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中国的评书是一门历史悠久并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口头说唱表演艺术,涌现过不少技艺精湛、广受群众欢迎的名家,袁阔成便是其中之一。一代评书大家袁阔成不仅继承了中国评书表演艺术传统,更与时俱进带头说新书讲新事。在取得卓越成就的背后,则是袁阔成为说新书不断探索、不断革新、开拓付出的艰辛……
袁阔成能够成为一代评书大家、新中国说新书的带头人,离不开他自幼刻苦学习评书表演艺术的成长经历。
(一)出生评书世家
袁阔成,原名袁麟。1929年出生于天津,祖籍北京。2015年3月2日逝世于北京。袁阔成先生是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2006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是蜚声海内外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评书艺术第九代代表性人物。
袁阔成出生于评书世家,其祖父袁霭棠是清末北京的评书大家,其大伯父袁傑亭、二伯父袁傑英和父亲袁傑武,以擅长演说《五女七贞》(即施公案)而成为当年书坛有名的“袁氏三杰”。
虽然出生在评书世家,但因为那个时代的说书艺人社会地位低下,所以袁阔成自幼生活清贫,一家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他8岁开始随父亲及二伯父学习评书艺术并登台献艺。艺术造诣高超的袁傑英不仅身怀爱国激情,更常借用书中细节和内容引申发挥,对日寇进行讽刺,也因此被誉为“评书界的梅兰芳”“二号双厚坪”。而袁傑英造诣高深的表演艺术和令人敬佩的爱国情怀更是给童年的袁阔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拜师学艺
家庭贫困和母亲早逝让袁阔成只读了3年私塾,但他在13岁正式拜评书大家金傑力先生为师,并由师父起艺名袁阔成后,即白天学艺,晚上去书馆听书,并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少年时的勤奋努力,不仅让袁阔成练就了出色的评书表演基本功,更为他日后独特的评书艺术表演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拜师学艺的经历,让袁阔成终生难忘。他回忆说,小时候学艺吃了很多的苦,拜师时还立下了字据,投河觅井老师概不负责。教艺的老师有时连冤带损,他也不敢哭。那时候小,对师父是有点怨恨情绪的。可是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老师为了什么呀?还不是为了你好,一句为师教你好几年,师恩难报啊。
(三)“挑帘红”之一举成名
1947年,18岁的袁阔成学满出师。一向刻苦钻研的他不仅很好地继承了家学,还集众家之长,掌握了多个流派风格。在沈阳东雅轩首场登台演说的《永庆升平》更是让年少的袁阔成一举成名。在这场被评书界称为“挑帘红”的演出中,他一改旧时那种娓娓道来、“坐谈今古”表演风格的说书“老范儿”,以扎实的基本功、声情并茂的表演及潇洒帅气的台风,将一众鲜活的人物干净利落地呈现出来。袁阔成这种韵味十足、好听又好看,并有很强代入感的评书表演,是他在继承基础上一种大胆“另类”的表演方法,也因此深深吸引了豪放粗犷的沈阳观众。
沈阳《永庆升平》的成功,让18岁的袁阔成从此开始在北京、天津、东北、山海关等地献艺并在评书界树立了日渐突出的地位。
虽然技艺不断成熟完整,但当时的说书艺人仍然过着四处奔波艰难困苦的日子。就如袁阔成说的那样:“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黄河两岸度春秋。”
(一)迎解放带头说新书
1948年,正在山海关演出的袁阔成迎来了解放。随着一个崭新社会的到来,19岁的袁阔成不仅亲历了从旧社会贫苦的说书艺人到一名受人尊敬的文艺工作者的巨大变化,更怀着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走进了新社会说新书的新时期。
在创作表演了一段新节目《迎解放》并得到一面写着“推广新内容”的锦旗后。袁阔成第一个在书馆带头演说了《小二黑结婚》和《吕梁英雄传》,从而开创了我国评书界说新书的先河,也从此在说演新书的道路上留下了诸多不可超越的新书作品。继《小二黑结婚》和《吕梁英雄传》后,他又分别在不同时期创作了《林海雪原》《暴风骤雨》《肖飞买药》《江姐上船》等近千段新书新节目,这些作品不仅大大丰富了评书表演艺术内容,更为我国评书艺术开创了新的目标,拓宽了传承发展之路。这是袁阔成在评书表演道路上取得的成就,也是他为中国评书艺术发展史完成的一个突破。
(二)另起炉灶绝非易事
带头说新书,无疑是袁阔成在中国评书发展史上留下的重重一笔。而在说新书取得成就和突破的背后,则是袁阔成经历的无数挑战和艰辛的付出。
纵观我国评书艺术的发展史,评书不仅早已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点,尤其是传统书目,更有着固定的表演方式和程式化内容。比如评书艺术独有的表演元素之一的“开脸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物形象描述。它是评书特有的一种表演形式,也只有在評书艺术里才能出现。具体到传统作品当中,它都是固定的程式化语言,就是所谓的“套词”。具体就是当评书演员在说到某一个人物出现时,先不论时间地点,而是对他进行一番人物描述,让听者对这一人物产生想象。例如说到一个漂亮女子出场时,经常都会这么描述:这个女人长得那个好看啊,是柳叶眉、杏胡眼,樱桃小口一点,真好似三月桃花一呲嘴……当说一个壮汉侠客出场时,又会这么描述:这位身高两米六五,晃荡荡赫扬扬,虎头雁颌呀,那扫帚眉七叉八叉,插额角入鬓边,一双大环眼,黑眼珠特别大……
从这些对人物描述的“套词”可以看出,它有着鲜明的节奏韵律,又合辙押韵,说讲出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固定的。通过演员的叙述渲染之后,观众就可以借助想象力,让人物形象马上就在头脑中形成,达到观众与演员产生共鸣的创作艺术效果。
时至今日,在说演传统作品中依旧可以使用,并是学习评书艺术的晚生后辈们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不会被遗弃和否定的。
但是说演新书怎么办呢,还继续使用这些传统内容,依葫芦画瓢吗,显然是有些不对路了。因为它既脱离生活,也没有时代感。而且传统书目“开脸儿”人物画像等表演元素并不符合新时代内容,说新书是用不上的。
因此,袁阔成想说新书,必须另起炉灶,却绝非易事。但如果不用传统的“开脸儿”进行人物描述,那人物又该如何体现出场如何演绎呢,到底该如何借鉴传统作品呢,他感到很难,实在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啊。
(三)说新书遇到新问题
其实当年对说新书同样迷茫,同样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又何止袁阔成一个人呢!但是他依然顶着压力,怀着对新社会感恩的激情,带头创作表演了《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等新书,但新问题也接着来了。
第一次演出《小二黑结婚》的时候,演到第5天,台下就只剩下3个观众了,其中一位还是书场的经理,用袁阔成的话说,真是“惨透了”。但是他没有气馁,紧接着换了根据马烽、西戎编著的《吕梁英雄传》改编的新书。但没过几天,惨淡依旧。老观众们也纷纷向他提出意见,劝他赶紧换传统书,说哪门子新书,就您这新书,也说得太难听了,根本听不懂啊……
听了观众这个反应之后,袁阔成很奇怪,怎么会听不懂呢?单就台词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京字京白呀。按照评书艺术的规律,依旧是开宗明义呀,也就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矛盾、什么事件都交代得很清楚了,主要故事情节也都显现出来了,主题思想、人物关系评说得也挺合情合理,没有违背评书的规律呀,怎么就会听不懂呢!
想到这儿,袁阔成觉得自己首先应该大胆面对,不能怕失败。于是他虚心向观众求教。他的真诚也打动了观众。他们说,袁先生您这新书说的呀,没有别的问题,就是词太旧了。小二黑的台词,说得跟《三国演义》里的鲁肃似的,还有您把那个抗日民兵说得跟《施公案》里的黄天霸一样,我们听着别扭,他不像啊!
袁阔成立刻明白了,自己说的虽是新书的内容,但带给观众的评书表演艺术手法实际上就是“旧瓶装新酒”,也就是根本没有脱离旧的“枷锁”,当然也就不符合评书艺术开宗明义的规律了。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自己一心想说新书,但是书里边的内容和人物自己并不熟悉,也就是说自己没有生活,没有切身感受。艺术作品脱离了生活,当然就难以打动观众。而且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台词以及着装打扮,举手投足间,还完全是传统书的内容,和作品里边的生活相差甚远。这样的人物形象必然不伦不类,观众根本产生不了共鸣,怎么可能受欢迎呢!
(四)打破传统的“枷锁”,敢于去创新
经过不停地思考总结,袁阔成终于找到了问题。他认识到,说新书之所以会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自己没有一个程式标准的遵守和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因而也就没弄明白小说和评书艺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形式。
小说是阅读文学,是平面的,作家写出来是给读者看的,读者通过阅读即可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所表达的意思。比如《小二黑结婚》,读者通过阅读,看到了作者赵树理先生通过对两个农村青年爱情故事的描写,讴歌了新社会,抨击了落后现象。对小二黑的描写,也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他还是一位年轻帅气的新农村新型青年农民,同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神枪手。
而想要说演好这部作品,首先就要塑造好这位得到翻身解放的新青年新农民形象,就得把小说改编成立体的评书脚本,并且从生活当中去体验挖掘这一人物形象,要一丝不苟地逐章逐句地进行一番二度创作。发现了问题,也懂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找到了创作的途径,袁阔成就开始大胆尝试了。他要求自己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枷锁”,敢于去创新。而创新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
他首先认识到,想讲好现代新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去深入生活,到工农兵当中去观察、体验、学习。对此,袁阔成也曾回忆说,传统书和现代书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传统书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不也是新书吗。据传说在宋代有一位说书的先生正在讲《水滸》的故事,当讲到李逵夺鱼时,忽然听到观众群里传来一阵哈哈大笑,随着咔嚓一声,大笑的人竟摔倒了。细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人就是李逵。那位说书先生说的不也是当时的现代书吗。因而袁阔成总结出,评书艺术能够传承千年不灭的根本原因,就是它始终都在紧跟着时代往前行进。它不仅一直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紧跟时代作了相应的调整,才做到适应那一历史时期的发展,从而得到观众的认同。
同样,在新社会说演新书,也是历史的要求,是评书艺术发展的必然。要想让观众接受并喜欢现代作品,演员就一定要缩短观众和作品里生活的距离和偏差,对作品中的内容才能体现得亲切自然、人物鲜活。
同时,袁阔成还深刻体会到,评书演员在深入生活中,还要加强政治学习和思想感悟,要懂得作品的潜在含义,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演员是在为谁说书、为什么要说书,如何去说书等。因为只有思想和艺术的统一,才能创作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生活场景,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五)深入体验生活,巧妙运用在作品当中
袁阔成开始从生活中吸取创作的营养。为了说好柳青先生创作的小说《创业史》,他要求自己必须在作品中更真实地体现农民生活。于是他就去虎庄公社和农民一起参加种田,和农民兄弟一起劳动、背稻子,以至于劳累过度晕倒在山上。他还去偏远的山区公社为农民慰问演出,和农民兄弟们同吃同住,学习农业知识,从中感受农民大众的那份质朴真诚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了创作出部队题材的新作品,他曾长期深入到部队里体验生活,跟战士们一起出操、练习拼刺和射击。为了说好《风雨列车》,他整整跟着火车头跑了半个多月,拜工人师傅为师。在沈阳到山海关、秦皇岛一带,跟着师傅们学习怎么给火车烧煤,如何操控驾驶火车,并注意观察火车是怎么鸣笛的,终于将他的真实体验巧妙地运用在作品当中,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都塑造得越发真实鲜活。
他还去黑龙江省哈尔滨等地采访抗联的故事,加强对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用真情实感来歌颂英雄。这些生活的实践积累,不仅为他创作改编新书提供了重要的生活和政治思想依据,而且让他说演新书的内容更加活灵活现,更加真挚感人。
(六)不断探索革新开拓,推进评书发展
说新书取得了重大成果,袁阔成并没有满足,更没有停止努力钻研的脚步,他仍然在不断探索,不断革新,不断开拓。
(1)对《舌战小炉匠》的探索、革新
1958年,袁阔成创作演出的评书《舌战小炉匠》一举夺得全国曲艺汇演优秀奖。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袁阔成在《舌战小炉匠》的创作表演中是如何探索,革新开拓的吧。
先看杨子荣和小炉匠滦平在威虎山相遇,滦平认出了杨子荣后的一段精彩表演:
“三爷,您,您上当了,他不是胡彪,胡彪早已阵亡了,他是共军!”
这句话可不得了,八大金刚“噌!”全站起来了,拔枪在手,“咔”的一声顶上顶堂火,瞪着饿狼似的眼睛,盯着杨子荣。长枪、短枪、冲锋枪、二八匣子、盒子炮,一个个枪口紧紧地对准了杨子荣的胸膛。
座山雕一看,吃惊不小:“什么?共产党!”
嘶,他一着急不要紧,差点没把山羊胡子给薅下来。
杨子荣一伸手,“噌!”从腰里把烟荷包掏出来了。轻轻地揉了一锅子烟,用手指往回一带,抽紧了烟荷包带,“哧!”擦着火柴,“咝!”狠狠地吸了一口,“噗!”喷出了一团浓浓的烟雾。一边环视着众人,一边将手里点燃的火柴杆儿在空中漫不经心地摇来晃去,然后,将已经熄灭了的火柴杆儿慢慢地丢在了地上。
这个片段,袁阔成没有用过多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没有让作品中人物说过多的话,而是设计了威虎山众土匪和杨子荣各自不同的一系列动作,让观众在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情况下,一下子感受到了座山雕、八大金刚及众匪徒那种惊恐万分的状态。
而他对杨子荣的动作设计则更加丰富和细腻,再加上那几个象声词的使用,从装烟、点烟、吸烟到喷出烟雾,外在动作和内心活动的完美统一,人物立刻就鲜活起来了,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而且这种设计,还可以让观众更好更直观地领会人物,接受人物,起到此处无声似有声,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舌战小炉匠》的表演中,袁阔成还对传统书目和戏曲艺术进行了借鉴。例如在杨子荣的人物塑造上,他就参照了家传《五女七贞》中黄天霸的一些人物表演。而在解放军攻入威虎山,座山雕企图逃跑时,给他设计的一系列动作,则是借鉴京剧《飞云浦》中武松搓手脱拷、掰断枷锁的表演程式,让人物更加丰满。
对于传统评书的一些技巧,袁阔成也在这部作品中予以采用。比如《五女七贞》中太湖山聚义厅水墨条幅《丹凤朝阳图》的抱柱楹联“太山高高山卧虎,湖水深深水藏龙”,袁阔成先生就沿着这个构思,专门为威虎山聚义厅设计了一只老雕独爪抓着山头,横展双翅,瞪着黄澄澄的眼睛,俯瞰威虎山的水墨长条“群雄啸聚威虎山靠天吃饭 众豪藏身野狼窝坐地分金”的抱柱楹联,既达到了把传统技巧拿来为现代书所用的目的,又符合了人物身份和事件场景。用袁阔成先生的话说,就是长期积累,融为己有,一旦用时,得心应手。这就是袁阔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鲜活的实例。
此外,袁阔成还在表演中加大空间,借鉴话剧影视的表演方法,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为目的,并且学习戏曲、舞蹈、武术、音乐、杂技、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技能。从而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这些新元素巧妙融入到自己的评书艺术作品和表演当中,以“跳进跳出”“一人多角”“说法中现身”的形式,使自己的表演达到了形神兼备、以形传神的高度境界。
既有现代新人物创作的探索,也有对传统评书表演技巧的继承,更有对戏曲、话剧、影视剧艺术的借鉴。这也正是袁阔成在说新书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革新。因此很多观众欣赏了他的表演后,都齐声称赞:不仅说得好,而且演得更好,看他的表演就如同看了一部电影一样精彩,真是过瘾,吸引人。
(2)最为著名和最为先行开拓的创举
袁阔成在中国评书界最为著名和最为先行开拓的创举,是大胆地将台上评书表演用的场面桌,连同桌上的“书人三宝”醒木、扇子、手绢一同撤掉。这一创举,也从此把中国评书艺术千百年来以说为主的“半身艺术”,发展为说表并重的“全身艺术”创作。
这还要从1958年袁阔成赴福建为前线解放军部队的慰问演出说起。当时,他看到一个小战士汗流满面地为他扛着表演用的场面桌在小岛上深一脚浅一脚前行,心里很不是滋味……演出时看着小岛上战士们期盼的眼神,他只觉得那张占了不小一块地的场面桌好像把自个儿和战士们隔开了……思前想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撤掉场面桌,自己直接站在战士们面前表演评书!
结果那一天的演出很成功,在战士们的热烈掌声中,袁阔成先生连连向战士们鞠躬谢幕……也是从那时起,袁阔成先生让一直以“坐像示人”的评书演员站立在舞台之上……
这是袁阔成在钻研评书艺术创作表演中经过不断探索对中国评书传统表演形式的一个大胆改革,也是袁阔成在我国评书界的又一次先行开拓。这一改革,无论对袁阔成先生独立风格的评书表演艺术,还是对中国评书艺术的发展,无疑都是一个积极的推动和促进。因此袁阔成这一大胆尝试也得到评书界同人的极高评价。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今天,袁阔成先生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说新书的艺术生涯仍然对我们有着新的启示。因此,我们更应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指示,科学对待文化传统,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紧跟时代步伐,坚守评书阵地,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曲艺志·北京卷》,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1999年,第684页。
【2】张啸涛:《评书—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70页。
【3】李娟娟:《袁阔成传》,人民出版社、青岛出版社,2018年,第60頁。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