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富山
戈壁荒漠大风狂,
风卷沙石漫天扬。
沙石翻滚带着声响,
(白)呜……沙,咔嚓!
听着全都瘆得慌。
刮得人都站不住,
“咣当”就把你给掀地上。
爬起来还得赶快跑,
要不然沙石能把你埋藏。
烈日暴晒刺人眼,
烤得石头都滚烫。
口干舌燥嘴唇裂,
顺鼻子眼儿里淌血浆。
白天夜里温差大,
就跟抽疯一个样。
中午热得能穿纱,
到了夜里,穿上皮袄都喊凉(呢)。
满眼荒芜鸟兽绝,
您说说,有谁愿意呆在这个地方?可有群人偏偏就往这里闯,
扎根戈壁斗志昂。
隐姓埋名干大事,
惊天动地震四方。
为了祖国快强大,
贡献出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艰苦奋斗何所惧,
在这里,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
这激情的故事还得从头讲,
往事的岁月不寻常。
那是在1958年,
12月寒冬的一个早上。
太阳跳出了地平线,
照得沙海,似波浪起伏闪金光。
浩瀚的黄沙一直延伸到天边,
托起着蓝天更漂亮。
黄托着蓝,蓝衬着黄,
色彩搭配得那么精良。
就像幅油画一个样,
矗立在天地正中央。
讓人震撼,令人遐想,
真是西域独有的好风光。
突然就刮起了龙卷风,
霎时间,沙石旋转冲天扬。
紧接着就听啪啪啪的一阵响,
沙石散落从天降。
迷漫中,有8辆汽车开过来,
这些车,上下颠簸、左摇右晃、时走时停、跌跌撞撞,
艰难地行进向前方。
走到了近前这么看,
车身上坑坑洼洼净是砸伤。
在 卡车上,装满了仪器仪表、勘探工具、生活用品、帐篷行囊,还备齐了十多天的饮水和干粮。
前面4辆吉普车上坐着10个人,
他们穿着皮袄戴着墨镜,
身上全都是便装。
头辆车,开车的是个中等个,
五官端正方脸庞。
看年纪就在40岁,
身材魁梧很健壮。
消瘦的脸颊带着儒雅,
儒雅的里边还透着倔强。
他姓张名叫张蕴钰,
曾经是上甘岭战役时15军的参谋长。
因为他接受了一个新任务,
命令他去建核靶试验场。
任命他负责当主任,
张主任就把这千钧重担担肩上。
为选址,他查遍了大西北有关资料和图片,
心中有了决策和主张。
没想到,苏联专家做了决定,
通知他选址就定在敦煌。
他听后急忙赶过去,
亲自开车考察水源,分析研究地形、地貌和土壤,看完后,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和主张。
在会上,他把苏联专家选址的决定给推翻(啦)!
嚯!把这专家气得可真够呛。
只见他暴跳如雷往起蹦,
双手挥拳直嚷嚷。
可他没脖子没腰上下一般粗,
肉大身沉还挺胖。
圆圆的身子像皮球,
双脚落地“咕咚咕咚”像砸夯。
张主任用质问口气说了话,
字字句句有分量。
“请问,为什么我们只能搞两万吨级别的原子弹?
它支撑不了我们六万万人民的骨气和希望!
这两万吨和美国上千万吨放在天平两端能平衡吗?
不平衡何谈去对抗?”
“对什么抗?对什么抗!
你们可不要太逞强。
有我们苏联老大哥作保护,
在这里,你们搞点小的很适当嘛!”
张主任一拍桌子说了话:
“你在这选址太荒唐!
靶心离莫高窟只有130公里,
在这么近的距离搞试验,
核爆肯定把它伤。
文化瑰宝遭毁坏,
这千古罪人谁敢当?”
张主任有理有力这番话,
问得苏联专家没话讲。
当时就像皮球泄了气,
身一歪一屁股坐在椅子上。
只好在决议上边签了字,
在座的中苏专家直鼓掌。
还有人还竖起了大拇哥,
夸张主任真是敢想敢说有胆量。
张主任把会议及时作了汇报,
党中央反复研究做批示,
命令他重新选址找地方。
他这才带领着这支秘密勘察小分队,
西出阳关到了新疆。
一路上风餐露宿不停步,
边走边看边测量。
观地形,验土壤,
顺风逆风测风向。
经过3天艰苦的跋涉,
终于找到了“死亡之海”罗布泊,
他眼前突然这么一亮。
这里环境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正好保密性很强。
这里的淡水很充沛,
对基建和生活用水有保障。
在这里,搞试验,
真是天赐绝佳的好地方。
张主任满怀信心作了汇报,
党中央批准他选址就定罗布泊,
并对他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
张主任脚踏戈壁心潮涌,
从今后他要在戈壁沙滩摆战场。
精准的选址人称赞,
党中央英明的决策有远见。
为了试验有发展,
为了安全没危险,
为了保证核试验,
为了防范核污染,
生活区必须远离试验区,
这个决定不能变。
他们精心考查又挑选,
生活区定在一片盐碱滩。
盐碱滩,漫无边,
北面靠着有天山。
别看它土质板结又干旱,
可马兰花开得很鲜艳。
左一堆,右一片,
生机勃勃多灿烂。
张主任被这马兰花开所感动,
不由心中在赞叹。
“这么恶劣环境它都能生长,
坚韧的品质不一般。
马兰精神值得我们来学习,
干脆咱这地方叫马兰(吧)!”
大家都说:“叫马兰好!
又好听来又好看。
又有诗意又浪漫,
我们决心像马兰,
永远扎根在戈壁滩。”
张主任听罢把头点:
“好!干事业,就需要你们这样有骨气有热血的好青年。”
大家闻听放声笑,
这笑声回荡在戈壁滩。
青春热情似火焰,
擼起袖子加油干。
试验区,生活区,
两地方都要同时建,
时间要快不能慢。
定计划,岀方案,
没人怎么能够把活干?
解放军,英雄汉,
军令如山似闪电。
行动迅速快似箭,
大军云集了整5万。
坐闷罐车秘密到了鄯善火车站,
下火车就把汽车换。
汽车兵,真能干,
开车任劳又任怨。
昼夜不停连轴转,
一辆一辆连成串,
犹如长龙不间断。
车子开得真不慢,
整整用了5天半,
5万大军就到了前线。
到了前线不停闲,
工兵团安营扎寨冲在前。
面对坚硬的盐碱地,
挖沟刨地干得欢。
镐头刨,铁锹铲,
堆起的土堆像小山!
挖地窝子打土墙,
房顶用泥草护上边。
中间放块玻璃板,
房子亮敞不一般。
帐篷搭起一排排,
整齐干净又美观。
他们修公路,建电站,
建机场,引水源,
建浴池,建理发店,
建邮局,建商店,
建学校,建照相馆,
生活设施样样全,
楼房盖起一大片。
官兵一致同心干,
扎根戈壁建家园。
马兰基地在筹建,
张主任成为基地司令员。
大家都称他“核司令”,
这个称呼可是不一般。
生活区这边抓紧干,
试验区紧张施工更不慢,
聚来了全国工匠大会战,
正在把试验铁塔来搭建。
他们切的切,断的断,
接的接,焊的焊,
拧的拧,钻的钻,
铆的铆,换的换,
铺的铺,垫的垫,
砸的砸,片的片,
紧的紧,转的转,
吊的吊,看的看,
量的量,算的算,
运的运,沾的沾,
全国人民团结协同一盘棋,
那铁塔高高矗立在戈壁滩。
原子弹秘密抵达了铁塔下,
塔周围站着警卫兵。
他们加强保卫在巡逻,
提高警惕不放松。
气象站在塔下建个临时点,
负 责预报塔顶的温度、湿度、风力、风速、风向,工作复杂又繁重。
抬头看,铁塔建得真坚固,
全用的优质钢材打造成。
就好似钢铁战士握钢枪,
时刻准备要冲锋。
您要问铁塔有多么高?
告诉您,塔高有102米还挂零。
要上去可以用吊篮,
原子弹就是用它稳稳地送到最顶层。
安装在密闭间的小屋内,
技术人员紧张监视忙不停。
别看它不大作用大,
有它没它大不同。
有了它,中国人不怕核讹诈,
有了它,中国人从此挺起胸。
有了它,中国人说话底气硬,
有了它,中国人敢与美苏去抗衡。
有了它,中国人就有核盾牌,
有了它,列强就不敢来逞凶。
它可是祖国强大力量的体现,
它正是多少科学家刻苦攻关智慧的结晶。
它还是多少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胜利的成果,
它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象征。
我们技术人员对它又爱还又怕,
视它超过自己的生命。
他们全神贯注在监控,
顾不上外边刮大风。
这风足有七八级,
铁塔不停在晃动。
风大吊篮有规定,
上塔根本不许用。
可他们连渴带饿整一天,
塔顶上吃的喝的全都空(啦)。
他们个个全都是人才,
饿坏了一个都不成。
原子弹全靠他们呵护与监控,
再饿下去就要出大事情。
一旦监控出问题,
爆炸随时会发生。
所有的努力全白费,
前功尽弃等于零。
“核司令”急得在塔下来回转,
望铁塔盼着大风快点停。
可这风偏偏较上了劲,
越刮越大还越凶。
“核司令”下了死命令,
一定要尽快派人把食物和水送上塔顶,
可这命令派谁去执行?
好男儿,气象兵,
观测员战士刘宝忠。
他主动请求爬铁塔,
整装待发要出征。
只见他,身材不高挺健壮,
20多岁正年轻。
左右斜挎着军用书包整4个,
装满了面包香肠鼓崩崩。
左右肩上背着6壶水,
怕晃动用皮带紧紧系腰中。
“核司令”把他叫跟前,
再三嘱咐又叮咛。
说完给他敬军礼,
又把自己的水壶递给刘宝忠。
刘保忠接过水壶心激动,
(白)“保证完成任务!”
说完话,他给司令回军礼,
转身攀塔往上登。
他身上负重足有50斤,
这个分量可不轻(了)。
他冒着砂石顶着风,
憋足了力气往上登。
开始的速度还挺快,
一口气上到20层。
可越往上爬风越大,
风大越爬越难行。
风大吹得人晃动,
前后摇摆都不停。
风卷砂粒尖又硬,
好像从天上往下扔。
砸在脸上脸红肿,
砸在手背手发青。
砸在腿上腿直软,
砸在肩上肩膀痛。
砸得胳膊直发麻,
砸得脑袋直发蒙。
砸哪全都不好受,
甭管砸哪都生疼。
困难面前何所惧,
吓不倒英雄刘宝忠。
他昂着头,挺着胸,
好像战士在冲锋。
这时候,迈一步他的脚都重,
可再重也得去攀登!
他心中只有一个心愿,
一定要尽快上到最顶层。
他脚踏铁梯往上爬,
突然又刮来一阵风。
这风刮得特别猛,
把他双脚刮起悬了空。
他这一悬空不要紧,
身子差点全刮平了。
塔下的人全都为他攥把汗,
战友们急得全都喊出声(啦)。
(白)您别担心!
刘宝忠平时他就爱运动,
经常练单杠双杠和哑铃。
所以他臂力特别大,
没事儿还常练俯卧撑。
他手抓东西特有劲,
就像把钢钳力无穷。
加上他每天爬几次塔顶去观测,
练就了爬塔基本功。
只见他双手紧紧抓铁梯,
咬紧牙关不放松。
腰腹使出千斤力,
雙脚踩实,又一级一级往上登。
抓住铁梯往上爬,
争分夺秒向上冲。
手抓脚蹬不停歇,
一鼓作气,蹬上了铁塔最顶层。
进小屋把食物和水交给技术员,
技术员深深感谢刘宝忠。
双手紧握热泪涌,
革命友谊战友情。
他们吃饱喝足精神振,
又投入到紧张有序的监控中。
原子弹平安在塔顶,
“核司令”这时才把心放平。
爆炸前一切工作准备就绪,
气象站预测,明天风停天也晴。
第二天正是1964年10月16日,
罗布泊场区阳光明媚没有风。
观看人员静静地坐在山坡上,
背向爆心闭着眼睛。
低着头默默在期盼,
等待那惊天动地的雷一声。
时间到下午3点整,
广播大喇叭传指令。
这 声音是那么样的宏亮那么庄重,那么样的悦耳那么好听,
那么样的振奋那么有力,那么样的自信那么从容。
倒计时间整10秒,
从10秒往回数到零。
(白)“十、九、八、七、六、五、 四、三、二、一,起爆!”
霎时间,东方巨响震大地,
火球闪光腾了空,
蘑菇云向上在翻滚,
折着跟头往外冲。
这时候等待的人群回头看,
欢乐的人群都沸腾了。
有的人举着衣服在晃动,
有的人握手拥抱庆成功。
有的人高兴举双手,
有的人热泪往外涌。
有的人一边喊来一边蹦,
扑通一声掉进坑。
掉到坑里还在喊(呢),
身上一点都不疼。
因为心里太激动,
再摔重点也高兴。
有的人振臂呼口号,
有的人把帽子高高抛在空。
欢呼声一浪高一浪,
原子弹爆炸成了功!
当天晚上在场区举办了庆功会
基地文工团新创作的《春雷之歌》演出受欢迎。
它歌颂了一代科学家,
以身许国赤子情。
扎根戈壁攻尖端,
夜以继日忙不停。
默默无闻干大事,
无怨无悔献忠诚。
真人真事真感动,
观众被感染都动容。
台上台下激情涌,
情感交织起共鸣。
有些当事人就在台下坐,
看得眼圈儿全都红(啦)!
因为演的全是他们的事,
所以才感受最深,触动了心灵。
场地观众都坐满,
兴高采烈的一家人。
解放军的各兵种,
庆功会上聚英雄。
有 工程兵、铁道兵、汽车兵、气象兵、防化兵、航空兵、通讯兵、警卫兵、雷达兵、坦克兵、卫生兵、炊事兵,
还有些工人代表坐当中。
晚会演到最高潮,
笛子独奏《我是一个兵》。
这乐曲听着就振奋,
表达了战士的心声。
他们随着节奏鼓起了掌,
掌声热烈似雷鸣。
跟着乐曲唱起了歌,
同唱我是一个兵。
青春热血在激荡,
兵唱兵来更好听。
这歌声响彻戈壁滩,
随风飘向北京城。
毛主席和周总理正在人民大会堂,
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演完后接见全体演职员,
地点就在宴会厅。
毛主席那天很高兴,
让周总理告诉大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已成功。
大家听了心激动,
欢呼声掌声响彻大厅。
《人民日报》发号外,
广播电台播声明。
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
欢歌笑语露笑容。
奔走相告真高兴,
敲锣打鼓庆成功。
举国上下齐欢庆,
万众高歌《东方红》。
忆往昔,峥嵘岁月有多艰险,
英雄们,让两弹一星飞苍穹。
看现在,伟大的祖国更强盛,
东方巨龙在飞腾!
20世纪50年代初,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脅和核讹诈。为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和武力威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研制原子弹、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的战略决策。1958年9月,中国核试验基地正式组建,基地官兵以苦为荣、艰苦创业,成功地进行了多次不同方式、不同型号、不同威力的核武器试验,建起了中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孕育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而歌曲《马兰谣》中“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放着那银星,舞起那长剑,擎起了艳阳高照晴朗的天……”的歌词,就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艺术化描写和高度的肯定。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马兰精神的内涵。而要重新解构这一精神符号,就必须处理好“惊天动地事”“隐姓埋名人”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将笔触集中在后者,既能为历史找寻到更加生动、鲜活的底色,也符合曲艺创作“有人、有事、有情、有趣”的客观规律。事实上,本作题名“中国脊梁”,既指的是让我们不惧国际敌对势力核讹诈的“惊天动地事”,也指的是为铸就“倚天长剑”的“隐姓埋名人”。而在描写“隐姓埋名人”时,作者使用了群像式塑造手法。
群像塑造在文学创作中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其关键不仅仅在于人物角色数量上的“群”,而是其背后的组织依据和内涵传达,可用以展现一个时代或集体的缩影,具有鲜明的“共同体叙事”特征。再细看,这种“共同体叙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是“同时性”展现的“此时”特征。我们之所以要在今天重温并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就是要把历史中“彼时”转换为当下的“此时”,进而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践行。而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说,“同时性”既是串联文本内的“行动主体——小共同体——国族共同体”的核心,也是观众与文本的认知和互动达到“此时”基础。在本作中,“核司令”与观测员战士刘宝忠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行动主体”,作者以选址、敢于对苏联专家说“不”、克服一切困难向塔顶送给养三个桥段,展现了我国发展核武器时不畏艰险、自力更生的强大信念。而随“核司令”选址的群体和为建设基地接、焊、拧、钻的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则是两个“小共同体”。他们是真正的“隐姓埋名人”,用当时的付出和现在共和国的安宁强盛为“你的名字无人知道,你的功勋永世长存”作了最生动的诠释。而在“国族共同体”层面,作者使用了隔空对话的写作手法:一方面是在基地欢庆的人群,另一方面是观看《东方红》的毛泽东同志,两者被用“歌声飘到北京去”的手法串联起来,共同成为了“国族共同体”的代表。
其次是“同时性”展现的“齐心”特征。人物群像描写中,“小我大我”是内核,“上下齐心”是方式。作者通过对不同层级的行动主体详略得当的描写,传达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主流价值观,更通过“ 忆往昔,峥嵘岁月有多艰险,英雄们,让两弹一星飞苍穹。看现在,伟大的祖国更强盛,东方巨龙在飞腾”表达了对“此时”无限的希望和愿景。
(赏析: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