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毕业文凭里的教育图景

2024-05-25 12:09刘永
文史知识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凭师范学堂

刘永

在至圣先师孔子故里曲阜,坐落着全国唯一的一座以教师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教师博物馆,在该馆一楼展厅内陈列着宣统三年( 1911)六月颁发的一张山东省兖州府曲阜县官立四氏师范学堂的毕业文凭。通过挖掘这件历经一百多年沧桑的教育文物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我们可以窥探到晚清当时的教育图景。

一 毕业文凭概览

该毕业文凭保存完好,竖边(长边) 690毫米,横边(短边) 587毫米,四角标有楷书繁体“毕业文凭”字样,四边各对镶两龙作饰,八条飞龙形神兼备、造型相似、体态逼真、细节精妙,给人既庄重威严又飘逸灵动之感(图1)。

该毕业文凭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文凭右侧的慈禧懿旨,主要内容是阐明清王朝教育宗旨、痛斥学风日下;第二部分是文凭左侧四氏师范学堂学生孔庆霖所修学科、任课教员及各类别分数;第三部分是用来表明文凭真实性的印信。下面,分别述之。

第一部分刊录的慈禧懿旨八百馀字,其内容如下:

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内阁奉

上谕朕钦奉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国家兴贤育才,采取前代学制及东西各国成法,创设各等学堂,节经谕令学务大臣等,详拟章程,奏经核定,降旨颁行。奖励之途甚优,董戒之法亦甚备,如不准干预国家政治及离经叛道、联名纠众、立会演说等事,均经悬为厉禁。原期海内人士,束身规矩,造就成材,所以勖望之者甚厚。乃比年以来,士习颇见浇漓,每每不能专心力学,勉造通儒,动思逾越范围,干预外事,或侮辱官师,或抗违教令,悖弃圣教,擅改课程,变易衣冠,武断乡里。甚至本省大吏拒而不纳,国家要政任意要求,动辄控写学堂全体空名,电达枢部,不考事理,肆口诋讥,以致无知愚民,随声附和,奸徒游匪,藉端煽惑,大为世道人心之害。不独中国前史、本朝法制无此学风,即各国学堂亦无此等恶习。士为四民之首,士风如此,则民俗之敝,随之治理,将不可问。欲挽颓风,非大加整饬不可。着学部通行京外有关学务各衙门,将学堂管理禁令定章,广为刊布,严切申明,并将考核劝戒办法前章有未备者,补行增订,责令实力奉行。顺天府尹、各省督抚及提学使,皆有教士之责,乃往往任其偭越,违道干誉,貌似姑息见好,实系戕贼人才,即如近来京外各学堂,纠众生事、发电妄言者,纷纷皆是。然亦有数省学堂从不出位妄为者,是教法之善否,即为士习之优劣所由判,确有明征。嗣后,该府尹、督抚、提学使,务须于各学堂监督、提调、堂长、监学、教员等慎选器使,督饬妥办。总之,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若其始敢为离经叛道之论,其究必终为犯上作乱之人。盖艺能不优可以补习,知识不广可以观摩,惟此根本一差,则无从挽救。故不率教,必予屏除,以免败群之累;违法律必加惩儆,以防履霜之渐。并着学部随时选派视学官,分往各处认真考察。如有废弃读经讲经,功课荒弃,国文不习,而教员不问者;品行不端、不安本分,而管理员不加惩革者,不惟学生立即屏斥惩罚,其教员、管理员一并重处,决不姑宽。倘该府尹、督抚、提学使等,仍敢漫不经心,视学务士习为缓图,一味徇情畏事,以致育才之举转为酿乱之阶,除查明该学堂教员、管理员严惩外,恐该府尹、督抚、提学使及管学之将军、都统等,均不能当此重咎也。其各懔遵奉行,俾令各学堂敦品励学,化行俗美,贤才众多,以副朝廷造士安民之至意。此旨,即着管学各衙门暨大小各学堂一体恭录,一通悬挂堂上。凡各学堂毕业生文凭均将此旨刊录于前,俾昭法守,钦此。

第二部分中,毕业生孔庆霖的学习科目、教员和毕业考试分数如下:

毕业文凭中,除了毕业考试分数(以整数计)外,还有初级师范完全功课肄习完毕计得毕业分数七十分零二厘陆(列入优等除恭录)、毕业考试总平均分数六十九分九厘三、历期历年考试总平均分数七十分零五厘八、实得毕业分数七十分零二厘六等(均保留小数点后二位)。

第三部分是各种印信。文凭中有各种印章、签名章二十馀处,主要是文凭颁发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的官印和教员的私章。文凭中缝上盖有长方形“四氏师范学堂关防”印章(图2),右侧边缘为防伪造加盖合缝印“四氏师范学堂关防”的左上半边(图3);文凭左侧落款时间处加盖正方形印章“山东提学使司之印”(图 4),该印内部左侧是与右侧文字对应的九叠文,文凭上端骑中缝处亦加盖“山东提学使司之印”的左上半边(图 5);每位教员下方盖有个人名章(图 6)。加盖如此多的印章,足见清廷和校方对颁发文凭何其严肃。同时,该十一号文凭在宣统三年六月初六日颁发后,于宣统三年七月十四日由山东提学使司复试验照讫,程序完备。

二 新旧交织的教育现状

清末民初,风云激荡。在此“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学随着坚船利炮进入中国,与延续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发生正面交锋,“体”“用”之争甚嚣尘上,新旧交织成时代特色。从百年前的这张毕业文凭中,我们可以一探当时中国教育界新与旧的原貌。

1.四氏師范学堂是新旧融合的统一体

该文凭的颁发机构 —四氏师范学堂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四氏师范学堂中的“四氏”即孔、孟、颜、曾四姓,四氏师范学堂即为中华文化中四位先哲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后人及少数旁姓至亲子弟专门开设的学堂。四氏师范学堂的前身是四氏学,而四氏学的历史颇为悠久,孔子第六十九代孙、清人孔继汾《阙里文献考 ·学校》云:“古者国有学,术有序,党有庠,家有塾。今孔、颜、曾、孟四氏学,官为置师,比于郡国,其实孔氏之家塾也。昔者孔子没,子孙即宅为庙,藏车服礼器,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而鲁之诸生亦以时习礼其家。魏文帝黄初二年,诏鲁郡修起孔子庙,复于庙外广建屋宇,以居学者。此孔氏家学所由仿也。 ”这段文字清晰地记载了四氏学最初始于魏文帝黄初二年( 221)的孔氏家学。至宋哲宗元祐年间,孔氏家学由原来的庙学正式转变为孔、颜、孟三氏学:“哲宗元祐元年( 1086)十月,改建学于庙之东南隅,置教授一员,令教谕本家子弟。其乡邻愿入学者听。寻添入颜、孟二氏子孙。 ”明宪宗成化元年( 1465),六十一代衍圣公奏准颁给三氏学官印。至明神宗万历十五年( 1587),“山东巡按史毛在请,添入曾氏,改名四氏学”,在三氏学中增入嘉祥曾氏子弟,得到批准,并改铸四氏学印信。自此四氏学之名遂定,直至光绪三十年( 1904),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令贻创办新式的曲阜县官立四氏师范学堂。

由于孔、孟、颜、曾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史上的卓越贡献,从孔氏家学到三氏学,再到四氏学,都享有统治者给予的诸多优待,成为中国传统封建教育的典型代表和重要象征。在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曲阜、在被视为传统教育典范的四氏学基础上开办领风气之先的新式师范学堂,本身就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融通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携带新思想的西学具有巨大裹挟力和冲击力,能够在传统文化最深厚之地开辟出新式教育的疆土。

2. 慈禧懿旨中显露出新学渐盛端倪

光绪三十三年颁布的慈禧懿旨站在清王朝的立场对当时新潮思想、新式言行提出了严厉批评,重申了“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的教育主张,并以“屏斥惩罚”“一并重处”“重咎”等言辞表明了清政府“敦品励学、化行俗美、造士安民”的决心。其实,我们可以从字里

行间反观背后的真实情景,慈禧懿旨中流露出清廷对当时教育界西学渐盛现

状的忧虑和知识分子受新思想浸染而“离经叛道”的担心。

“甲午战败之后,大家以兴学为急务”,兴学主要是借鉴西方学制兴建新式学堂,引入西学课程内容,直接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慈禧懿旨颁布的前两年即 1905年,清廷废除了一千三百馀年的科举制度,“更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虽然科举制度本身有诸多弊端,多为世人所诟病,但不可否认,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科举制度的开放,不断地吸纳,导致官僚体制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构成了中国社会的超稳定性”。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涌入、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新兴教育体制和教育机构不断兴起,传统的稳定性被打破,新旧历史交替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动荡,在没有形成新的主导思想之前,各种意识、各式潮流、各样学说粉墨登场,社会上出现了所谓“动思逾越范围,干预外事,或侮辱官师,或抗违教令,悖弃圣教,擅改课程,变易衣冠,武断乡里……大为世道人心之害”的行为,不断刺激着大清王朝紧绷的脆弱神经。

晚清的中国教育“进入到一个虽不纯粹却有活力的时代”,这种活力基于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和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意识到“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所以致力于援引西学和新式教育,以“图自强而弭祸患”,学堂中的学子受到新思想熏陶后,独立意识、民主意识觉醒,纷纷投身革命、改革旧制。同时,这种活力也来自清政府的改革意图。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惨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保守派认识到再不主动求变将亡国亡民,遂于 1901年在西安颁布变法诏谕,提出:“晚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学之本源……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物穷则变,转弱为强,全系于斯。 ”虽然清政府的新政由于内外交困而中途夭折,但对于中国教育改革、催生新生社会力量、释放新知识分子群体活力却是一次有益的推动。其结果便是出现了让风雨飘摇的清朝统治者深感不安的“士习颇见浇漓”“不能专心力学”甚至“犯上作乱”等种种与清王朝新政初衷背道而驰、甚至威胁到封建王朝统治的“过火行为”和激烈举动。

3.课程设置中的中西杂糅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1904年1月13日),清廷颁布《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在学科程度章第一节明确规定了初级师范学堂完全科科目分十二科:一、修身,二、读经讲经,三、中国文学,四、教育学,五、历史,六、地理,七、算学,八、博物,九、物理及化学,十、习字,十一、图画,十二、体操。视地方情形,尚可加外国语、农业、商业、手工之一科目或數科目。其加数科目者,系就各学生所长,各专课一科目,并非令一学生兼习数科目。从孔庆霖的毕业文凭中可以看出,四氏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完全按照清政府文件执行,只不过名称略有简化而已。在必修的十二科中,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的读经讲经、中国文学、教育学、物理及化学在四氏师范学堂毕业文凭中简化为经学、国文、教育、理化;在选修课程中根据章程规定增加了英文一科。

从清政府的制度设定到四氏师范学堂的实际执行,都体现了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的中西杂糅之势,既有传统的经学、国文、历史、习字,也有引自西方的教育、物理、化学,还有当时颇为流行的外语,亦有图画、体操等新式艺能科目。单纯从初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来看,中西合璧、文理交叉、专博相济、艺能相辅,符合该阶段、该类型的人才培养需求,但从四氏师范学堂的师资配备来看,却有勉为其难之嫌。孔庆霖的毕业文凭上清晰记载着任课教员情况:徐之薰一人担任修身、经学、国文、历史、习字等五科,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强,刘连玉、李效绩二人担任地理、算学、理化、图画、英文等五科,同样也占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强,剩下的教育、博物、体操等三科均由杨一洲一人担任。如此多的一人兼顾多门课程的情况,既表现了当时初级师范学堂只能借鉴西方课程设置形式,难以移植其真正分科教学精髓的尴尬,也说明了连连赔款、国库空虚的清王朝在聘请专业师资上的力不从心。

三 师范学堂等新式教育机构的兴起

开启曲阜近代新式教育之先河的四氏师范学堂在风云际会的历史背景下创建,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光绪二十一年( 1895)盛宣怀在《拟设天津中西学堂章程禀》中提到,“伏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立学堂为先”,建立新式学堂成为晚清教育的主流形态和突出特色。陶知行(即陶行知)在《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一文中曾尖锐地指出:“中国自道光、咸丰以来,与外人交接,总是失败。自己之弱点,逐渐揭破;外人之优点,逐渐发见。再进而推求己之所以弱,和人之所以强。见人以外交强,故设同文馆;见人以海军强,故设水师船政学堂;见人以制造强,故设机器学堂;见人以陆军强,故设武备学堂;见人以科学强,故设实学馆。同治以后,甲午以前的学堂,几乎全是这一类的。这时各学堂,受泰西的影响最大,大都偏重西文西语,专务抄袭西国学堂的形式。 ”陶知行清醒地意识到单纯学习西文西语、知识技术难以真正求亡图存,而要学习借鉴西方更深层次的体制、制度、思想等文化内核的东西。

在各式学堂纷纷创立之际,西学中的师范教育也走进当时知识分子的视野。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896年12月25日)出版的《时务报》上,刊发了梁启超的《论学校四 ·变法通议三之四 ·师范学校》一文,较早地系统阐述了师范教育,“日人之兴学也,明治八年国中普设大学校,而三年之前,为师范学校以先之……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光绪二十三年四月( 1897年5月),美国教育家林乐知在《万国公报》第一百册上发表《师范说》,提出:“自强之道,必以作育人材为本。而作育之事,则以设立书院为先。尊其名曰书院,核其实即学堂也。 ”提出设立师范学堂的建议。光绪二十四年四月( 1898年6月),盛宣怀在《奏为筹集商捐开办南洋公学折》中明确提出在南洋公学分立四院,“一曰师范院,即师范学堂也”,开启师范教育之始。光绪二十八年( 1902),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并在《通州师范学校议》中呼吁:“一艺之末,学必有师,无古今中外之通义也;况图国家强立之基,肇国民普及之教育乎! ”同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馆。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年1月)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实施,师范教育制度正式建立。至此,中国师范教育完成了从理念到实践,再到制度体系构建的完整过程,四氏师范学堂也由此应运而生。

让清王朝既忧虑担心又欲罢不能的西学浪潮的涌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当时的文化精英通过兴办各种新式学堂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实验,虽然有诸多不成熟、不完备之处,但引入了西方先进思想,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开启了广大民众心智,为推动历史变革积蓄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持、智力支撑和群众基础,其历史功绩值得追思和铭记。

结语

晚清是中西文化第一次全方位、大規模、深层次交流交融的时代,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与借助自身强势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侵入中国的西方文化正面碰撞时,一方面表现出学徒式的全盘西化、完全移植的心理倾向,一方面又在无意识当中显现出传统文化基因的强大,呈现矛盾合一的状态,这在教育领域有着集中且突出的体现,就像在新式四氏师范学堂毕业文凭上还标有学生的曾祖、祖父、父亲的名号一样,流露出崇祖尊故的传统意识。中与西、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新生与腐朽等对立统一的元素似乎都在四氏师范学堂第十一号毕业文凭中交织出现。

小文物中藏有大乾坤。这张不大的四氏师范学堂毕业证浓缩了晚清教育的整体图景和历史现状,我们甚至能够从中窥探出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岌岌可危、摇摇欲坠,也正是在本文凭颁发的当年就爆发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大清帝国的统治,也结束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中国从此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崭新道路。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话语统摄与中国文科百年发展研究”(批准号: 21YJC880052)资助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文凭师范学堂
古稀之年上学堂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师范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