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霂凡
(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劳模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模人物在思维方式、优秀品质及先进事迹中所体现的精神品格,既是我国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劳模身上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劳模身上的生动彰显,体现了劳模劳动追求、劳动意志和劳动境界的统一,对于劳动者具有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劳模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要“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1]。新时代,为充分响应党的二十大 “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2]的号召,需要更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赓续劳模精神。鉴于此,从辩证法角度探析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本质内涵、价值意涵和引领路径,对于赓续新时代劳模精神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3]。新时代劳模精神体现了优秀劳动者的劳动品质和道德情操,是劳模劳动追求、劳动意志和劳动境界的内在统一。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作为劳模精神的价值追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内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爱岗敬业和争创一流是基础和目标的关系,爱岗敬业是争创一流的基础,争创一流是爱岗敬业的目标和升华,二者的结合既蕴含了劳动模范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体现了劳动模范“做一行爱一行”的总体品质,更体现了劳动模范对自身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极大丰富了劳模精神的精神内核。
“爱岗敬业”体现了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爱岗敬业作为中华传统伦理思想,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在许多文籍中都有论述。如在《论语·子路》中就有 “执事敬”一说,意为对工作要认真负责,这体现了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工作的必要性。《左传·僖公二十年》则进一步提出,“敬者,德之聚也。”将 “敬”与道德相联系,体现出“敬”作为道德概念对人具有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在社会层面的体现即为 “爱岗敬业”。发展至今,爱岗敬业作为一种职业规范又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职业道德基本内容之一,蕴含着“劳动至尊的价值理念、集体利益至上的旨归、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4]三重内容,体现出劳动者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劳动责任感、荣誉感。
“争创一流”体现着 “高标准”和 “严要求”的统一。“争创一流”是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的体现,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要有勇毅笃行的决心,这是争创一流的基础要求。树立勇毅笃行的决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经历“树立最优目标—保持最优意识—努力最优实践—进行实践反思”的四个阶段,要将“最优”内化为行为指标,勇于与困难斗争、善于与挑战斗争,以更高的工作标准和更宽的工作视野、积极进取的工作心态战胜一切困难挑战,迎接更好的工作实绩。二是有真抓实干的践行能力,这是争创一流的中心要求。真抓实干的本质在于 “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就是在实践过程中秉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高标准”和“严要求”系在心头,在敢闯敢试的实践过程中开辟一片创新领地,得出一系列新鲜实践经验,实现创优的目标。由此,爱岗敬业和争创一流是劳模精神的劳动追求,也是新时代劳动模范的道德底色。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劳模精神的劳动意志,彰显了劳动模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旺盛生命力,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勇于革命、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的发扬,推动着劳动模范带动和影响其他劳动者,形成良好的 “比帮学赶超”的劳动氛围。
“艰苦奋斗”体现了踏实劳动和奋发有为的统一。作为中国共产党提倡的工作作风和政治品格,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越过艰难险阻、接续奋斗的精神源泉,更是推动劳动模范开新局、谋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劳动模范总是以顽强拼搏的意志冲向劳动最前沿,将一件件小事做出“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效果,展现着新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的良好形象和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磅礴力量。
“勇于创新”体现了敢为人先与创造性劳动的统一。创新精神作为劳模精神的内生动力,清晰地描绘了劳动模范富于创造、勇于奋斗、善于协作、敢于追梦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劳模勇于追求创造性成就的决心,敢于创造新的工作活力的信心,激励劳动者发展深处潜能,打破束缚、继承发展并推陈出新,将智慧转换为各个领域的知识型成果,有利于使劳模精神历久弥新,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并作用于新的时代征程,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图景。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劳模精神的劳动境界,它诠释着劳动模范不辞辛苦、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成为劳动模范舍生忘死、精益求精的力量源泉。劳模在工作岗位中坚持以集体利益为先,在平凡岗位中汇聚模范力量,构成了劳模精神的基本内核。
生成式模型将采用联合概率score(x,y|θ)(其中,已知序列为x,依存分析结构为y,模型的参数为θ)生成一系列依存句法树,并赋予其概率分值,然后采用相关搜索算法找到概率打分最高的分析结果作为最后输出。在句法分析中,已知序列输入的是句子;输出的是依存结构树T。生成式模型的最终目标是从训练模型中获取使联合概率P(T,S)取得最大值的参数θ,得分最高的依存结构树。为了便于计算联合概率P(T,S),可以对句法分析问题作出不同程度的假设,这将有效减少数据稀疏问题。
“淡泊名利”体现了劳动模范 “以义为先、不为名利”的高尚人格。中国古代儒家素来有 “贵义轻利”“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道德准则,并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名利观,成为中国人潜在的价值认同。如孔子将义利作为判断君子和小人的人格标准,他在《论语·述而》中提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鲜明道出了其 “贵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孟子则从义利矛盾出发,认为当义利不可两全时应“舍生而取义者也”,主张以义为先、舍生取义。中国传统儒家的义利观念是中华民族始终坚持的处世之道,它为劳模精神提供了思想基础。
“甘于奉献”体现了劳动模范 “不求回报、甘愿付出”的高尚品格。马克思曾指出职业选择的道德准则,即“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5]。马克思站在实践高度指出,劳动不仅在于实现个人价值,更在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同领域的劳模将马克思职业价值观牢记在心,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夜以继日、拼搏奉献,甚至于牺牲自我生命,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甘于奉献”精神。
总之,劳模精神是劳模在生产实践中价值追求、实践品质和道德境界的生动写照,其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体现了劳动模范的价值追求,构成了劳模精神的第一要义;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体现了劳动模范的实践意志,构成了劳模精神的核心要素;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体现了劳动模范的劳动境界,是劳模精神的伦理升华,三者共同构成了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彰显着劳模对劳动的尊重、热爱与崇尚,体现着劳模卓越的劳动技能与高尚的道德人格。
新时代劳模精神作为劳动教育的榜样资源,对于塑造个体的劳动价值观念、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导向作用。
新时代劳模精神为广大劳动者树立了先进榜样,对劳动者群体具有教育示范意义,有助于引领个人道德发展。其一,劳模形象为“时代新人”塑造了人格化样本。培育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劳模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劳模作为为祖国伟大事业奉献的人民英雄,以自身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勤奋实干的劳动能力、艰苦奋斗的担当行动,坚定地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前列,是“时代新人”的模范代表者,他的形象真正体现了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典范样本。其二,新时代劳模精神有助于引领个人道德发展。劳模精神厚植 “我为人人”的道德奉献定向,体现了劳动模范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道德追求,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引领个人道德发展,生动诠释了劳动模范道德品格对于劳动人民道德意识的示范作用。通过学习劳动模范的事迹,可以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将劳动模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转换为劳动者的实践动力,促使劳动者在面对物质欲望时有所取舍,矫正不合规范的道德意识,并将自身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始终秉持舍小家保大家的奉献情怀,从而实现个人不断提升、道德情感不断升华的目标,最终实现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新时代劳模精神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形成“劳动最光荣”的社会风尚,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 “助推器”的作用。其一,新时代劳模精神有助于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劳动模范具有榜样示范作用,一方面,能够引导劳动者树立拼搏向上的理想信念,在日常生产中努力工作、勇担使命,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从思想上摒弃只追求物质利益的精致利己观念,从而促使社会良性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劳模精神以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做表率,促使劳动者自觉学习劳动模范的可贵品质,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调动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6]的时代风尚。其二,新时代劳模精神有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即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一方面,劳模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基础。劳模精神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的作用。在劳模精神的影响下,劳动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通过在本职工作中的辛勤努力,获得了应有的物质利益,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化解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矛盾,从而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起到促进生产、安定人心的作用。另一方面,劳模精神满足了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要求。劳模精神内蕴的精神元素是和谐社会的内容要求,它倡导“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价值观,更在道德上提倡奉献、担当等精神品质,这对劳动者具有行为引导的作用,能够激励劳动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从而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劳模精神呈现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见证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现象”,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现代化建设注入了经验与活力,增添了创新动力和力量支撑。劳动模范作为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将创新思维与劳动思维相结合,在劳动实践中凝聚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将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过程,将先进的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还为社会带来了创新活力,营造了创造创新创优的社会氛围。劳模精神的内在价值就在于以 “勇于创新”的行动作表征,感召广大劳动者投身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中,将创新与劳动生活相结合,激发出劳动者的巨大创造力量,实现劳动创新的社会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创新力与能动力,促使中国由 “制造大国”向 “智造强国”目标前进。
新时代固化劳模榜样示范效应,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模故事既是为新时代劳动者展现更为真实、立体、全面的劳模形象的需要,也是增强认同达成共识、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的需要。讲劳模故事就是讲史实、讲情感、讲道理,从而发挥劳模故事的价值引领作用。
1.言之有“事”,以多重视角展现劳模的崇高事迹。从一定程度来说,把握住劳模 “真”的追求,劳模的导向性和示范性才能凸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就十分重视以事实为基础的模范教育,在他们看来,任何思想观念都不可能直接进入到教育对象的脑海,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法和形式,其中最好的形式就是以事实为基础。”[7]遵从事实即对劳模形象、品质和事迹的真实还原,不能为了强化劳模事迹的崇高性、励志性、影响力而改编劳模事迹的真实元素,掺加虚化的光环描述。若劳模形象、劳模事迹与事实相脱离,则失去了榜样教育的真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会大打折扣。新时代赓续劳模精神,既要秉持客观的视角反映劳模的真实事迹,也要以宽广的视野发掘出具有代表性的劳模形象、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劳模人物,将劳模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和亲身经历充分展示出来,真实反映了劳模事迹的崇高性,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2.言之有“情”,立足细节实现劳模精神意义升华。新时代赓续劳模精神,首要的就是要重构劳动者的劳动认同,厚植热爱劳动的劳动情感。劳模叙事要探寻劳模背后的故事,将故事形成背景、主题以及劳模人物活动、情节上升到价值引导的高度,将劳模故事中蕴含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因素挖掘出来,展现劳模事迹完整的意义,赋予其价值引导的功能,带来由认知到体验、由知识到价值观的深刻变化,使劳模故事直抵人心,让受众在聆听劳模故事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产生情感认同,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和体验感,从而形成劳动自觉的意识。
3.言之有 “理”,鼓励劳动者争做劳模榜样。新中国成立以来选树了无数爱岗敬业的劳模,这些劳模的先进事迹承载着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价值导向和持续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内核,寄载着劳模群体的初心和使命担当,具有明确的示范性、独特的激励性和鲜活的引领性,体现了劳模的思想、温度和感情。新时代劳动者应学习劳模榜样,在面对诱惑时正确看待得失,做到先公后私、不为私心所扰;在面临挑战时不俱不屈、勇敢斗争,做到勇毅无畏、愈挫愈勇;在面临危险时甘于付出,勇于牺牲小我、成全大我;在民族存亡时挺身而出、无怨无悔,保持顽强拼搏和担当有为的人生态度;在日常劳动工作中,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大方向相结合,不断提升个人思想素质和技术本领,树立起为祖国事业奋斗终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新时代赓续劳模精神,应坚持正确的宣传方向、创新宣传形式、拓展宣传载体,以文艺创作表达劳模文化、以网络媒体传播劳模文化,为营造敬业社会氛围凝聚精神力量。
1.以文艺创作表达劳模文化。优秀文艺作品作为时代和人民的产物,它根植于劳动人民的生活,能够敏锐反映时代变化和社会面貌,有助于传播劳模声音、反映劳模追求、弘扬劳模精神,助力劳动者洗涤思想、沁润心灵、向善向美。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坚持“双百方针”不动摇,以全新的视角将劳模精神融入文艺创作作品中,创新文艺创作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创作出更多彰显劳动者时代风采的艺术作品,例如,运用电影、纪录片、电视剧、小说、诗歌、音乐等艺术作品记录和传播劳模典型事迹,塑造劳模先进形象,满足劳动者的精神需求,塑造职业认同感。
2.以网络媒介传播劳模文化。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发展,网络媒介在劳模精神宣传工作中逐渐占领“主力军”地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新时代赓续劳模精神应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围绕网络媒体的发展应用创新宣传形式,充分结合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受众的需要,注重“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强化劳模人格魅力和全面形象的宣传。一方面,要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覆盖力。对于劳模精神的宣传,主流媒体一向担负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主流媒体应重视微信、微博、小红书以及学习强国等自媒体平台,精心打造“我与劳模面对面” “劳模导师对我有话说”,以及 “劳模战 ‘疫’行”等 “劳模+”系列线上栏目,大力宣传劳模典型,展示劳模正面形象、传播劳模声音。另一方面,要运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客户的技术手段,契合劳动者的使用偏好和习惯,聚焦劳动者的个性化需求,为劳动者呈现丰富立体的劳模形象和抓人眼球的劳模故事,既要涵盖背景介绍、内容导读和主题资讯等相关内容,同时也要创新宣传形式,以短视频、图片等载体进一步刺激劳动者的感官体验,吸引劳动者的注意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8]新时代强化劳模精神的实践教育,通过开展劳模主题宣讲活动、劳模精神实践教育活动促使劳动者切身感知劳模先进品质,促进劳模精神的践行。
1.开展劳模主题宣讲活动。开展劳模主题教育活动要立足于劳动者,回归劳模本身。在宣讲过程中,劳动者更倾向于相信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件,因而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可以邀请劳模亲身讲述在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故事,根据不同的事迹和主题,例如:“抗疫先锋”“创业榜样”“创新能手”开展宣讲实践活动,以此打动劳动者的内心,营造“学有榜样、奋有目标、追无止境”的劳动氛围。通过这些活动让劳动者近距离接触劳模,直接感受劳模的优秀品质和实践品格,将所见所闻内化为自身实践要求,促使劳动者在新时代开创精彩的劳动事业。
2.开展劳模精神实践教育活动。劳模精神实践活动是促进劳动者化劳动情感为劳动品格,化劳动认知为劳动行为的必要路径。在一定意义上,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可以实现劳模精神教育的目的。例如参观劳模精神教育基地等实践教育活动;参加技术创新劳动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服务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志愿活动;参加实习实训、理化实验等专业实践活动。通过劳模精神实践教育活动厚植劳模精神的思想内容,将日常生产劳动实践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将服务性劳动与品格锤炼相结合,将创新创业实践与人生价值实现相结合,有助于使劳动者从具体实践中感受劳动乐趣,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升华劳动体悟,从而获取劳动价值的认同来源。在长期的实践体悟中,劳动者逐渐以劳模为榜样,自觉树立劳模精神,进一步提升了劳动者的劳动素养,培育劳动者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取向,塑造了辛勤、诚实且创新的劳动品格,促使劳动者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懈奋斗。
总之,新时代劳模精神作为劳动模范独特的精神品格,诠释了劳动模范崇高的价值观念,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新时代赓续劳模精神,应从榜样示范、舆论导向和实践引导三方面入手,形成劳模形象的正面教育效应,进一步赓续劳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