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2024-05-25 12:09李广欣
文史知识 2024年3期
关键词:白雨望湖水天

李广欣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望湖楼,位于杭州西湖畔,由吴越国忠懿王钱俶始建,登临此楼,湖光山色尽入眼底,诚可谓胜地,《咸淳临安志》称其为 “东坡守杭日多游处”。熙宁五年( 1072)六月二十七日,時为杭州通判的苏轼登楼揽胜,醉意下赋诗五首。

此诗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最负盛名的一首。

诗歌呈现了骤雨忽至、复又消散的情景。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写的是云如墨染、翻滚而来,虽然还没到望湖楼所在山麓的上空,暴雨就已降下。雨势颇大,雨点打在湖边的船上反弹为无数水滴,有如晶莹的珍珠跳跃、乱溅。船面尚且如此,湖上碧水如沸、波纹凌乱的态势也就自然可想而知了。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说雨骤风亦疾 —大风随之席卷而来,遂将黑云连同暴雨一并吹散了。结果,天地间又归于平静,从楼上望去,西湖如镜面般映现苍穹,水天同光,安然不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美学特色突出地表现为“阔大”。前二句从“黑云翻墨”迅速转入“白雨入船”,乃是从云端至湖面的纵向审视,形成由上而下之维度的最大视野;后两句的“卷地风来”与“楼下”,显示了从遥不可触之际至于脚下所在的焦点变换,又形成由远而近之维度的最大视野。简短的二十八字,却收纳天地,境界极广。此外,黑与白,云翻风卷之动与水镜映天之静,形成鲜明对比,极富张力。值得注意的是,诗歌可能还有一个维度,把握它的关节点正在“望湖楼”。据《咸淳临安志》《西湖游览志》等,宋时望湖楼在“大佛头缆船石”附近,其地相传为秦始皇泊船处,宋人董嗣杲《大佛头》诗即有“谁说秦皇缆海船”之句。故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又暗含从古至今的思绪飘移。天地入诗篇,千载任神思,岂不阔大?

又,读苏轼此诗,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的“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别舍弟宗一》创作于柳宗元“一身去国六千里”、远离政治中心出任柳州刺史的时候。而苏轼登望湖楼留诗,背景乃是他于熙宁间通判杭州,这段“守杭”的经历缘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是故其境遇颇类子厚,其诗作似乎也在“暗仿”子厚。不过,相比之下,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情绪要更为积极 —黑云狂雨虽至,却又“忽吹散”;诗中没有“春尽”之感,而终归于云开风去的水天安然,期待与希冀涌动在字里行间。苏轼旷达乐观的本性,从中也可见一斑。东坡此后所作之“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意绪,在此已隐约透露。

其实,生活中怎么可能不遭遇挫折,怎么可能尽是晴空朗日?唯阔大之胸怀,方能包容风雨与祥和。带着希望去面对,以坚韧、勇敢的姿态去经历,回首向来,那或许正是一番壮美景观吧。

猜你喜欢
白雨望湖水天
独 处
望湖楼下水如天
久别情
南湖红船
雷雨
水天月
北京香山双清别墅掠影
爱心早餐传温暖
画中有诗
最后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