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宇,李雅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 俄语教育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而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4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从而逐步形成并推广“课程思政”这一理念[1]。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阵地作用,深入挖掘语文、历史和其他学科蕴含的思政资源,准确把握各门学科的育人目标,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这些重要政策的出台,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中俄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多,这种深化合作不仅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交流与发展机遇,还为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持续向前发展,各行各业亟需俄语人才。为满足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各学段的俄语教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俄语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培养,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然而,仅仅掌握俄语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俄语专业人才,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因此,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对当代俄语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中明确了学校思政课在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即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这体现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对于塑造良好公民素养、个人成长以及国家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语言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道德价值内涵。在语言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言知识,还可以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包括历史、习俗和传统等,从而加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语言也是意识形态的载体,学习外语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习语言表达,更是在不断地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范式和思维方式。[2]因此,在各学段俄语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视野,还有助于不断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思想意识。
创新是第一动力,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已成为俄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将思政元素融入各学段的俄语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持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俄语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勇于尝试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还让他们深入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此外,语言也是实践的工具,通过俄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与俄语相关的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俄语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还为他们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在实践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将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言语技能是交际的基础,包括听、说、读、写等。其中听、读是言语理解技能,说、写是言语表达技能。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4]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有助于逐渐提升学生的言语技能与核心素养。首先,要理解俄语的学习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在特定语境中进行交流表达。在俄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会引入一系列有关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相关的知识背景。这样,学生在学习俄语的过程中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俄语的表达技巧。其次,在俄语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及高尚的品格,这种品格的塑造直接体现在俄语学科核心素养中。
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建设需要结合俄语课程和思政课程的专业特点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在俄语课程中需深入挖掘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俄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涵盖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在俄语教学中,这些资源是促进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条件。为实现各学段外语课程思政的整体衔接,在统筹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重点立足于各学段的外语教材,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脱节和缺失等现象。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创新统编教材,充分了解每个学段学生的特点,加强各学段之间的上下衔接和前后贯通,以实现内容分层设计并不断深化,使大中小学外语课程思政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内容序列。[4]在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中,教材的创新与改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必须打破教学内容的僵化,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来进行教学。由于各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身心发展各不相同,因此教学过程应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难度,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个人发展和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还要加强各学段间的上下衔接与前后贯通,这有助于使融入思政元素的俄语课程在学生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也促进学科之间知识的贯通。比如,在初学俄语阶段,俄语教师可以采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力。如俄罗斯民俗文化、游戏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对俄语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在中学阶段,俄语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了解俄罗斯的文学、历史、科技等领域的经典作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从中挖掘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培养浓厚的家国情怀。到了大学阶段,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中俄国际交流项目、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在俄语教学中,教师应提高素质,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推动各学段俄语教师的协同合作,强化教师队伍的发展,首先要建立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师的交流平台(见图1),即高等教育俄语教师、基础教育俄语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平台,促进俄语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共同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以“融盐入水”的方式融入俄语课程中,发掘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的元素,深挖思政元素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其次,制定俄语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教师培养计划。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和教研室的作用,实现分阶段、分专题持续深入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重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互动。基础教育俄语教师与高等教育俄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建立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这样能确保培训的教师具备扎实的俄语语言功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思政知识,强化其跨学科教学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同时,为新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帮助他们掌握俄语课程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并提供指导和支持;最后,定期举办俄语课程教学一体化的教师培训,丰富培训方式,满足多种学习需求。根据培训的目的和内容特点,采取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工作坊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深度学习,以互联网为依托,搭建“全覆盖”培训学习网络,运用网络平合和资源等打造培训学习课堂,实现培训指导的常态化、持久化。由国内外专家学者授课,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鼓励优秀教师与其他学者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和教学设计,形成资源共享,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此外,还可以设立俄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研究课题,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教材开发,推动俄语课程不断完善发展。
图1 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师交流平台示意图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为确保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有效评价,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机制。在此过程中,我们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制定多元的评价策略,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一是制定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各级学术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行业内教育指导委员会等专家学者要依据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形成一以贯之的评价标准,形成以学生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充分考虑到教师教学实际以及教学资源分配等因素,可以将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双一流”建设的监测与评价,将评价指标体系向大中小学的学生们延伸,注重其延续性与动态性。[5]同时,评价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倡各相关方共同参与。二是课堂学习评价和课外活动评价并重。评价要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增强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课堂学习评价中,应摆脱传统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重点关注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进步,突出评价的正面激励作用,评价可以采用课堂观察、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及时的反馈和激励。在课外活动评价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还要注重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活动成果的展示,着重考查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交际情景中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三是使用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成长情况,这样能直观地展示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集中体现学生在各学段学习中所做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以及所获得的学习成果等。这种综合性的记录方式有助于形成更全面、客观的评价,为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有效评价提供支持。[3]34
俄语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地实施,也要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离不开形式多样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6]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旨在将各学段的俄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良好品质。在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和调动学生、社会力量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尤其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资源建设,努力运用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学校、地区之间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构建开放、协作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俄语教学的均衡发展。[7]42-43课程资源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选取与教材内容相贴切的教学资源。重点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精神、历史以及国际交往情况等内容,都可以纳入思政元素资源库,丰富教学内容;第二,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如网络、电子图书、在线数据库等,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俄语学习资料,增强对我国及俄罗斯历史、文化的了解,拓宽国际视野;第三,开展线上线下合作交流。利用“俄语(师范)专业虚拟教研室”及其他网络平台等,组织各学段的俄语教师进行线上“集体备课”和研讨,定期邀请思政教师为俄语教师进行提高思政意识的培训指导,优秀俄语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高校教师及俄语专业学生也可到中小学调研、学习,不仅能真实感受到基础教育的教学情况,还能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了解;第四,阅览和俄语教学相关的优质教辅资源,供各学段的俄语教师及学生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如教师参考用书、音像制品、多媒体素材等材料,鼓励教师及学生拓宽知识视野;第五,鼓励教师及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学术会议、志愿者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是提升教师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树立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国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将更加全面和有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俄语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学习俄语的同时,也深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和引领。
俄罗斯著名教学法专家休金(А.Н. Щукин)在《对外俄语教学法》一书中提出圆周式教学原则(Принципконцентризма),即同一教学科目在不同年级重复教授,并逐步扩大和深化教学体系,其中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遵循“从易到难”“由旧到新”的过渡。[8]在我国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内容建设中,要合理构建教材架构,俄语教材的基本结构应具有整体性,内容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单元内、单元间、册次间内容有机衔接,风格统一。注重各年级间的纵向衔接,合理处理册次间内容的顺序、层次和逻辑关系,恰当分布重点和难点,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循序渐进原则。[7]40要做到横向跨学科、纵向跨学段。在横向上,可以按照《课标》中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把握教材内容,根据主题特点,从教材内容中深入挖掘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思政学科,逐步深化学生的思想教育,如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等。在纵向上,俄语教材内容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会有交叉重合的地方。随着学段的增高,教材内容会更全面、系统,它既包括对上一学段教材内容的复习和补充,也为下一学段的延展学习奠定了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及俄语教材内容进行备课。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需注意三点:一是从教材中找出重复交叉的内容,通过对比《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熟悉该部分内容在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进而对照本学段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思政资源,避免对思政元素的堆砌重复;[9]二是通过对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俄语教材内容的研读,找出有衔接关系的教材内容,以加强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例如,“人与社会”主题中的“дружба(友谊)”。在七年级全一册教科书中的课文“АнтониАнна -моидрузья(安东和安娜—我的朋友)”中,要求学生能用俄语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培养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在普通高中俄语教科书必修三中的课文“Дружба(友谊)”中,主要学习介绍自己的朋友,同学之间采访关于友谊的话题,和同学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以及一些简单的语法项目。而在大学俄语1教科书中的课文“Друзья(朋友)”中,要求学生能用俄语表达他们的爱好、学习、生活情况等,还涉及到一定的语法项目。可见,教材内容随着学段的加深而增多,涉及到的知识也由易到难,这就需要俄语教师在研读教材内容及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段进行适当的整合;三是要依据教材内容科学设计各学段的俄语课程,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在设计教材内容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导向为目标,并持续改进。俄语教材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俄语学科逻辑,根据学习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来合理设置。其中,设计的内容应能支撑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内容的相互协调,合理分布,以满足学生完整学习活动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还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启迪受教育者心智和理想的工作者,是受教育者人格健全与发展的培育者,是受教育者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在实现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中,教师不仅发挥着主力军的引领作用,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核心实施者。每门学科都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育人意识,是否能从教材中挖掘出隐含的德育内涵,实现育人与知识传授、育人与能力素养“无缝对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有教师都需要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包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以及关注学生的心理品质、意志培养、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不再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综合考量学生的多方面发展。[10]因此,学科教师间的协同育人至关重要。
第一,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可以包括集中培训、轮训、实地考察学习、邀请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行业人士进行培训等方式,以确保教师队伍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第二,建立激励机制和晋升通道,对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提供晋升机会,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教师队伍还应强化合作,进行集体教研活动,与思政课教师共同探讨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形成合力;第四,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支持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第五,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通过“育人先育己”的方式,教师们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进而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学生。这样建设的教师队伍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将俄语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俄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全面培养学生,实现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提质增效。例如,师范类院校的教师在培养俄语(师范)生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担任教师,进行俄语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所做的教学设计,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发表观点,同时师生一起探讨俄语教学问题,形成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此外,还鼓励俄语(师范)生与基础教育俄语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俄语(师范)生把依据基础教育俄语教材内容制作好的教学设计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俄语教师进行交流,不断修改完善,发掘更好的教学设计及更贴切的思政元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还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及未来从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俄语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俄语(师范)生反哺基础教育的良性循环。(见图2)
图2 学科教师协同育人示意图
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评价机制的持续优化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又需要进行分类指导,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门和各学段要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各地、各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督查检查;第二,明确评价的目标。在持续优化评价机制时,各级学校应确定明确的目标体系,其中包括语言能力与思想道德素养的综合发展,这有助于俄语教育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学过程不仅关注学生基本的俄语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还要注重对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第三,完善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考察学生在俄语语言知识与技能、思想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表现,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还应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业成绩、口头表达能力、书面作业、参与实践活动等,使用成长档案袋记录每个学段的评价结果,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促进他们全面成长;第四,客观评价教师队伍。评价教师时,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估,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除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态度及思想意识外,还应该听取学生、同事、学校教育管理人员以及专家对教师的评价,了解教师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建设、相关培训和自身发展等。通过客观全面地对教师进行评估,可以推动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五,注重家校社合作。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建设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学校应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家庭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同时,社会也应当为俄语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丰富俄语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交流平台。家校社合作评价机制建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通过紧密的合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负起教育责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有效地贯彻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仅局限于某个学段。我们需要发挥各个学科、学段的协同作用,将课程思政贯穿教育的始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各学段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教师专业标准完全统一,培养目标相互呼应,这些重要因素使俄语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具有可行性。在推进俄语课程思政教学一体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不断强化对俄语教学与思政元素相互融合的方式,深入挖掘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俄语教材内容,注重思想意识在教学中的渗透、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俄语教学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持续优化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