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幅中国画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合理的构图,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国画构图的研究。画家只有合理地运用构图原则和技巧,才能够创作出和谐平衡、富有表现力的作品。阐述中国画构图的重要性,分析常见的构图形式以及中国画构图的一般规律,旨在有效地提升中国画创作的画面效果。
关键词:中国画;构图形式;构图规律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相较于西方绘画重视造型和色彩来说,其更注重气韵生动、气势磅礴、笔墨精妙等要点。除此之外,它的构图不受时空与焦点透视的限制和束缚,画中的物象可以自由安排,所以中国画的构图更加灵活、自如。然而随着当代中国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的构图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多元化的创作思想的表达和形式美的展现,所以对中国画的构图形式和规律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
一、构图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
构图,简单来说是将画面中的各类物象有机地组合起来,使之成为符合艺术规律、艺术审美的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南齐谢赫在他著名的“六法论”中首次提出“经营位置”,唐代画家张彦远曾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以上所说的“经营位置”就是指构图,可见二者对于构图的重视;中国著名画家潘天寿也曾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对中国画构图的方法和技巧做了一系列解释;现当代的中国画画家们不仅学习传统中国画构图技巧,还大量汲取西方绘画构图的成功经验,进而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构图不仅是由“胸中之竹”向“手中之竹”转变的重要一步,同时在引导观众视线、创造画面的平衡和谐、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传达创作者的创作观念以及抒发其创作情感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构图是中国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中国画常见的构图形式
中国画发展至今,出现了各类构图形式,常见的构图形式有:横线构图、斜线构图、S线构图、对角线构图、三线构图、三角形构图、方形构图、“由”字形构图、特写式构图、折枝式构图、层叠构图、自由式构图等。
横线构图,是把所有的物象都绘制在一条横线上。这样构图的作品给人以沉着、严肃之感,但同时也极易造成单调之感。在运用此构图运用时,需注意观察物象变化的疏密和大小。橫线构图的中国画作品如苏百钧的《和平颂》,此作品描绘了怡然自得、欣欣向荣的景象。
斜线构图,即把主要物象呈一条斜线放置在画面中,使画面富于变化、富于动态。斜线构图适合表现体育题材、舞蹈题材、游戏题材等。斜线构图的典型作品如刘金贵的《节日的山村》,作者描绘了一群欢快的小学生搬着凳子前去节日现场的热闹景象。小学生队伍从画面右上角衍伸至左下角,使画面充满了欢快的节日氛围,动感强烈,感染力十足。
S线构图,具有强烈的动态特征。画家若运用得当,则能够创作出优美而富于变化的中国画作品,使用此类构图时要注意画面物象的穿插、大小、前后呼应、协调统一等。S线构图的典型作品如黄胄的《好客的塔吉克人》,画面中人物数量较多,但在细节的纷繁变化中,总体构图呈“S”形布局,生动自然。此外,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也是S线构图的代表作品。作者从题款开始,运用麦穗的摆位、人物的动态、车辙的痕迹和驴车的走向等,构成了清晰的“S”形布局。
对角线构图,是将画面中的主要物象安排在画面两个对角的连接线上,以突出画面的立体感和运动感,同时也使画面的延伸感更强。近现代画家齐白石的作品《贝叶草虫》,就是采用了对角线构图,枝叶从左上向右下方展开,有随风飘动之感,七只昆虫附在枝叶周围,大致形成一个以画面中心为圆心的椭圆形。
三线构图,其在中国画构图中有一句常用的口诀,即“一长二短,三破凤眼”,此类构图中三个物体形成的三条线路,分别为主线、辅线与破线。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兰竹作品就大量地运用了此构图方法。
三角形构图,是指以三个视觉中心为主要物象的位置,从而构成一个“三角形”,使画面整体视觉效果更加沉着、稳定。黄胄的《春兰》描绘了一位坐着的黑衣少女,此少女的头部与坐着的身体连线恰好构成一个三角形,使少女端庄文静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方形构图,是指画面物象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构图形式,此类构图可以突出画面的大气磅礴之感。清代画家朱耷所画的《菊石图》,图中的菊花和石头都呈不规则的矩形,整个构图显得简洁大气。
“由”字形构图,指的是画面上轻下重。画家往往在上半部分留有大量的白色,将画面的重点绘在画面的下半部分,给人以稳重之感。这样的构图流畅踏实,落落大方,展现出一种舒展的张力。
特写式构图,是指突出某一物体或某一局部,对这一部分进行详细的描绘与刻画,起到突出画面重点的作用,使画面更具张力。南宋时期画家吴炳所作的《出水芙蓉图》使用的就是此种构图方法,画家将一朵荷花置于画面正中央,并采用俯视特写的手法,使红花绿叶占据了整个画面,让观者能够直观地欣赏到这朵娇艳的荷花。
折枝式构图,指画花卉时不进行全写,只描绘局部,此类构图形式简练隽雅。例如元代王冕所绘的《墨梅图》,梅枝横斜,梅花繁密,构图以一折枝梅花横斜出枝,枝干挺秀,穿插有致,主次分明。此外,宋代花鸟画也常运用此种构图。
层叠构图,指的是在构图中层层叠加物象,不分远近,也不分大小,前景在后景中不受阻隔,环环相扣,妙趣横生。
自由式构图,此类构图比较自由且富有变化,在使用时要注意体现疏密有致、大小错落,让整体画面协调。
三、中国画构图的一般规律
中国画一般的构图规律有:布势、主宾、取舍、疏密、虚实、开合、布白、对比、平衡、背景、边角处理、题款处理等。
布势:中国画作品讲究气势雄浑、朝气蓬勃。在具体的中国画创作中,创作者通过运用虚实、抑扬顿挫、迂回等方法,创造出欲左先右、欲放则收、欲行则蓄等多种变化。
主宾:中国画作品中必须有主有宾,因此在初期构图时就要注意不可喧宾夺主。画面中物象的主次并不相同,需要选择一个物象作为画面中的“主角”,营造出构图中心,从而充分地突出主体,否则整幅画面会显得平淡散乱。
取舍:在确定了画面主题之后,选取什么样的物象,以及什么样的物象画得多、什么样的物象画得少,怎么样组织这些物象才能使画面既具形式美又能充分表现画面主题,需要创作者进行取舍。如果画面中的物象太多,则会使画面杂乱无章,且有画蛇添足之疑;若画面内容过少,则又无法说明主题。因此,画面取舍是很多画家一生的课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取舍是相对的,取多少和舍多少是没有定论和定式的,是创作者根据自身的个性追求和画面风格来决定的。
疏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说的就是画面中“疏”与“密”的关系。在画面中,“疏”可以理解为物象、线条、颜色较少,“密”可以理解为物象、线条、颜色较多。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其中各个物象、线条的安排都要疏密有致,这样才能使画面具有韵律感和艺术性。同时,疏密有致的画面也有利于打破画面呆板、平均等一系列的不利因素。若画面中的物象、线条、颜色都安排得过于平均、工整,就会使画面失去灵气。想要让画面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且使画面具有生气,就需要了解“点”和“面”的形式因素。一般情况下,画面是以“点”为“密”,以“面”为“疏”,也可以“面”为“密”,以“点”为“疏”,但不管是哪一种,想要展现有生气、有看点的画面,关键在于大胆地拉开“疏”与“密”之间的差距,让二者形成强烈的反差。
虚实:对于画面效果来说,虚实的处理必不可少,即“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想要使画面更加灵动,虚实有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必须做到虚实相间、虚实相补、虚实相生。在做到画面有虚有实的基础上,还要做到虚实处理得当。过于虚化的画面,会显得空、轻;而过于实的画面会造成重、塞。画面虚实的处理方法是非常灵活的,大致可以概括为:淡为虚,浓为实;疏为虚,密为实;动为虚,静为实;轻为虚,重为实;次为虚,主为实;白为虚,黑为实;等等。
开合:“开”即开放之意,“合”即并拢之意。开合是画面上的对立统一,就像一幅花鸟画中的花朵,有完全开放的花朵,也要有未开的花苞。一幅画中需要有开合,这样才能起到丰富画面构成的作用。
布白:可以简单理解为画面中白色的部分、不安排物象的部分。布白是中国画作品构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要素,它的大小、多少、位置等,都会影响画面的节奏和韵律。中国画常用的布白方式有:在表示天地的地方布白、在表现行云流水的地方布白、在过于繁密的地方布白、在主体物周围布白、不画底色等。
對比:对比就是通过在画面中制造形形色色的矛盾,并使其相互烘托,以达到凸显主体的目的。想要表现“疏”,就必须先画出“密”;想要表现道路的平缓,就必须先描绘一段陡峭的道路;想要表现某物象的“黑”,就要在画面中安排“白”的物象。可见,万物都是通过对比来相互衬托的。日常比较多见的对比手法有空间对比、线条对比、色彩对比等。画面中一切物象的大小、长短、远近、高低、曲直等变化,都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如果将对比运用得当,可以使画面产生无尽的生命力,从而带给观者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平衡:即均衡,是指为了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在画面中利用形体、色彩、结构等不同分量的造型因素,以实现力的平衡。让画面达到平衡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利用有生命体与无生命体。有生命体为重,无生命体为轻,所以即使是无生命体在画面的一角占据了大量面积,但只要给它的对角安排一个有生命体,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蝴蝶,画面的整体效果都会实现相对均衡。再如,利用色彩因素。假定画面的一方色彩浓重,那么它的另一方也必须有相呼应的色彩,这样才能实现画面的平衡。
背景:背景作为画面的一部分,不仅能够起到烘托主体的作用,还能够丰富画面,强化画面的主题思想。不管是表现画面的形式美,还是表现作品主题,背景都是中国画构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中国画创作的过程中,对于背景的处理应多加思索:首先,必须选择符合画面主旨的背景形式,假如选择了不恰当的背景,非但起不到体现作品立意的本质功能,反而会削弱画面主题表达的效果;其次,背景底色一般不可过多、过杂,以免喧宾夺主,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有些作品是有意以复杂的背景颜色来强化主题表达;最后,背景与主体间的布局要合理,主次关系要清晰,一般来说,背景通常位于画面主体之后,以衬托前景的主体物象,不过有时背景也会和主体交织在一起,从而呈现出特殊的艺术效果。
边角处理:在中国画的构图中,边角也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其关系着画面的全局。边,是指画纸的四边;角,是指画面的四角。中国画的四边,不能简单地被看作用于限定画面的边缘,而是应当被视为构图的要素之一。一般来说,画面物象在进行摆放时,应尽量避免与边沿线平行,以免出现板滞的问题。同时也应注意,如果画面物象在四角附近进行摆放的过程中有留白,需要尽量避免出现矩形以及等腰、等边三角形等过于规整的形状,而是应该有意地使其形成高低错落、自然天成的效果。至于画面的四个角,一般至少要封一个角。所谓封,就是堵住的意思。如果四个角都不封,那么在章法上就属于有残缺,这样一来,画面主题思想的抒发就会受到制约。但四角也不能全封,否则会使画面显得过于闷堵。如果封两个角,就要注意避免雷同,且大多是封相对的两角,而不是同侧的两角。
题款处理:款识在中国画构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对画面的气韵表现能够起到破、辅、引、堵、拉、挂等作用,进而完善构图,调整章法平衡,疏通画面气韵。款识运用得好就能使作品“锦上添花”,但如果运用得不考究,则会适得其反。题款印章需要考虑画面构图的布白及气韵,在画面的什么位置题款盖章,以及款识的大小、形状、样式等,都要进行谨慎且反复的推敲,做到心中有数,使其与画面的主体和谐呼应。
四、结语
中国画构图形式的多样性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审美和表现需要进行选择和创新。遵循构图规律能够保证作品的整体和谐与平衡,使画面具有统一的美感。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中国画的构图形式和规律并非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创作者的个性而不断演变的。我们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同时也要明白构图是为作品的中心思想而服务的,切不可将构图的地位置于作品的中心思想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2]张世彦.边·位·场·势·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唐秀玲.中国画创作与构图研究[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曹如媚,崇左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