里能看出身为“保姆”的老班长,平时要照料几个病号有多么艰难,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能体现出老班长的慈父之心,他正是因为把几个小病号当作自己的孩子,才会费尽心思努力避免他们挨饿。

生B:这句话最能震撼我的心灵:“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一碗鱼汤根本不算什么,但对于身处茫茫草原、食物短缺的红军战士来讲,这就是生的希望,小战士和老班长之间谦让的不仅仅是食物,而是活下去的机会。

师总结:甘于奉献、关爱同志、敢于牺牲的老班长,只是千千万万革命志士中的一个代表,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日美好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向革命前辈致敬!

(教师出示《金色的鱼钩》教学思路,如图2)

图2

五、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伟大的革命精神)

老班长→接受任务→做鱼钩→钓鱼→偷偷吃鱼骨→鼓励战友→壮烈牺牲

人物形象:“我”关爱战友、服从命令、意志坚定

老班长恪尽职守、积极乐观、忠于革命

六、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记录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作者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字里行间展现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在正式上课前我提前让他们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为理解老班长的伟大品质奠定基础。本节课我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支持他们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在回顾整个授课过程后,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初读课文时没有引导学生在感触较深的地方做批注,因而他们可能无法架构起读与写之间的桥梁,在今后的新课教学中我将着重做出改进。

猜你喜欢
鱼钩金色班长
金色的鱼钩
差一点儿当班长
金色十月
金色七夕节
金色的光
班长的烦恼
看不到鱼钩的鱼
鱼钩
金色十年
每天一个新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