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波与扬州评话

2024-05-25 11:07马伟
曲艺 2024年5期
关键词:德波扬州艺人

前不久,汉学家易德波教授带着对扬州曲艺的深厚情感,第25次来到她的“第二故乡”——扬州。这位年近八旬的丹麦籍挪威学者用一生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扬州评话。

易德波,本名维毕克·波尔达尔(Vi b eke Bordahl),而易德波是她从事汉学研究的笔名。1945年3月1日出生于北海之滨——利波的她,1964年在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史,重点研究中国明清文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同学在巴黎街头的一家中国餐馆吃蛋炒饭,听到服务员和老板富有音乐感的对话,当得知那种语言是“扬州话”时,遂对扬州方言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之后,她撰写了学术论文《扬州语言音乐和古代隋唐广韵的比较》。伴随着她对中国明清的章回小说里“说书体”的研究,易德波注意到扬州方言和章回小说完美结合的艺术载体就是扬州评话。

明清时期的扬州,由于盐业和运河的中心地位,一直是说书艺人献艺的理想之地。从明代开始,扬州评话始终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说书艺术之一。20世纪70年代,身处欧洲的易德波虽然了解了这些历史,但当时她却认为扬州评话和欧洲众多讲故事的口头传统一样,必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能在研究材料和书籍当中寻找只言片语罢了。

1986年,她来中国上海参加一个座谈会,有缘结实了扬州籍作家汪曾祺先生。当汪曾祺向她介绍扬州仍然有说书艺人,仍然有说书表演的时候,易德波大为惊讶。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期待,易德波第一次来到古城扬州。经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大学前身)引荐,邀请到了扬州评话艺人李信堂先生。短短半小时的见面,使她第一次和扬州评话有了“亲密接触”,更让她获得了最鲜活且宝贵的资料——一段15分钟的《武松打虎》录音。

这段录音不仅不能满足这位学者,更激起了她对研究这门古老艺术的渴求。于是,她决定在1989年再赴扬州,并一口气住了3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是扬州大学的陈午楼教授真正帮助易德波推开了扬州评话的大门。陈午楼教授每天陪着她骑自行车走街串巷进行“田野调查”。陈教授不错过任何一个把这位老外引荐给评话艺人的机会。有时为了听书,她们甚至可以从扬州骑自行车跨过长江,到镇江访问王筱堂先生。

此后的30年当中,易德波20余次来到扬州,和几十位扬州评话艺人进行访问、讨论、录音。而扬州的曲艺艺人也毫无保留地把各自艺术的积累讲授给这位执着的老外。在他们的支持下,她披沙拣金、爬罗剔块地写成了近300万字的中英文扬州评话理论专著:《扬州评话四家艺人》《古城扬州与扬州评话》《扬州评话探讨》《武松打虎——中国小说、戏曲和说书中的口头和书面传统的相互影响》《说书:扬州评话的口传艺术》等。这些著作都是从西方学者的角度来解读东方文化,很有深度和新意。在国际学术界,大量的国外学者、读者都是通过阅读易德波的文章和著作,才了解了中国这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艺术。易德波也正是因为这些研究成果,而被认为是有史以来对扬州曲艺和口头文化研究最深入的西方学者。正是凭着对扬州话的浓厚兴趣,让她与扬州评话完成了一次完美且持久的双向奔赴。

除在中国开展研究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她还为扬州评话艺人和外国学者牵线搭桥,邀请王筱堂、戴步章、费力、李信堂、惠兆龙、任德坤、沈志凤、马伟等多位扬州评话艺人走出国门,前往丹麦、挪威、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地进行现场表演和交流。因此,扬州的朋友们也喜欢称她是“女马可波罗”。对此,她说:“我很喜欢这个名字,我愿意像马可波罗那样,把东方最好的东西传播给西方的朋友们。”

在扬州评话400余年的传承发展中,记录书目的手段主要有3种:一是文字记录,二是“广播书场”的录音设备记录,三是“电视书场”的视频拍摄记录。文字记录在整理的过程中,常会因出版要求而对书目文字进行删改,从而不可避免带来某种失真。“广播书场”的录音记录虽然相对比较完整,但观众却无法欣赏到演员的眼神、手势、表情等,也不失是一种遗憾。而“电视书场”的视频记录,又因为艺人的表演节奏必须服从于电视媒体的制作原则,以保证电视节目的录制质量,从而使传统的书目常被压缩、调整,无法完全录制播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扬州评话最低谷的阶段。大量的传统书目濒临失传,说书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许多评话老艺人也到迟暮之年,书随人走、艺随人亡的遗憾时有发生。

为了更加接近传统原貌的保存相关资料,易德波邀请扬州评话的4家艺人戴步章、费正良、高再华、任德坤,按照传统书场、茶馆的表演习惯(一小时为一转、两小时为一天)对他们的表演进行全程录像,并刻录在VCD光碟上,一共是360个小时,180天书。这也是扬州评话的书目有史以来第一次完整地按照艺人的演出习惯,在没有任何删减和改动的情况下,以书的回目为单位进行的记录。这次录像可以说非常及时。录制结束后一个月,戴步章先生就溘然离世,其他几位老艺人也因为身体情况基本再也没有过长篇的演出。这批录像因为是绝版资料,也成为了扬州评话的珍贵财富。易德波将这4部书的全套视频资料刻录了4套,分别捐赠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台北)、丹麦民俗研究资料馆(哥本哈根)和美国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华盛顿),由4家图书馆馆藏。

我以为易德波保留这些资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自己研究和馆藏,更在于她希望通过这样原生态、原汁原味的视频资料告诉评话的年轻传承者们,老一辈艺术家在说书时,对书目的继承发展是全面的,对书义的官私白表是连贯的,对书理的铺陈转合是巧妙的,对书中的状物抒情是贴切的,对书艺的立命之本是在乎的。360个小时的记录大工程,前辈老艺术家们的一抬手,一扬眉,一句话构成了易德波与扬州评话的全部世界。

易德波说:中国口头说书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而在所有的说书门类中,揚州评话当属历史较悠久和传承较有序。我能和几代扬州说书艺人成为好朋友,能用一生的时间来研究、传播这门艺术是我的幸运。这一切就好像是一场梦,而这个梦就是美丽的“扬州梦”。

我想,扬州评话又何尝不是因为有了这位异国挚友而更加精彩!

(作者:中国曲协评书评话艺术委员会委员、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德波扬州艺人
某商用车后防护装置轻量化研究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叛道者居伊·德波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扬州的秋日
从商品拜物教到景观崇拜: 德波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新推进
花灯艺人
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