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嘉隆
摘 要:科学、合理、高效的训练方案,有助于提升运动员的整体体育素养和足球技能水平,这不仅为后续的专项训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助于培养更出色的足球运动员。文章从高校足球体能训练的相关概述出发,概括分析了足球运动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归纳总结了高校足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足球运动训练中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展开了探析,以推动校园足球迈向更高的台阶,实现足球运动与素质教育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高校足球运动;体能训练;优化策略
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过程,最终的训练成果将在运动员的运动或比赛中得以体现。因此,高校足球体能训练不仅要包含常规的训练内容,还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的战术操作,注重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实践中,科学的训练方式既能提高足球运动员的整体体能水平,又能为他们在比赛中取得突破提供有力支持。对此,教师在足球运动中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能训练,以实现技术与体能的有机结合,从而为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 足球运动体能训练相关概述
足球运动的体能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无氧运动、有氧训练和特定力量训练三种类型。无氧运动,旨在增强运动员的耐力、体力和爆发力,这种训练具有间歇性,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是确保训练效果的关键。有氧训练,旨在让运动员在运动中持续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有氧训练能提高肌肉机能,帮助运动员正确调整踢球的姿态和技术动作,以减少肌肉疲劳。调控心率是有氧训练的重要环节,这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确保训练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最后是特定力量训练,与有氧和无氧运动不同,这种训练要根据个体差异和力量水平的不同进行定制。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位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必须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针对个体力量的薄弱之处展开单独训练,可以实现整体体能的有效提升。这种训练不仅是为了发挥运动员的个人优势,更是为了培养运动员的训练意识,以促进运动员更主动地学习和积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被视为最佳的教育方式。
2 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体能作为足球运动的基石,对运动员的整体表现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体能不仅是足球运动员必备的基本素养,更是使运动员在足球场上发挥最佳水平不可或缺的因素,各项技能训练都离不开体能的支持。只有加强体能训练,运动员才能保持足够的体力和良好的状态来应对比赛中的高强度活动。同时,体能对于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预防运动损伤,还能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更好地提升足球教学效果,体能训练必须与足球技术训练相结合。多元化的体能训练不仅提升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还营造了良好的训练氛围,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训练意识,使学生对足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积极的训练态度,从而更愿意主动参与足球综合训练,这也为足球运动在高校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高校足球體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3.1 体能训练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对学生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但在具体工作的实施中,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则存在一定的忽视。这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不足,缺乏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热情。在整体对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对足球运动的重视程度更加有限,教师倾向于传授简单的足球技巧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倾向于完成简单的学习任务以获得较好的成绩,这导致足球运动中的体能训练被严重忽视。
3.2 体能训练理念有待更新
高校足球体能训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训练理念的落后。当前的足球教育过分关注成绩,将一个运动员的优劣与其完成体能练习项目的能力挂钩,这使评价标准变得过于狭隘。以前锋为例,因为他在比赛中长时间奔跑的情况相对较少,有些教师在训练时只注重速度的提升而忽视耐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训练方式不仅不符合足球比赛的综合性需求,而且可能导致运动员在其他方面的能力缺失。还有一些教师急于求成,试图采用一些快速提高成绩的方法来取得短期效果。对前锋、中场和后卫球员分别进行专项训练,但缺乏足球队整体协同性的训练,导致团队在比赛中无法有效合作,缺乏灵活应对的能力。由于训练过程中缺乏全面性的考量,使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受伤的风险明显增加,这对运动员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3 体能训练模式有待优化
当前,部分高校在足球运动教学中对足球体能训练的研究存在不足。一些教师倾向于认为体能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身基本素质,而对于素质较差的学生而言,提升体能具有较大难度,因此对体能训练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种观念导致一些高校足球体能训练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以简单的单项训练为主,而综合性训练却相对缺乏。由于足球训练模式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和配合,尤其是在不同能力之间的衔接与协调方面存在缺失,导致一些运动员的个人能力出现明显失衡。例如,一些球员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则显得相对薄弱,这限制了他们在比赛中的全面发挥。这种失衡不仅影响了球队整体实力的提升,还使许多运动员难以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4 足球训练中应用体能训练的策略
4.1 结合学生个人特点开展针对性体能训练
在高校足球运动中,传统的集体统一训练模式虽然在管理上具备便利性,但忽略了运动员个体之间在体能、技术水平以及擅长领域等方面的差异,这不仅使最终的考核结果缺乏合理性,而且可能会限制运动员潜力的发展。为了提高足球运动体能训练的效果,教师需要转变训练理念,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这意味着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包括体能水平、技术特长和潜在的发展方向,以制订更具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位运动员的优势。例如,在面对初学者,特别是那些刚刚入门的学生时,体能训练的重点应当集中在提升他们的敏捷能力上。这一时期的学生身体各方面的机能相对较为薄弱,提高训练强度可能会超出学生的身体负荷。高强度的训练在短期内可以提高个体的运动水平,但长期来看却可能影响到个体的健康和长久的发展。因此,初学者的训练需要注重适度,除了关注个体灵敏性的增强还要注重队友之间默契的强化和整体体能的提高,使他们建立起团队间的信任,从而更好地进行协同作战。对于有过长期配合经验的球队,运动员的默契度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时候要想进一步提高球员运动水平,就可以从耐力方面入手。为了使训练更加有趣,可以将耐力训练变成一种游戏化的体验。通过带球过人训练或对抗练习,来激发运动员的运动兴趣,以缓解重复训练的枯燥感,使他们更愿意投入训练中。
4.2 结合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综合训练
足球体能训练类型涵盖多个方面,要想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足球运动水平,就需要结合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教师可以从爆发力、速度、耐力和身体柔韧性以及敏捷性等几个方面展开训练。在爆发力和力量训练中,常规方式如蹬腿和腿部弯曲有助于培养球员在比赛中迅速展现力量的能力。同时,引入多样性的速度训练项目,如牵引跑和追逐跑,可以提高球员在场上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在耐力训练中,可以将循环训练、持续训练和间歇训练相结合,同时增加专项耐力练习的频次,使球员能更好地适应比赛中的特殊情境,增强他们在比赛中的耐力。在身体柔韧性的训练方面,在运动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全身综合性的拉伸,包括颈部、肩膀、手臂、腰部、腿部和脚踝。确保每个部位都得到适当的伸展,每个动作持续15—30秒。在运动过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足球运动中常用的肌肉群进行定向拉伸。在敏捷性训练中,教师可以模拟运动情境,让学生进行侧向跑、倒退跑、Z字形跑和交叉跑训练,以提高球员的灵活性和技术控制力。还可以利用专业的敏捷性训练器材,如锥形桩和障碍物等,设计多样化的训练项目,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
4.3 结合体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
在足球运动中,加强体能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更是为了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项体能训练,足球运动员能在比赛中有更出色的表现,从而提高竞技水平。竞技能力作为足球运动员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在运动训练中的缺失可能导致培养失去方向,无法将训练成果轉化成实际比赛中的良好表现。在高校足球项目中,体能训练与竞技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是推动足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组织竞技比赛和训练活动,学生不仅能巩固基础技能,提升运动员素养,还能激发他们对足球的热爱,增强竞技意识。对此,教师在日常体能训练中可以灵活模拟足球比赛,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定规则并进行针对性指导,让学生在实战模拟中提高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也可以逐渐增加体能训练的难度和强度,通过变化训练负荷来激发学生的潜力,使其更好地适应足球运动的高强度和快节奏的竞技环境。总的来说,在高校学生体能训练中,不仅要注重强化其身体素质的训练,更要注重竞技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的比赛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
5 结语
在高校足球运动中,合理的体能训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肌肉和关节,降低受伤的风险,还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在足球比赛中的竞技水平。因此,教师在足球运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还要着重加强学生体能方面的训练。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足球运动水平,必须将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有机结合。通过有序、系统、全面的训练计划,确保学生在力量、速度、耐力、身体柔韧性以及敏捷性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升,在实际比赛中保持良好状态,从而在足球运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
[1] 徐连兵,李朝福. 普通高校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智能化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16):161-162.
[2] 李光旭, 李传兵, 王伟. 高校足球教学中体能训练的优化路径分析[J]. 拳击与格斗,2022(13):31-33.
[3] 王苑. 论高校足球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J].田径,2022(5): 34-35.
[4] 安玉瑶. 关于高校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探讨[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7):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