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在地化培养;资源支持
【中图分类号】 G610
【作者简介】 魏勇刚,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在地化培养是当前我国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地化培养旨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当前学前融合教育发展阶段及实践场域的需求为起点,顺应地域社会文化及教育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凝聚多方教育资源,培养出真正适应本地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资源支持则是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在地化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推动力,从物质条件和专业服务等方面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支持性资源,构建合理完善的资源支持系统,帮助教师获得学前融合教育开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保教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
一方面,多方参与的资源支持网络建设是我国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在地化培养的现实需要。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需要政府、高校、教研机构、幼儿园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和全面支持,通过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资源,形成完善的支持网络,构建外部动力支持系统,为学前融合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另一方面,合理有效的资源支持供给是学前融合教育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内在诉求。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场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融合教育素养结构的复杂性,教师获取资源支持不仅能有效提升其融合教育素养,更有助于形成科学保教水平与专业成长的良性动态循环,进而提升学前融合教育的成效与质量。然而,在资源支持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在地化培养成效。因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我国学前融合教育教師在地化培养资源支持中的问题。
一是构建适宜我国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在地化培养的资源支持体系,以突破资源整合低效的困境。大量研究表明,资源支持对幼儿园教师的融合教育胜任力、自我效能感等均具有重要的正向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多元主体在提供相应资源支持时存在协作壁垒,所提供的资源支持零散单一,缺乏整合的意识与渠道,资源效能未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基于此,一方面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制定完善我国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在地化培养的相关政策,明确教师在地化培养的目标、素养结构等核心要素,为学前融合教育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与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引。相关部门可按需设立学前融合教育专项专款,严格监督相关经费的投入使用,为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在地化培养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则要明确资源支持的主要职责部门和多方责任主体,对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机构及教育单位应发挥的效能提出具体要求,探索建立多方资源协同共享的发展模式与支持机制,进而有效发挥资源支持体系在促进我国学前融合教育教师队伍在地化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二是着眼教师素养提升的现实诉求,提供针对性专业支持与服务指导,以突破教师融合教育素养提升途径的瓶颈。学前融合教育是一门兼顾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跨领域学科,对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相关教育部门和组织机构还未及时向幼儿教师提供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所必备的课程知识及教学策略等软件资源支持,幼儿园管理层和教师个体也缺乏主动获取相关资源支持的意识,导致教师融合教育专业学习的机会受限。对此,首先需要从本地区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教研机构等为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融合教育职后培训,关注教师“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与实施”等融合教育具体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积极开展幼儿园管理层的相关培训工作,增进这一群体对融合教育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其次,根据教师所面临的差异化教学情景以及不同类型特殊需要儿童的实际发展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培训,尤其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教师的巡回指导作用,以专业引领赋能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素养的提升。此外,更要通过完善相应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内生驱动力,提高他们主动获取外部资源支持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立足实践场域需要,为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以解决融合教育缺乏有效物质支持的问题。资源教室及相关教学设备是学前融合教育开展中不可或缺的硬件资源。目前一些融合教育试点园虽配备有相应的设施设备,但整体利用效率偏低,更多处于闲置状态。而大多数幼儿园则缺乏此类教学设备,教师开展融合教育实践的物质条件并不充分。对此,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在地化培养的关键是充分保障幼儿园内相应教学设施设备的有效供给,以资源教室为中心,配备满足融合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场地和训练器材等硬件资源,并设置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建立有效运行机制,提高硬件资源的利用率。