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有尽时意无穷

2024-05-25 11:07杜凯
曲艺 2024年5期
关键词:本场评书曲艺

杜凯

2024年4月13日至20日,在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协相声艺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由陕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办,西安青曲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及青曲达人汇(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二届西安相声节在陕西如期举行,来自全国54家演出单位的160余位曲艺演员齐聚青曲社,一展风采。其中既有青年砥柱苗阜、王声、王玥波、王文水、李寅飞等参演展示,也有演员曹云金、金霏、陈曦等上台助阵,更有姜昆、刘俊杰等老艺术家出场助威,一时群星云集,各显神通,精彩纷呈。

笔者作为青年演员到场参演、观摩,受益良多,其中最觉惊艳的却是本届相声节中的“五书”专场。参演的快板名家王文水说:“‘三书专场其实是‘五书了,陕西快书、山东快书、四川评书、评书、快板书。‘五书同台乐融融,讲今比古论人情,台上台下都爱听,期待来年再相逢。”专场当天,易俗大剧院座无虚席,用青曲社负责人苗阜的话来讲:“今天这边的上座率,高过了同时进行的相声场。”笔者认为,本次“五书”专场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好的效果,除去各位书家的光环相助,更有诸多值得深思的原因。

一、守正创新,是创作成功的“法寶”

书场参演的演员,无论新老,无疑专业素养都是很高的。即便同一个节目,在诸多的表演实践中,也都在不断发展、常演常新。演员都是深谙“守正创新”之道。

内容上,本场演出的全是传统题材的作品,故事情节无一例外都是耳熟能详的。但演员们在保留本门本艺术基础特性的同时,并没有受缚于传统的情节和表演范式,古事今提,说新唱新,让现场的新老观众都感到惊喜。师亚峰表演的山东快书《武松打虎》,更是“挂”上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十八大以后苍蝇老虎一起打”等时下的法规与政策内容,引得现场观众连连叫好。

形式上,四川评书《打进匪窟》颇具特色。演员袁国虎和刘寒霜一改“一人一桌”的旧例,采用“双档评书”的方式登场。紧接其后上场的王声脱口而出点评道:“他俩的这场书,是在评书的基础上,融合了四川谐剧、川剧、滑稽戏和话剧的表演方式,是一种尝试和创新。”事实上这种表演形式,较之于传统评书的说表,人像呈现和情节代入更为直接,确实令现场观众耳目一新。王文水在表演快板书《哪吒闹海》的时候,适时融入了时下最火爆的网红舞蹈和网络语言,金句频出,在不伤害快板书表达方式的同时,助力了现场效果,使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大呼过瘾。

本场所有演员的表演突破,都是在不失本门艺术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基于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对自身艺术予以了时代性优化,“常演常新”,以正确的姿态迎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习惯。因此,观演关系得到了更好的改善,表演效果更好,演出的成功便是必然的。本场演出这些形式和内容上的与时俱进,既是对曲艺“守正创新”的最生动实践,也是对该理论正确性的最有力印证。

二、“把点开活”,是表演成功的“诀窍”

面对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受众,针对性、临时性地调整和设计表演,本就是曲艺表演的特色之一。对该项技能的掌握程度,也是考量曲艺演员表演成熟与否的重要参考指标。而本场演出的演员,无疑是将此项技能运用发挥得非常出色。他们既有力地协调了地方性和全国性,也较好地处理了表演节奏和审美角度的问题。

首先,各个节目表演运用的方言不一。本场既有陕西话,也有北京话、四川话、山东话,能否让观众能听懂,实现无障碍观演,便成了表演能否顺利进行的第一道关隘。袁国虎在表演四川评书的时候,上场便试探性地问道:“说书全国一样,语言各有不同。我们说的是四川话,不知大家听不听得懂啊?”在得到现场观众“听得懂”的反馈之后,方才继续展开表演。

再者,演员上台之后,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演节奏和观众的观看心理节奏,使二者能够契合,同频共振,这也才算是真的“抓住”了观众。台上每一组演员的表演风格和习惯都不一样,观众在欣赏完上一个节目之后,都需要重新适应本场演员的表演风格和表演节奏。因此,演员“垫话”部分的设计,是调整好观演关系的关键,也是处理好表演个性和审美共性的关键。演员王声上场之后,先问观众前面的四川话听懂了多少,然后再根据现场观众的反应,拿前面演员“砸挂”,一下子拉近了观演距离,并且成功地把观众的注意力拉到了自己的身上,巧妙地实现了过渡,调整了观众的心理节奏,使之与自己同频。接下来的表演,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期间,演员还有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设计的一些临时性的“包袱”,牢牢把握住现场观众的接受特性,“小灶特供”。最终现场效果呈现非常火爆,这些“把点开活”的具体运用,都体现了台上演员的较好素养。

三、坚守舞台,厚学笃行,是演员成就的基础

本场登台的演员,无不是坚守舞台多年的“老人儿”。就连最年轻的“九〇后”演员纪鸣亮,也是每天上场演出,坚持多年了。大家积累厚实,经验丰富,登台如回家,张口便有,想要“演砸”也都困难了。演员们在舞台上游刃有余,无论是按照原设计的“使噱”,还是“现挂”“抓哏”,都能张弛有度,“扔得出去收得回来”。这些无疑都是平时不断实践与磨炼的结果。马贵荣老师在台下观看时,对台上演员赞不绝口。期间,她不止一次告诉笔者:“瞧见没,这就是本事,收放自如啊!”

演员的本事都是“三船五车的汗”换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场火爆的效果,是对演员苦功的最大回报。而演员的笃行厚学,坚持不懈,则是演出活动成功最根本的保障。

“曲高”未必“和寡”,在大众娱乐流行泛滥的今天,有这么多人支持并且热爱“书场”,殊为难得。本次“五书”专场,其不仅是整个相声节的精彩一环,从整个曲艺界的发展来看,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中间的诸多事项,也是令人不得不深思的。

第一,“书”的发展与成就,需要演员的坚持和坚守

王声介绍,青曲社坚持说评书的演员,加他在内而今不过六七名。全国能够说书的演员说起来不少,但是评书小剧场却很少。这都需要演员用大量心血去坚守、开掘。作为说书艺人,更要经得住打击,耐得住寂寞。比如,本场的演员袁国虎,在重庆的老城墙上,每周露天开展一期“城墙故事会”,已经坚持8年之久。但坚持必然也是有收获的,而今重庆的老百姓已然是认了这块牌子,场场爆满。袁国虎在这一场场的磨炼中,也成就了自己独特的评书艺术。再说王玥波之于评书的坚守,曲艺界人尽皆知,更是毋庸赘述。

第二,演员的发展与成就,有赖于对艺术的深耕和笃定

在大众娱乐业发达的今天,“说书”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较之于其他文艺形式,市场占有率相对式微。但演员无需焦虑,只要方向正确了,功夫熬到了,上台亮相,也必然是璀璨耀眼的。没有小曲种,只有小演员。很多时候并不是书不好,并不是观众不爱看,得看说书的演员水平如何,“平地抠饼,对面拿贼”的功夫,仍然是需要有才行的。“行家的功夫一出手,便知道有没有”,本次“五书”专场的成功,便是最有力的印证。“板凳要坐十年冷”,“酒香不怕巷子深”,绝对的实力才能产生绝对的平台。本场演出所呈现出来的精彩,应当是一次极好的正面引导,对从事曲艺工作的后来人,具有较好的榜样效应。同时,这对曲艺良性业态的打造、主流舆论的营造,都有良好的作用。

第三,曲艺的发展和成就,有赖于观演双方共同的文化自信

“五书”专场的现场观众,既有“老粉”,也有新人,但无论新老,都无差别地感受到了曲艺的强大魅力,为之折服,大呼“来着了”。为此,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对以“书场”为代表的传统曲艺艺术充满信心。作为曲艺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然而真正的自信来源于实力,实力来源于努力。这就要求我们深耕笃行,守正创新,耐得住寂寞,最终“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廣大人民群众如有更多机会走进曲艺剧场,能近距离接触曲艺,欣赏这种非现场不能尽见其美的传统艺术,也必然不会让他们失望。总而言之,曲艺事业的整体繁荣,有赖于观演双方的整体文化自信,共同努力。

本次“五书”专场为各曲艺曲种跨地域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当代曲艺新人的成长、曲艺新作的诞生提供了良好平台,以实际行动赓续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曲艺“出人、出书、走正路”的传承精神。客观而言,本场活动也有遗憾。例如,六组节目中并没有新时代的内容题材出现,高水平的创新创作能力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对经典致敬无可厚非,但对“说新唱新”也应该有所担当,对新题材的创作和表演要树立信心,持之以恒。

第二届西安相声节还举办了多场专门性讲座,进一步促进了曲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活动举办的时间有限,体量有限,但意义重大。我们曲艺人理应更好地珍惜这样的交流机会,促进行业生态健康发展,为曲艺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长沙市群众艺术馆戏剧、曲艺干事)

(责任编辑/陈琪颖)

猜你喜欢
本场评书曲艺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得分王
蒙养山房评书法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积分榜
我爱听评书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