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芳,潘世琴
青海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青海 西宁 810007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具有易引起功能障碍的特点。脑梗死患者中吞咽困难的发生率高达40%[1],吞咽功能障碍者误吸的发生率高达43%~54%[2]。误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甚至还可导致窒息而危及患者生命。老年人是误吸的高危高发人群,误吸发生的频率与年龄因素呈正相关[3]。高龄吸入性肺炎患者,会明显增加脑梗死治疗难度,同时会影响预后,不利于康复。而机械通气患者ICU 肌肉衰弱发生率约为40.5%[4]。一项Meta 分析结果显示,早期活动能够改善ICU 患者肌力,降低ICU 患者肌肉衰弱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并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5]。本研究选取2020年11月4日青海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 例脑梗死合并吸入性肺炎高龄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该患者高龄、肺部感染严重,共两次口腔气管插管,护理难点多,通过开展目标导向早期活动,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后护理效果满意,患者已康复出院。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71岁。2020年11月4日以“脑梗,吸入性肺炎”被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入院后转入重症医学科。入科时,患者神志呈朦胧状态,氧饱和度低,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左右瞳孔直径比为2.0 mm∶2.0 mm,对光反射均灵敏,口腔插管处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机为A/C模式,参数:PEEP 5 cmH2O,Pi 10 cmH2O, FiO250%;生命体征:心率(HR) 61 次/分,呼吸频率(R)17 次/分,血压(BP)159/58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SaO2)93%,体温37 ℃。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的湿啰音。血液检查:降钙素原(PCT)0.116 ng/mL,C反应 蛋 白(CRP) 62.620 mg/dL, 白 细 胞 计 数(WBC)17.5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15.20×109/L。胸部CT显示,肺部见大片密度增高灶。
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后,口腔气管插管处立即呼吸机辅助呼吸,并给予丙泊酚及右美托咪定镇静,硝普钠降压,艾普拉唑保护胃黏膜,舒普深抗感染,沙丁胺醇、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11月9日拔除气管插管,拔除后40 min咳痰无力,血氧饱和度维持在72%~75%,故再次插管并呼吸机应用。于11 月13 日气管切开,11 月21 日更换金属套管,给予温湿化吸氧。11 月24 日气管切开处堵管,氧气雾化吸入。治疗期间及时给予目标导向早期活动干预,从锻炼患者呼吸肌开始,逐渐至上下肢以及全身的功能运动训练,辅以无创通气和给氧治疗,以促进锻炼的效果。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于2020 年12 月15 日康复出院。入院时,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ECHE)为18 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为5 分,Braden 压疮评分表评分为9 分,深静脉血栓(DVT)评分为15 分。专项评估:四肢肌力的评估和肌肉厚度的评估。握力(左)9 kg,握力(右)6 kg;拉力(左) 7.6 kg,拉力(右) 9.4 kg;肱二头肌肌肉厚度(左)1.22 cm,肱二头肌肌肉厚度(右)1.23 cm;腓肠肌肌肉厚度(左)1 cm,腓肠肌肌肉厚度(右)1 cm;膈肌厚度0.18 cm。
1.3.1 常规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持续应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发现异常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实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1.3.2 气道管理 机械通气是ICU 急救工作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但也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且易引起并发症[6]。因此,机械通气时加强气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该患者实施康复锻炼后,患者气道发生了一个动态变化。患者入院时带入口腔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A/C),11 月9 日拔除气管插管,拔除后40 min 咳痰无力,氧饱和度(SpO2)维持在72%~75%,故再次插管并呼吸机应用(VS)。于11 月13 日气管切开,11 月21 日更换金属套管,并给予温湿化吸氧。11 月24 日气管切开处堵管,氧气雾化吸入。患者于12月1日病情好转转入普通病房。12 月15 日康复出院。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康复治疗的介入,特别是呼吸治疗师每日对患者呼吸功能的评估及锻炼,评估呼吸气道的湿化,要求护士对痰液的动态评估,严格做好每日雾化及排痰治疗,使患者呼吸肌力度增强,恢复了呼吸功能,改善了肺通气,从而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1.3.3 目标导向早期活动护理 (1)成立研究小组。由重症医学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呼吸治疗师、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重症医学科护士、志愿者组成。护士长负责团队协作,志愿者的预约,早期康复活动的同质化培训及监督;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呼吸治疗师共同评估患者肌力分级和呼吸功能,从而确定患者锻炼目标与活动等级;康复治疗师主要负责患者体外膈肌起搏器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责任护士协助团队成员进行患者康复治疗,并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的变化,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并记录;志愿者主要负责患者肢体康复锻炼及资料的整理。(2)早期活动方案的制定。参考相关文献,如早期活动证据总结[7]、早期活动指南及共识[8]、早期活动方案的构建[9],邀请康复治疗师、医师、护士一起制定早期活动方案,经过两轮专家讨论并修改形成,经过预实验,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问题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四级活动方案。患者意识昏迷或镇静程度评估表(RASS)镇静评分≤-2分,采用一级方案,内容包括良肢位摆放、物理治疗、被动活动、床上坐起。患者神志清醒或RASS 评分≥-1 分,≤2 分神志呈朦胧状态及嗜睡,采用二级方案,内容包括主动加辅助活动、床上坐起、床边坐。在二级方案基础上,患者肌力分级≤3 级,可采用三级活动方案,内容包括主动活动、床上坐起、床边坐。在三级方案基础上,患者肌力分级>3 级,可采用四级活动方案,内容包括抗阻运动、床边坐、床旁站立、床旁行走。对该患者进行被动及主动活动、抗阻训练及床旁坐。(3)规范化培训。由康复治疗师对实施早期活动的团队成员进行了3批次培训。康复评价的理论知识及护理指导,如患者意识、肌力、良肢位摆放、体位变换、肢体关节活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等知识的培训,并对早期运动康复方案进行实践,指导各项操作的注意事项。早期运动康复活动内容包括物理治疗、被动活动、主动活动及抗阻训练并结合体位管理和良肢位摆放。物理治疗包括神经肌肉电刺激和体外膈肌起搏器,由康复师完成;体位管理包括良肢位摆放等。被动活动包括肩关节、膝关节的前屈,腕关节、手指指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的活动锻炼。主动活动如床上坐起、床边坐过渡到床旁站立进而能床旁行走。抗阻训练包括捏握力球和屈曲拉伸弹力带,时间及频次以患者能耐受为宜。(4)早期活动实施。患者入重症医学科24 h内完善患者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患者神志朦胧状态,气管插管处呼吸机应用,生命体征平稳,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其他安全指标良好,满足条件能够实施该项活动,按照早期康复运动方案表进行1 d2次的身体各关节活动锻炼,每个动作各做16次的重复被动运动,加之床上坐起、良肢位摆放的体位管理,次日起重新评估患者各项安全指标,符合条件后重复以上活动,康复科医生为患者做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3 d 后患者行主动加辅助活动,2 次/d,每个动作5~10 次,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体位管理包括床上坐起和床边坐。1 周后进行主动运动,每个动作≥5次,2次/d,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以及床上坐起和床边坐;11 月24 日气管切开处堵管,雾化吸氧,行抗阻运动,双上肢拉伸弹力带,捏握力器,双下肢水平拉伸弹力,每个动作≥5次,2次/d,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以及床上坐起和床边坐。患者于12月1日好转转入普通病房。12月15日康复出院。(5)安全管理。通过查阅文献,由康复团队评估制定详细方案,并在活动中患者持续心电监护,由专人负责。采用Borg评分表进行疲劳评分,循序渐进,以患者能耐受为宜。(6)质量控制。在科室业务学习时对所有人进行同质化培训,做到手法一致。并由护士长专人监管,负责查看手法和动作熟练度是否到位,大家对病情的观察是否及时。每日志愿者是护士长提前1 周在微信群里发信息预约报名的,志愿者把每天患者的状态发到微信小群里,在患者转出时,志愿者也是每天下病房,督促家属及患者完成康复锻炼,并拍照片到家属随访群里。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治疗依从性。
实施目标导向早期活动护理后,该患者四肢肌力和肌肉围度,膈肌的变化结果显示:握力(右)9.9 kg,拉力(右)10.6 kg,肱二头肌肌肉厚度(右)1.6 cm,腓肠肌肌肉厚度(右)0.89 cm,膈肌运动幅度2.33 cm,膈肌变化率36%。实施活动期间患者没有发生任何不良事件。
根据分析与小组讨论结果,邀请专家讨论,邀请康复科医师及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和工作10 年以上的主管护师共同研究讨论2 次,确保了方案的科学性。
本研究在患者入ICU 24~48 h 首次进行评估,以后每天评估,直到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早期活动,其方案中明确了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其他指标的安全风险评估。活动过程中连续多功能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日的化验指标是否正常及观察有无虚脱及其他不适等症状,活动前后采用Borg疲劳评分进行评估,若不耐受需立即终止活动并给予舒适体位,保证患者得到充分休息,次日重新评估患者,直到安全后再继续实施活动方案,提高了患者康复活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胡燕[10]的研究指出,早期活动对骨骼肌的重要性。另有证据[11]表明,机械通气12 h 后,钙蛋白酶和蛋白酶体的活性增加,而隔膜蛋白降解,长时间作用导致隔膜肌萎缩、肌节损伤,使患者出现呼吸机无力。患者的呼吸机和骨骼肌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又会影响患者通气,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12]。该患者高龄脑梗,吸入性肺炎时间久,再加上各种慢性疾病的消耗,两次人工气道建立,导致呼吸肌疲劳,引起呼吸肌无力的现象。因此,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活动方案后,患者显著改善了肌力和肌肉围度,可以使机械通气患者保持肌肉特性,延缓肌肉变形,维持或改善肌力水平。早期目标导向活动方案为患者提供科学的活动干预,患者气道发生了动态变化,有效锻炼了患者的呼吸功能,全面增加呼吸系统肌肉的耐受力,减少了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了住院日[13-16]。
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活动方案是根据患者年龄和病情变化,意识水平和肌力范围,选择个性化的四级活动方案,活动从被动活动进阶到抗阻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握力、下肢拉力及肌肉厚度,有助于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