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声
合 工农红军大长征,举世无双留美名。千难万险无阻挡,勇往直前出奇兵。
甲 唱的是,夜雨连绵北风冷,天黑地滑路泥泞。红六团一营正赶路,顶风冒雨往前行。
乙 战士们灰黑的军服穿身上,从上到下一身青。青天白日圆帽徽,别在了大盖帽的正当中。
丙 (白)你别唱了!红军哪能这打扮?军装根本不对应。红军戴的是八角帽,帽徽是个红五星。黔军才是青天白日大盖帽,灰黑军服一身青。红军咋还穿上敌军装了?
乙 诶,这你得耐住性子往下听。
丙 (白)哟!这还卖上关子了。
乙 行军前,一场战斗刚结束,红一营端掉了黔军遵义外围营。
甲 红一营营长曾保堂,亲自带队打冲锋。敌营长负隅顽抗被击毙,战斗中俘虏了敌军数十名。
乙 咱单说,敌一连连长王二喜,被俘后心里头七上八下乱扑腾。
丙 (白)扑腾什么?
乙 “俺长官说,红军杀人又放火,抓了俘虏,开膛掏心挖眼睛。开膛掏心一准死,我还是希望挖眼睛。”
丙 (白)啊?为什么?
乙 “瞎了总比死了强啊,心脏就一颗,一减一就等于零了。”
丙 (白)嗨!
乙 王二喜胡思乱想正害怕,
甲 曾营长走到近前喊一声:
甲 (白)“王二喜!”
乙 (白)“到、到!”
甲 (白)“王连长!”
乙 (白)“不、不敢,在下王、王二喜!”
丙 (白)都吓结巴了。
甲 “你别紧张,别害怕,先把情绪来放松。我们红军闹革命,为的是解放穷人出火坑。你们不少人出身也是穷苦人,因此上,红军优待俘虏兵。”
乙 “对!长官,我出身就是穷苦人,是生活所迫当的兵。恳求长官您饶命,俺一家,离了我是真不行。俺爹娘今年刚十岁,俺孩子七十已挂零了。”
丙 (白)什么乱七八糟的!
乙 (白)“说颠倒了!俺孩子今年刚十岁,俺爹娘七十已挂零了。”
甲 “只要是你们退出反动军队不再祸害老百姓,想回家,路费我们给提供。”
乙 (白)“什么?还给路费?这跟俺们长官说的不一样啊,刚才我还怕被开膛掏心挖眼睛。没想到,你们全都是好人,我们长官净胡扯的把人蒙。”
丙 (白)那是胡说八道!
甲 “王连长,我们不会伤害你,踏踏实实你把心放平。”
乙 “长官,您可别再‘连长、连长的,我就是一个俘虏兵。”
甲 “你这个‘连长名堂还有用,我们想请你帮忙办个事情。”
乙 “长官,你对待俘虏这么好,我愿意效劳听命令。具体让我干什么?尽管吩咐我答应。”
甲 “我们今晚准备打遵义,想请你配合智取遵义城。”
乙 (白)“智取?我咋配合呀?”
甲 “趁夜色,咱赶到遵义城下你叫门,叫开门,我们的部队往里冲。”
乙 “我叫门?哦,我到城下这么喊:‘哎,城上的守兵恁看清,我领来了共产党,红军六团第一营。他们要进城消灭恁,你们抓紧配合快开城。开城快了有奖励,枪子儿打你正前胸。”
丙 (白)啊?哪能这么说呀?
乙 (白)“不这么说咋说呀?咱们穿戴不一样,守兵一眼能认清。
乙 (白)骗不了!”
甲 (白)“这简单!同志们!快换上俘虏们的黑军装大盖帽,装扮成外围营的败退兵。”
乙 (白)“哦,化装啊?”
甲 (白)“对!”
甲 欻欻欻!曾营长也把衣裳换完毕,他回过头来又叮咛:
甲 (白)“王连长,叫门的时侯,你要这么这么说……(耳语)”
乙 王二喜听完:“好好好!这些交代我记清了。”
丙 曾营长到底让他怎么说呀?
乙 别着急,你继续耐着性子往下听。
丙 (白)啊?还卖关子?这也太啰嗦了!
甲 (白)哦,你嫌说得慢呀?那咱快点儿!剪短截说来得快,欻!前行到了遵义城。
丙 (白)这也太快了!
乙 “长官!长官!你快看,那些亮光,就是遵义城上灯。”
甲 “好!全体都有听命令,按原定计划快行动。”
乙 (白)“是!”
甲 他们一行人跌跌撞撞往前跑,吔!真像是残兵败将回大营。狼狈不堪跑到城下刚站稳,
丙 就惊动了城楼上的守卫兵。敌守兵,把枪栓拉得哗啦响,说出话来格外凶:
丙 (白)“站住!不准靠近!哪个部分的?”
甲 “王二喜,快答话!按我说的照计行。”
乙 (白)“好!城上的弟兄们!莫开枪!快开门!我们是自己人,全都来自外围营。”
丙 (白)“外围营的?你们不在外围来驻守?为什么半夜三更要进城?”
乙 “别提啦!外围营被共军攻陷失了守,我们是逃出来的败退兵。共军在我们后面正追赶,你们赶紧开门救性命。”
甲 这时候,曾营长稍微把手动了动,身旁的战士们七嘴八舌忙响应。
甲 (白)“快开城啊!快救救我们吧!”
丙 守兵們沉吟稍一会儿,“等着啊!”那意思他们答应去开城。
甲 战士们暗自正高兴,突然间,城头上传来打骂声。
丙 “混蛋!不盘问清楚就开门,放进来共军我把你崩。”紧接着就听耳光响,啪啪啪!打得守兵直哼哼。
乙 “曾营长,事儿不妙!咱们的计划可能要落空。”
甲 (白)“怎么了?”
乙 “听声音,打人的这是马排长,这小子,心眼儿多得比猴精。”
甲 (白)“你怕什么?你本来就是外围营的连长,他盘问外围营的情况,你还能答不上来呀?再说了,他是什么官啊?”
乙 (白)“排长!”
甲 (白)“你是什么官啊?”
乙 (白)“连长。”
甲 (白)“谁的官大呀?”
乙 (白)“我比他大。”
甲 “就是啊!官大一级压死人,难道他敢不讲规矩硬碰硬?你比他官大就要派头大,依我看,该骂骂来该熊熊。”
乙 (白)“该……能行吗?”
甲 (白)“准行!找找感觉!”
乙 “好!”王二喜找了找感觉腰一挺,“(干咳)咳!咳!上边是哪位上了城啊?”
丙 “啊,我是二团二连马排长,城下的你叫什么名?”
乙 “我是外围营一连连长王二喜,马排长,你麻儿利的快开城。”
丙 “王连长,你说你来自外围营,我怎么从没听说你的名呀?”
乙 “奶奶的!咱们师军官这么多,侯师长也未必全部认得清。你个小小的排长算个屁呀,也不撒泡尿照照你是啥尊容?”
甲 曾营长冲王二喜使了个眼色点点头,
乙 这一下,王二喜腰板挺得更板正了。
丙 马排长挨骂受了憋,吭哧了半天才出声:“王连长,兄弟我还得冒昧问几句,你答对了,马上我就去开城。你说说,你们团长几房姨太太?咱们旅长他叫什么名?”
乙 “我们团长九房姨太太,一个个长得都是娇面容。咱旅长名叫易少荃,他家就在遵义城。”
丙 马排长还要往下问,
甲 曾营长怕时间长了出变更。“王二喜,跟这小子少废话,还是得连卷带骂使劲熊。
甲 (白)这么这么说……”
乙 (白)“好,姓马的,你瞎了眼还是耳朵聋,啰啰嗦嗦逞啥能啊?我们急着把城进,是想找长官报军情。共军正往这里赶,大队人马火力猛。你小子拖着不开门,贻误了军情你担承啊!”
丙 (白)“我……王连长,非常时期,兄弟也是不得已呀!”
丙 说着话,马排长拿着手电筒朝下照,他大瞪两眼看分明。“黑军服、大盖帽,迤逦歪斜垮又松。一个个,垂头丧气满身泥,一看就是斗败的兵。嗯,自己人。来!咱下去!麻儿利的快开城。”
甲 不大会儿,就听见吱扭咣当连声响,大门敞开开了城。“走!”曾营长带着战士往里进,
乙 王二喜满脸喜悦紧跟从。一进城,迎面过来马排长,
丙 这小子慌慌张张探军情:“王连长,共军真快打过来了?多久攻到遵义城啊?”
乙 (白)“共军吗?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丙 (白)“什么意思?”
乙 “我给你隆重做介绍,这位是红军营长他姓曾!”
丙 (白)“啊?”马排长撤步抽身要掏枪,
甲 曾营长,啪!一枪打中他前胸。
丙 马排长一边倒地一边说:“拜拜!我去见俺老祖宗了。”
乙 这时候,就听见一阵军号响,
合 (模拟冲锋号声)“滴滴答滴滴滴——”
乙 后续的大部队呼呼啦啦往里冲。
甲 俘虏抓了好几百,红旗插上遵义城。
合 这正是,红军智取遵义城,机智灵活巧用兵。长征精神传万代,革命气概贯长虹。
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写的是历史人物的故事,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其人其事在历史上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史册上记载的是其人其事最真实的历史形象,而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则是他们经过艺术化处理的文艺形象。如何处理历史形象与文艺形象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如何将凝实厚重的史料变为活生生的人和生动有趣的事,这是类型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者动笔之初便面临着的第一个大问题。
扎实刻苦地研究史料,把握住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形象、事件的整体脉络,是类型作品创作的基础所在,只有夯实了“大事不虚”的根基,“小事”才有“不拘”的、更大的发挥空间。《智取遵义城》就是一个这样的作品。
1935年1月3日,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政治委员、后来的开国少将王集成接到了“立即跨过(乌)江去,迅速前进,直取遵义城”的命令。在打掉遵义外围据点后,红军决定以被俘敌军为“联合主演”,演一出“智取遵义城”的“戏剧”。而这出戏的“领衔主演”就是时任六团一营营长、后来的开国少将曾保堂,对手戏的戏份自然就安排给了遵义城的敌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智取遵义城》中的关键人物和和重大事件就是对历史真实一比一的还原。而在历史的“描红框”中,作者要写好“八分书”“瘦金体”,最终打造出一个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兼具的作品,就要先从一撇一捺的“人”入手。
“有人、有事、有情、有趣”,“人”是“事、情、趣”的充要条件。写好了人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事、情、趣”就会随之而来。在本作中,红军曾保堂营长和敌军王二喜连长、敌排长的描写兼具典型性和趣味性,是“事、情、趣”的天然开关。
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努力与之心灵相通,是类型文艺形象塑造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不同人物形象的深度刻画也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模式,是以个人形象隐喻一个组织、一个政党的精神和理念,能在增强故事张力的基础上传达出更为宏阔的主题。所以在曾保堂营长“为的是解放穷人出火坑”“红军优待俘虏兵”“你們退出反动军队不再祸害老百姓,想回家,路费我们给提供”的政策宣讲下,只为当兵吃粮、上有老下有小的王二喜才会发出“没想到,你们全都是好人,我们长官净胡扯的把人蒙”的慨叹。这就把有坚定信仰的曾营长和随波逐流的王二喜两者的形象立了起来。而后文中的马排长虽然有名有姓,但人物影响力其实不如从他口中带出来的那位娶了九房姨太太的团长。这位“昙花一现”的团长才是当时国民党军的“形象代言人”,其表现与曾营长的义正言辞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更进一步彰显了两者不同的信念和追求。
曾营长和王二喜的“对手戏”也让编者发现了本作的一个隐形铺垫。试想一下,但凡被俘敌军中有一个思想顽固者,没有被曾营长说服、感化,在我军抵近遵义城时喊上一嗓子,那后果就不堪设想。正是因为认可了我党我军的主张,所以被俘敌军在遵义城下才没有炸营,更没有“跳反”,才有了后续的顺利解放遵义城。这个隐形的铺垫虽不起眼,但比较重要。而与其重要性相对的,作品的笔墨似乎没有跟上来,后续的对手戏集中在王二喜和马排长之间。这样当然能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但却没有把隐形铺垫写明,导致了作品结尾稍有程式化、口号化倾向。如果花点笔墨在敌俘虏的群像刻画上,写明他们受感化的心理过程,让他们在遵义城下的“戏份”更多一点,则故事可能更热闹,结尾也能顺势把对“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阐释加进去,则主题似乎能更丰富些。
(赏析: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