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人传写”岑参诗?

2024-05-25 12:09雷正娟张中宇
文史知识 2024年3期
关键词:轮台岑参边塞诗

雷正娟 张中宇

岑参(约 715—770),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中唐杜确编《岑嘉州集》“序”中言:“南阳岑公,声称尤著。 ”宋代陆游认为岑诗“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跋岑嘉州诗集》)。明人边贡更盛赞:“夫俊也、逸也、奇也、悲也、壮也五者,李、杜弗能兼也,而岑诗近焉。 ”(《刻岑诗成题其后》)后人称赏岑诗的原因何在?

一 英发之中,唐体大著

岑参主要生活在开元、天宝时期的盛唐沃土,曾祖父、伯祖父和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曾两任州刺史。岑参自言“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感旧赋并序》)。天宝三载(744)岑参三十岁进士及第,授兵曹参军,感叹“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于五年后两次出塞,远赴西北。第一次自天宝八载至天宝十载,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下。第二次自天宝十三载至至德二载,至轮台投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下。岑参两次出塞历时约六年,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其“极征行离别之情,城障塞堡,无不经行”。他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写道:“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自北庭回朝后,岑参先后在凤翔、长安、虢州、潼关等地任职,后出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对嘉州山水多有描绘,得“岑嘉州”美誉。嘉州任满欲东归,卒于成都旅舍中。

岑参一生多涉边关大漠、嘉地山水,视野博大,创作诗歌近四百首,举凡边塞风物、军功行旅、应酬唱和、送别思乡等均入诗,奇异复多雄丽,杜确言岑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岑嘉州集序》),可见岑参诗传诵之广。杜甫称“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尚奇个性使岑参观照自然时善以其敏感的心灵捕捉奇异之美。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其二:“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描写西北歌舞、烤全牛、交河的葡萄美酒。《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歌》:“曼脸娇娥纤复秾,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右生旋风。”《释名》释“ ”通“延”,移动之意,描写西北民族曼妙轻盈的舞姿。岑参听说水温很高的“热海”就写道:“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描写西北飞沙走石的奇异和艰险。

盛唐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中评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明清人多评其“雄健”“奇峭”“句格壮丽”等,雄奇瑰丽、富有浪漫色彩为岑参诗的基本特征。岑诗形式多样,最擅长七言歌行。韵式多变,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奔腾跳跃,形象丰满,充满活力。明人胡应麟《诗薮》评岑参及其诗歌:“清新奇逸,大是俊才。 ”“英发之中,唐体大著。”

二 “风骨浑劲”的边塞诗

岑参创作颇丰,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他的边塞诗。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言:“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嘉州边塞诗尤为独步”,评价极高。清人毛先舒的《诗辩坻》中认为岑参边塞诗“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琢句用意,俱极精思,殆非子美(杜甫)、达夫(高适)所及”。岑参边塞诗的独创性与成就在于以其边塞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善于摄取奇壮景象,加以想象、夸张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形成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其《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可为代表: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九月”三句,将轮台狂风吹得大石乱走的边地雄奇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马毛带雪”三句,选取“蒸”“旋”“凝”等动词,传神展现行军中因气候突变严寒,战马毛发上的雪经身体热气蒸发,转瞬又凝结成冰的动态细节,真切可感。清人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评曰:“才作起笔,忽然陡插‘风吼‘石走三句,最奇。下略平叙舒其气,复用‘马毛带雪三句,跌荡一番。急以促节收住,微见颂扬,神完气固。 ”王士禛《唐贤三昧集》中黄培芳批点道:“其精悍处,似独辟一面目,杜亦未有此。 ”岑参极力渲染黄沙万里、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冰天雪地等边塞恶劣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反衬“汉家大将西出师”“虏骑闻之应胆慑”的军容军威,展现唐朝将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清潘德舆批点《唐贤三昧集》赞此诗:“三句一转韵,节短势险,笔笔警悚。大抵边塞七古诗,至嘉州已发抒尽矣。……后人作边塞诗未必无奇语,然奇必入于险,险必入于仄,看此诗奇险而不险仄,方是大家数也。”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等,同样表现了唐军的声威和将士杀敌的无畏气概,堪称英雄主义的壮歌。明人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言:“起伏结构,语语壮健。 ”潘德舆于《唐贤三昧集》中批点此诗:“庄严坚重之笔,不独称题,可以弹压百代。 ”

再如其脍炙人口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几乎以“雪”字与雪景一气贯穿,如一幕幕或疏阔或细致的工笔画。其开篇四句尤不同凡响:“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西北气候多变,狂风飞雪陡然带来极寒,往往造成适应和出行的严重困境,一般人的心情颇多抑郁或怨尤。但三、四句笔锋一转,以“春风”“梨花”温馨书写,把酷寒化为如春天般的美好。可以说,这是一种极致的乐观主义,以困境为奇异,化危险为机遇。这两句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以至无论如何“愁云惨淡”“雪满天山路”,都必定“风掣红旗冻不翻”,都不能阻止送君远行。无怪清人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曰:“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 ”诗旨为雪中送别,却只在诗末点出,不见任何离愁别绪,写得奇丽豪放,馀味无穷。不同于前人边塞诗文传统的苦寒主题,岑参笔下一切奇景险境都成为边关将士的英雄背景,因此连边地严寒雪景在诗人笔下都显得雄奇瑰丽,奇壮可赏,足可展现盛唐雄强进取的乐观精神与浪漫情怀。

三 硬朗诗魂的价值传承

邊塞征战古已有之,至盛唐边塞诗迎来高潮,与唐代统治者强盛治理下形成的踔厉奋发的时代精神关系密切。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大,统治者崇文尚武,开疆拓土,同时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异域文化,形成盛唐积极、昂扬的盛世精神。如高适《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再如王维《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他们当然知道远赴边地之苦,但乐观心态使其能克服对未知旅程的忧虑而积极谋求进身之道。

岑参诗的精华在边塞诗,其边塞诗的精华在于蕴含的盛唐精神与硬朗诗魂。边塞诗因其特殊的题材,主要展现辽远的边地环境、激烈的军事战争、长期艰苦的戍边生活等,抒发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思念家乡等情感。边塞苦寒环境决定了诗人无论是身临其境甚或是想象都不可能写出如江南和风细雨般婉转缠绵的优美小调,而是展现飞沙走石、戈壁大漠、雪山连绵等壮美、奇美景象与活动于此环境中的人们的生活及精神面貌。岑参“吾门三相”的血脉,“安能终日守笔砚”的抱负,“好奇”的性格等,更决定了他的边塞诗慷慨雄奇的硬朗风格。

岑参首次将边塞诗所涉地域拓展至天山南北甚至更远,展现西北边疆广阔丰美的奇异风物,为后人研究西域提供了可信的材料,宋人许《彦周诗话》言岑诗“记西域异事甚多”,为“古今传记所不载”。但其最为重要的价值在于,诗中蕴含的盛唐精神与硬朗诗魂对后世读者的人格与精神世界的塑造,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导向。“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送人赴安西》),“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两赴边关的根本目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洋溢着豪迈乐观的精神与雄健慷慨的阳刚之气。这些在极端艰险的环境中淬炼出的雄健豪放的浪漫主义诗篇,为中国诗歌增添了雄浑壮丽的审美范型,给中华文化的血脉注入雄健、刚毅、昂扬的活力因子。岑参诗歌的硬朗诗魂正是后世“人人传写 ”“讽诵吟习 ”并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猜你喜欢
轮台岑参边塞诗
理论阐释与文献考证的结合
——薛天纬先生的盛唐边塞诗研究
初雪
从异乡人眼里认识我们的家乡
汉武帝写《轮台诏》
西江月·乡愁
山房春事(其二)
论中唐边塞诗
又爱又恨是岑参
唐代边塞诗里的情长思远
边塞诗概念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