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娜
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课本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和推崇。以教材为基础,指导学生编写和排演课本剧,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以《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为例,从明确目标、情境导入、情节设计、实践展示四个方面对课本剧的实施展开如下论述。
区别于常规的课文教学,课本剧更加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师生互动性,倡导教师从课文出发,调动学生学习课本剧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需要明确目标,让课本剧的开展有据可依。
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课本剧教学中,教师可以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字词:掌握“斩钉截铁”“粉身碎骨”等重点词语的含义和使用语境。
故事复述:能够对课文进行分层并且为每一层设计小标题,根据标题顺序复述故事。
情感认知:品读文章中描写英雄言行的句子,感受人物的英雄气概。
写作掌握:了解课本剧的基础写法、镜头设计等,能运用这种写法写简单的小剧本。
实践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自主完成课本剧的编写和排演。
在课本剧编写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识读和赏析,明确课本中包含的人物形象以及精神品质,找到课本剧中的表达要点,打好课本剧的学习基础,同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本剧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课本剧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讲故事、评人物、辨历史的流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同时学习课本剧的编写方法。
讲故事,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熟悉故事的起因、结果、前后顺序,从而明确课本剧的结构。
1.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通读,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1941 年秋)、地点(狼牙山)、人物(七连六班五战士)、起因(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经过(诱敌上山,奋勇杀敌)、结果(壮烈跳崖)。
2.教师指导学生将课文划分层次,并为每一个层次拟一个小标题,梳理每个小标题中所讲的内容,形如“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3.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标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概述故事内容。
通过整理故事的过程,激发学生创作课本剧的热情,同时明确课本剧的大体结构,为后续课本剧编写打好基础。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各个小标题复述整个故事,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评人物,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故事中的主人公展开研究,可以从课文中的字词入手,也可以对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展开赏析阅读,分析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从而理清课本剧中所包含的主要人物角色以及他们的特点。
1.教师指名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些句子,从每个人的语言和动作描写等分析各个角色人物的特征。
2.学生赏析:虽然敌众我寡,但从“沉着”“才”等词可以看出班长是一个从容镇定、临危不乱的人,且具有一定的智慧,能够灵活指挥、沉着应战。
“大吼一声”“喷不完”“满腔怒火”等词写出了葛振林的气势,可见他内心充满了对日军的仇恨,且具有誓死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胸襟和决心。
从“抡”“浑身”可以看出宋学义很有作战经验,是一个稳重但又不失爆发力的人,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积蓄力量,一举将敌人炸得粉碎。
胡德林和胡福才“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可见他们对战斗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也看出他们奋勇杀敌的决心。
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学生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各个人物的形象特征,加深对课文中人物精神品质和情感价值的理解,从而明确课本剧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辨历史,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本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展开分析,明确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从而了解故事发生地所在的环境特征,确定课本剧中的幕别以及各个幕的场景设计,以此为课本剧的编写打好基础。
1.背景讲解:1941 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2.故事发生的地点:狼牙山
3.场景特点: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地形险要
4.幕别及场景设计:
第一幕:接受任务。场景为狼牙山山脚
第二幕:诱敌上山。场景为狼牙山山路,险要的地形、崎岖的山路
第三幕:引上绝路。场景为狼牙山山路,险要的地形、崎岖的山路
第四幕:顶峰歼敌。场景为狼牙山顶峰棋盘陀,居高临下
第五幕:跳下悬崖。场景为狼牙山顶峰棋盘陀
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对课文故事进行梳理,从中找出有关环境的描写,如“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等,从而为课本剧每一幕设计合适的场景。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难度,还为后续课本剧的编写打下了基础。
在接下来的课本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课本剧中的每一幕进行故事情节的设计,展现课本剧的主旨情感,表现其中包含的精神品质。基于此,在《狼牙山五壮士》课本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特写镜头和广角镜头表达整个故事中人物身上体现的英雄气概,指导学生学习课本剧的编写方法。
特写镜头是整个课本剧的灵魂,能够非常直观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精神品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关于人物的描写展开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特写镜头的表达效果以及如何设计特写镜头。
1.师:作为编剧,要想让演员把剧情演得更生动,我们得先抓住课文中描写五壮士的特写镜头,利用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品质。
2.教师板书:第二幕“诱敌上山”
▲教师指名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特写镜头1:班长马宝玉
特写位置:神态、动作等
特写效果:表现班长的沉着冷静、智慧应战
▲教师指名读: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特写镜头2:副班长葛振林
特写位置:神态、动作等
特写效果:表现副班长的满腔怒火、仇恨
▲教师指名读: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特写镜头3:宋学义
特写位置:动作
特写效果:表现宋学义的战斗熟练
▲教师指名读: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特写镜头4:胡德林和胡福才
特写位置:神情、动作等
特写效果:表现两位小战士的全神贯注
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并且分享特写镜头的设计方法:通过抓住五位壮士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设计特写镜头,感受课本剧中不同角色的不同特征。
4.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其他的特写镜头,并从特写镜头、特写位置、特写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体会英雄气概。
在课本剧中,广角镜头的设计是为了交代故事背景,或者突出环境特点,或者表现人物的处境等。有效的广角镜头设计能够引起观看者的共鸣,从而让整个课本剧的画面更加丰富。
1.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本内容出发,设计广角镜头,并说明广角镜头的表达效果。
▲广角镜头1:第一幕,交代背景
镜头内容:展示晋察冀根据地的自然环境、行军过程、战斗过程等
镜头效果:表达战争的紧迫感,为下达任务做铺垫
▲广角镜头2:第二幕,狼牙山环境
镜头内容:展示狼牙山的地形、地势
镜头效果:突出狼牙山地形险要,到处是悬崖绝壁,为后续战斗过程做好铺垫
▲广角镜头3:第三幕,狼牙山山路
镜头内容:展示狼牙山山路的崎岖
镜头效果:突出狼牙山地形险要,到处是悬崖绝壁,为后续战斗过程做好铺垫
▲广角镜头4:第四幕,狼牙山顶峰棋盘陀
镜头内容:展示狼牙山顶峰的居高临下、悬崖绝壁
镜头效果:突出五壮士所处的地形特点,为人物做出跳崖选择做好铺垫,同时表现五壮士不畏生死、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2.教师指导学生对各个广角镜头进行评价,感受广角镜头和特写镜头之间的区别以及两者在课本剧中的存在意义。
上述教学引导学生对课本剧的结构、人物角色、场景、特写镜头和广角镜头进行了学习,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课本剧的编写以及排演,从而通过实践的过程深化学生对文章主旨情感和人物英雄气概的理解。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的影视片段,分析其中哪些镜头与课文中的描述一致,这些镜头设计采用了特写镜头还是广角镜头,展现了怎样的镜头效果。
2.教师鼓励学生化身编剧,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影视片段,分组编写课本剧,不同的小组编写不同的剧幕。最终将学生编写的剧本整合到一起,并对剧本展开评价和修改,形成一份完整的课本剧剧本。
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课本剧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加深学生的镜头认知,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创作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架构。
在学生编写完剧本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本剧的排演,丰富学生的课本剧学习体验。
1.教师首先选择角色,从班级中选择几位表现力强、贴合课本剧角色形象的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五位英雄。
2.教师按照剧幕设计场景,包括狼牙山山脚、山路、山顶等。
3.教师组织学生按照各个剧幕的情节设计以及剧本进行排演练习。
4.教师鼓励其他观看的同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的表现力、语言、动作、神态等。学生自由交流、互相指导,营造积极、热闹的课本剧实践氛围。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课本剧的教学目标,同时引导学生对课文故事进行梳理,明确课本剧的结构、角色以及场景特点。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设计镜头,用镜头语言表现人物特征和故事情节,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的编写和排演,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课本剧教学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